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自古文明乡历史悠久古韵长

2017-09-28 01:14
科学之友 2017年8期
关键词:高家锣鼓刘秀

万荣县地处山西省西南部的黄河与汾河交汇处,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有秀美壮丽的人文景观,有载入史册的名人贤士,有优美动人的故事传说。这里文化厚重,文物古迹众多,更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家锣鼓就是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高家庄坐落于孤峰山东南麓,属运城市万荣县皇甫乡辖区。运城古称“河东”,尧舜禹曾在这里建都兴邦,华夏文明在这里缔造发祥,正所谓:“上下五千年,华夏于斯开步早;纵横三万里,大河顾我掉头东。”万荣西临黄河,矗立在黄河东岸的后土祠是华夏民族的根脉、古中国的源头。皇甫位于孤山东南,境内多有先祖生活的遗迹。据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卫聚贤等人考古发掘,距高家庄4~10千米范围内,就有荆村仰韶文化遗址、袁家庄北吴村龙山文化遗址、西杜村古庙宇祭祀场所等遗存,特别是在荆村遗址中,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乐器——陶埙。

综上可证明,早在五六千年前,高家庄一带就有人类活动,先民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群居部落,也有了初始的文化音乐生活。另外,该村距中华文明重要发展阶段的原点——尧都、舜都、禹都,不过百余公里。周边不远,还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董永传说,唐代驸马薛儆墓——石椁出土地。这一切都充分说明,高家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非常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历史肇启文明,人文孕育鼓乐。高家庄自古就是农耕文明之地,从明代初始,就重商崇教,至清末民初,“十户九商,不乏巨富”,读书兴学成为一种风尚。虽然历经战乱,但该村的重农崇教兴商之风,一直盛传至今,令周边村民仰慕和敬佩。目前,这个千余人口的村子,就有百余人受过高等教育,其中不乏专家教授与行业精英。沐浴着厚重文化的熏陶,经受着故乡文明的洗礼,高家锣鼓应时而生了。

源于西汉 马鞭代槌

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土高坡上的高家庄,就有一支威风凛凛的锣鼓队,那铿锵激越的鼓声一响起,就能立刻震撼得地动山摇,那雄浑厚重的锣鼓声直贯人们的耳鼓。西汉末年(公元9年),王莽篡权,改国号为“新”,自立为皇帝。王莽横征暴敛,刻薄百姓,民众怨声载道,难以为生。于是,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其中皇族后裔刘秀率领的一支义军,成为当时势力最强的队伍,严重威胁着王莽政权。王莽对此既恨又怕,下决心剿灭刘秀,他派兵四处张贴告示,悬赏捉拿并追杀刘秀。据史载与传说,公元23年,为躲避官兵,刘秀到后土祠祭拜以求保佑,随身只带了几名亲兵前来汾阴县(今万荣县),某日傍晚路过高家庄歇息。与主人谈话时听到锣鼓声响,并从主人口中得知高家锣鼓的来历和威名。

为躲避官兵盘查,刘秀一行装扮成当地人模样,借道孤山柏林庙前往后土祠。不料,风声走漏,官兵追杀到此,将柏林庙一带团团围住。在此避难十多天后,刘秀搬来救兵,并请高家锣鼓上山助战。锣鼓手群情激奋,鼓乐声震撼山岳,将士们士气大振,不畏强敌,勇猛冲杀,终于保护刘秀突出重围。在锣鼓助战的紧急关头,由于鼓手用力过猛将鼓槌打断,情急之下以马鞭代替,不料效果极好。那排山倒海的鼓乐声依旧震撼天地,鼓舞人心,助战刘秀打败官兵,突出重围。打这之后,高家庄锣鼓队就在方圆数百里的地盘上出了名,庄上的人们也很快将擂鼓的木槌全部更换成用粗麻绳制作的软鼓槌,“软槌锣鼓”由此而来。

劉秀称帝后还从各地调来能工巧匠扩建柏林庙,并御笔书写了正殿对联:降风降雨普救世间万物,管天管地惠及众生百姓。横批:功耀柏林。该庙落成时,特邀高家庄锣鼓队来此表演庆贺。高家锣鼓站在祠庙附近为祭祀新修建的平台上(此处被光武帝赐名为“昆仑台”,遗址尚在),又一次展示了它的威武雄壮和精湛演技。

刘秀定都洛阳后,在洛阳郊外兴建宗庙,日日供奉,年年祭祀。每当一年一度的大祭到来之时,光武帝便召来高家庄锣鼓扬威祭祀,并从国库列支专用银两,每年下拨给锣鼓队,以资助其年年演练,代代传承。同时赐高家锣鼓为“御用锣鼓”,随时听候召唤,为皇家服务。公元42年,光武帝刘秀率臣下部属,终于来到心仪已久的汾阴后土祠祭拜后土圣母,当然又是高家锣鼓充当隆重的祭祀鼓乐。在此,祈佑天下太平,东汉永昌。

这里要特别说一下柏林庙的祭祀活动。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农茂粮丰,柏林庙周边的北吴村、东杜村、高家庄、皇甫村等“四社八村”,每年清明节都要在此举行一次声势浩大的祭祀活动。祭祀当天,人山人海,热闹非常。高家锣鼓是祭祀活动的重点,常被安排在祭祀队伍之首,充当鸣锣开道的排头兵。锣鼓表演也是“迎神赛社”的重头戏,常被安排在首场表演,那雄壮恢宏的阵势、精彩绝伦的演技、强劲刚烈的鼓点、轰鸣作响的锣钹声,撼天动地,声闻十里,观众的喝彩叫好之声不绝于耳。清明时节年年有,高家锣鼓年年敲,越敲名声越大,越敲演技越高,方圆百里,人尽皆知。

