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 辉煌再续

2017-09-28 02:07
科学之友 2017年8期
关键词:高家锣鼓艺人

高家锣鼓有着辉煌光荣的历史,但随着岁月的更替和世事的变迁,老艺人相继谢世,年轻人忙于生计又不愿接替,软槌锣鼓曾一度湮没于历史的长河而不显不扬,甚至连村里老人丧葬也凑不齐一班人支撑门面,处于青黄不接、濒临失传的危险境地。高家庄的有识之士,特别是一批有爱心和责任感的老艺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们以锣鼓传承为己任,言传身教,接力传承,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后继新人。

软槌锣鼓因起源久远,早年的传承艺人已无文字记载。1985年以来,特别是2010年至今,以张正辉、张世俊、吴明昌、吴迎昌、张新立、相铁斌、吴国栋、张伟祥、张明岐、张睿斌、姚拴虎、吴炎昌、张俊、张笑珺等为代表,率领演艺团队走南闯北,摘金夺银,开创了高家锣鼓史上的“辉煌盛世”,其成就可圈可点,将永载史册。正因为有锣鼓艺人的代代传承,才使得高家锣鼓旗帜不倒,常盛不衰,历久弥新,发扬光大。

张世俊:生于锣鼓世家的早期传人

张世俊出生于软槌锣鼓世家,祖父曾是方圆村庄远近闻名的锣鼓高手,父亲十一二岁时打鼓已出类拔萃。他七八岁时便在父亲的指导下,在自家炕头的枕头上苦练打鼓的童子功。由于兴趣爱好和勤学苦练,他18岁就成了锣鼓队的骨干力量,经常出席各种庆典活动和比赛表演。有一次在县城单独表演时,他激情奔放,动作娴熟,又是缠头绕项,又是白鹤亮翅,赢得了满堂喝彩。

张世俊除了继承先辈的传统鼓技外,还与吴明昌共同研究创新了一套击鼓技巧,如:悬头击打、转身击打、跳腿击打、交叉击打等。同时,他还大胆翻新了部分曲牌,使这一传统技术锦上添花,焕发活力。

张世俊作为软槌锣鼓代表性传承人,除了不断苦练自己过硬的表演功底外,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把这一古老的原生态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他手把手地教了一茬又一茬学生。文革结束后,他又在村里组织了一批女青年学习软槌锣鼓,现在锣鼓队的大部分队员,都是他教出来的学生。

进入新世纪,软槌锣鼓迎来了艺术发展的春天。高家锣鼓先后北上太原,南下河南,参加平遥鼓乐大赛,参加全国“群星奖”选拔赛,出席关公文化节等,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作为传承人,他除随队表演外,更注重向年轻队员传授技艺。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了一些新的创意,使软槌锣鼓的表演更加精湛,日益完美。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世俊年事已高,手脚不太灵便了,但凭着对软槌锣鼓艺术的执着和热爱,他心底总燃烧着一团火,只要锣鼓队需要,随叫随到,不遗余力,有一份热发一份热。他决心在有生之年,把祖辈留下来的这份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使其发扬光大,在盛世中国敲得更响。

吴明昌:把余生奉献给传承事业

吴明昌自幼酷爱音乐,12岁时师承本村老艺人张立正、吴千福和父亲吴耀珍学习软槌锣鼓。由于他心窍灵、悟性高,加之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很快就练成了一身扎实的童子功。一人多鼓、缠头绕项、跳腿转身、交叉击打等高难度动作均能熟练掌握。在他50多年的锣鼓艺术生涯中,他每年都积极参加市、县、乡的元宵节及柏林庙祭祀活动。他的表演技巧高、难度大,舞姿多变优美,技艺炉火纯青,每次比赛节目大都获奖。1988年在全区春节活动中荣获一等奖,2011年在运城市民间艺术大赛中荣获银奖,2012年在山西省鼓乐舞邀请赛中荣获金奖。

