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策略与合理性分析

2017-09-27 09:39周鑫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20期

周鑫

摘要 在政治动员的渠道方面,“集体主义”被逐步弱化,新的政治动员话语的推出显得日益重要。领导人的权威(传统型权威与法理型权威的混合体)号召的力量有所削弱,媒体(特别是互联网传媒等新兴媒介)在政治动员过程中同时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怎样妥善约束作为动员者的媒体的权力,防止其造成额外的社会经济成本,成为政治动员主体的新的课题。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政党与政府的政治意图越来越超越一国疆界,不断向海外扩展。与此相应地,政治动员的渠道、对象与范围也不断扩展。在此过程中,外事机构与国外侨民组织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客体不断泛化的政治动员中来。

关键词:政治动员 动员合理性 动员策略

· 【中图分类号】D232

一、政治动员的策略分析

中国共产党开展政治动员的手段多种多样,比如组织控制、开展运动、进行宣传、思想改造、政治教育、树立典型、培养积极分子等,不同动员手段有时候是交叉运用的。本文根据不同手段的强制性程度、制度化程度和参与者的认同程度,将其大致归纳分为压力型、诱导型、内化型三类。

(一)权威号召

“社会行动不仅包括市场上人与人之间的交易,而且包括处于某种权威下的行动。” 具有权威地位的人由于拥有大量资源,往往能借助对资源的掌握以强制力量迫使组织成员参与。马克思·韦伯指出了组织中权威来源的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克里斯玛型权威,是个人奋斗得来的,是领导者人格魅力与坚强意志的有效表现;第二种是传统权威,来自对传统文化的信仰和对个人明确而特殊的尊重;第三种是法理型权威,是选举产生的,来自法律和社会契约。改革开放前,党的领导人拥有极高的地位和权威性,领导人的讲话、题词、视察活动等因此具有极高的号召性,能直接对社会成员产生动员效果。

(二)开展运动

长期以来,运动与中国的政治生活相伴相随。早在苏维埃与延安时期,我党通过开展整风运动及土地革命运动,为人民群众解决了实际困难,展现了我党的立党之本,于立国方向,得到了解放区人民的热烈欢迎,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党通过开展“三反、五反”和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等动员运动在巩固党的合法性执政地位、改变社会组织结构、推动政治、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的运动不仅在时间上连续不断,而且以其所涉及的宽广领域在空间上形成一种较为完整的网络,各大运动之间相互关联,大运动之下还有其他交叉或并行的子运动。”

(三)组织控制

组织,指的是通过彼此协调,将有共同目标的、共同利益共同体的人组织起来的过程。 组织的核心要素是权力,组织运行的过程,也就是权力运行的过程。同时,组织又具有严密的层级结构。组织上下层级结构也包含着相应的权力分配关系,组织的下一层级必须服从上一层级的领导、指挥、命令和调度,否则就要受到惩罚。正是由于组织具有权力和严密的层级结构,使得通过组织对成员的控制而开展动员成为可能。

(四)树立典型

树立典型、榜样是既是政治动员经常性的手段之一,又是开展运动的重要形式,有些运动本身就是以学习先进典型开展的。比如“工业学大庆”运动、“农业学大寨”运动,“学雷锋运动”等。典型可分为集体和个人两类。动员主体通过树立典型,实际上引入了一种激励机制,这种激励不是物质上的,而是一种荣誉感,这种荣誉感可以激发人们的赶超心理,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个体之间相互竞争,最终形成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的局面。

二、改革开放前政治动员的合理性

(一)高效的社会治理模式

行政动员能够深入到社会结构的细微层面,在巩固社会稳定、协调阶层利益,的过程中起到了助推剂和润滑剂的作用,让新生的、有棱角的政策思想逐步扎根,给予了政策受众更充分的心理预期和接受空间,从而使政策措施在实施中变得高效,巩固了政府形象,扩大了社会认同。

政治动员在极大程度上超越了既有的、稳定的官僚制,引发了局部的、突变的组织体制调整,更好地促进了任务型组织与常规组织的合作。在反复的突发事件、与特定的时间、环境而出现的突发隐患,逐渐的被政府主体所掌握,这将为政府能够果断处理问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随着应急能力的提升,不仅是社会治理变得高效、而且还降低了大量社会成本。

(二)党组织更为有力地介入基层

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政权自上而下的有力的政治动员巩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了党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基层党组织推动革命形势发展、鼓舞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请见下图:

通过上图看出,淮海战役期间,我党解放区人民群众对人民军队的支持,这就是革命战争时期的政治动员加速了党的宣传政策、组织政策逐级下达的过程,使得党组织更为有效地介入基层,这在解放后共产党巩固政权及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依然表现得十分明显。

(三)弥补制度运行的不足

作为法律性制度之外的重要运作机制,政治动员在特定时期内弥补了制度运作的不足。在我国法制建设进程较为缓慢的漫长历史时期(特别是解放前),政治动员在稳定战时社会秩序、打击大规模倒买倒卖国家资财、反敌特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种权力技术,政治动员无论从价值的、还是工具的角度来看,都是执政党在特定条件下的合理化选择。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面临着巩固政权、发展经济和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三大历史任务,但控制体系的内部资源严重不足,以强有力的方式开发必要资源,实现社会动员,成为新政权的首要任务。中国政治控制的历史传统看,可资利用的资源也比较有限,同时,国家无法全面地、严密、深入地对社会进行控制、管理和全面扶持的能力。在此背景下,为了更好的进行社会治理、资源分配、结构调整等一系列举措,就必须要进行比较深入的动员,而恰恰政治动员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有段。目前研究我党政治动员的理论还不够充足,未来我们还要进行更加全面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79页。

2.刘一皋:《社会动员形成的历史反视》,《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4期,第84页。

3.于显洋:《组织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