盛于隋唐 随军征战

朝代更迭,世事变迁。自东汉以来,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朝等朝代,历史的车轮已进入到大唐时代。高家锣鼓也历经风雨,几经沉浮,但始终旗帜不倒,仍常演不衰。公元618年,隋朝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攻占长安后,顺应历史潮流,建立大唐王朝。王朝初建,天下并不统一,仍有部分割据势力称霸一方。endprint

不久,秦王李世民奉父命,率部三万余众,离长安,过龙门,直至汾阴县的解店、张瓮及孤峰山北麓的一个大土丘上扎下营寨(此处人称“秦王寨”,遗迹尚存),准备消灭在此盘踞已久的隋将薛万彻。扎营不久,军队便遇到一个天大的难题,即饮水困难。军士利用老马识水的灵性,放马找水,终于在西边沟底找到了泉水,李世民命此水为“马趵泉”(遗迹尚在)。因泉水较小,而兵马需水又多,就出现了众多士兵集体汲水、负重回营的壮观场面。为了鼓舞士兵不辞劳苦,多往返多汲水,李世民便命军中乐师谱写表现汲水的锣鼓曲牌,定名为“汲水曲”,专门召来闻名遐迩的高家庄锣鼓演奏。

此曲牌主要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落表现的是将士下沟取水的欢快心情,節奏明快柔美,有如行云流水;第二段落表现的是汲水时的紧张有序,曲调急促而铿锵,犹如急雨打芭蕉;第三段落表现的是负重上坡的艰难情景,乐曲舒缓慢行,悠长沉重。每次汲水时都敲打此曲牌,用以鼓舞士气,壮助军威。兵精水足,军威高涨,李世民决定攻取薛万彻盘踞的薛通城。当天夜里五更时分,薛万彻率部从北门出城,然后向东逃走。唐军守将率部前后夹击,将敌人包围在兵寨附近的一处沟壕和漫坡上,此时,众多士兵一齐杀出,与敌人混战在一起。正当战斗进行到激烈胶着状态时,李世民立命高家锣鼓上阵助战。薛万彻部本属困兽犹斗,苦力支撑,忽听得如晴天霹雳、雷霆万钧般的锣鼓声传来,顿时心悸胆寒,甚为恐惧,不由得军心大乱,旗倒兵散。唐军乘势追杀,大获全胜。消灭薛万彻后,李世民又从秦王寨、解店、张瓮等兵营点兵出师,先后征讨蒲州王行本、夏县吕崇茂、洛阳王世充、河北窦建德等“反王”,使河东、中原、河北大地尽归大唐。

在征讨过程中,高家锣鼓一直随军助战。部队行军时,便演奏《行路曲》,以壮行色;大军出征时,便演奏《秦王点兵》,以烘托将士们激情豪迈、士气旺盛的气概;两军交战时,便高奏《风雪战》,激越高亢的鼓乐,犹如万马奔腾、惊涛骇浪,鼓舞将士们冲锋陷阵、浴血拼杀;大军凯旋时,便奏响《得胜曲》,表现了军民载歌载舞、欢庆胜利的喜悦心情。锣鼓曲牌《秦王点兵》,经不断改进创新,日臻精美。演员们运用各种演奏技巧,时而错落有致,强弱分明;时而交叉相击,铮铮有声;时而如流水潺潺,低吟浅唱;时而似暴风骤雨,雷霆万钧。充分表现了古代将士演练、点兵、誓师、出征的威武场面。如今,高家锣鼓的表演服装统一用唐代军士装束,英姿飒爽,威风凛凛。所表演的《秦王点兵》,也成为观众百听不厌的经典曲目。

公元621 年,李世民剿灭诸“反王”后,班师回朝,高家锣鼓一直护送大军至黄河岸边,与秦王洒泪而别。公元627 年,长安发生“玄武门”政变,李世民登上皇帝宝座,登基大典时,特召来高家锣鼓来京庆贺,同时御赐锣鼓队“龙头锣项”。从此,每逢大祭庆典,高家锣鼓执御赐锣项鸣锣开道,其他鼓乐皆靠边随后。高家锣鼓又一次名声大震,扬名全国。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如今,孤峰山上的那些遗迹,依然挺立在岁月的长河里,默默地诉说着当年高家锣鼓威武雄壮、随军征战的传奇故事。然而,往事越千年,并不如云烟。柏林庙自公元27年光武帝刘秀扩建之后,历经1 900多年而光耀人间,惜于抗战时期的1941年,被阎锡山部万泉县(现万荣县)公安局以防日军进驻该庙而焚毁,如今,遗迹尚存,风光不再,似乎在向山川柏林昭示着无辜遭难的莫名惊诧。当年高家锣鼓祭祀表演的高台,被光武帝赐名“昆仑台”,遗址仍在,见证着高家锣鼓昔日的威风。李世民屯兵孤山的“秦王寨”及放马找水的“马趵泉”,遗址尚存,可考可证,默默向人们诉说着高家锣鼓随军征战的传奇历史。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家锣鼓刘秀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赴七里张家塆村采风有感
一只蝼蛄里的尊重
刘秀苦寻同窗
赌大的
软槌锣鼓 声震九州
赌大的
薅草锣鼓,田间楚音
一只蝼蛄里的尊重
刘秀苦寻同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