吴明昌在积极投身软槌锣鼓表演的同时,念念不忘这一古老艺术的发展与传承,每年都利用农闲时节坚持口传身教。1987年集中训练,带出徒弟张建民、吴润泽、张正光等,使他们很快成为软槌锣鼓表演的骨干力量。2007年,他在本村小学开办软槌锣鼓少儿培训班,使孩子们从小就对软槌锣鼓产生浓厚兴趣。他根据少儿特点,在编排和表演中,融入笑脸表情、跳跃花样、欢快曲调等元素,使之更具趣味性。他带领30多人的少儿锣鼓队,常常参加村里的红白大事和热闹表演,深受乡亲们的喜爱和好评。2008年春节期间,他又训练了一支女子锣鼓队,在元宵节期间为本村乡亲进行了精彩表演。2009年至今,每年培养新学员15人之多。

为了使软槌锣鼓这一古老艺术系统完整地传承下来,吴明昌不辞辛苦,多次走访90多岁的老艺人吴向丰,用录音机反复录制他的口传曲谱,硬是把即将失传的古老曲牌抢救回来,随后整理成谱,编印成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教学资料。近年来,他还和老艺人张世俊一道在实践中探索挖掘,大胆创新,增加了双鼓、三鼓、五鼓连环表演,创新了转身、跳腿、绕头、交叉击打等打鼓招式,不断充实曲牌内容和表演形式,极大地增强了软槌锣鼓的表现力。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吴明昌虽然年纪大了,但他对软槌锣鼓的热情丝毫不减。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传承人,把晚年的余热全部奉献给软槌锣鼓这一民间盛事。

张正辉:新时代下的引领者endprint

张正辉17岁时开始学习软槌锣鼓技艺。经老艺人口口相传,手把手相教,加上他刻苦勤奋,虚心好学,很快便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击鼓手。

在训练和表演过程中,他潜心钻研,勤学苦练,逐渐掌握了软槌锣鼓的击鼓技巧,并深刻领会了其精神内涵,他的舞姿开朗,动作洒脱,还充分体现了软槌锣鼓粗狂豪放的原生态特征,赢得了广大观众的欢迎和赞赏。

作为高家庄村主干,张正辉十分重视这一古老艺术的发展和弘扬。他自2005年担任村委干部开始,便想方设法筹集资金3万余元,购置充实了锣鼓队的设备和服装,并组织团队开展经常性的训练和演出活动。2015年又投资了3万多元为锣鼓队添置了帅鼓、立鼓、中鼓、中音钹、幡旗及冬夏服装等装备,使锣鼓队包装一新,如虎添翼。他还聘请外地锣鼓高手担任导演和艺术指导,为锣鼓队编排了几首经典曲目和几套精美动作,使软槌锣鼓的表演达到了一个近乎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艺术高度。

作为软槌锣鼓研究会会长,张正辉非常注重领导和牵头作用,在率团出征、申报“非遗”、出版图书、媒体宣传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率团先后参加了全国“群星奖”选拔赛、山西省首届鼓乐鼓舞邀请赛、河南开封轩辕黄帝祭祖庙会、十三省市电视台元宵晚会录制等大型活动,并获得多项大奖。他与时任文化馆孙武民、锣鼓队艺术指导张耀理等人,不畏酷暑严寒,历经千辛万苦,多次往返于运城、太原等地,积极申报软槌锣鼓为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為了使软槌锣鼓艺术得到更好地传承与保护,他组织专门人员,编辑出版了《软槌锣鼓教程》,为软槌锣鼓的教学与传承奠定了基础。还编辑出版了《国家级“非遗”项目——软槌锣鼓》大型图书,该书共分为7个部分,对软槌锣鼓作了全方位的介绍和展现,图文并茂,丰富厚重。同时,还配合各级媒体,拍摄了几部专题片,刊载了大量宣传报道类文章,使高家锣鼓更加家喻户晓,蜚声全国。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借着国家对优秀文化支持的东风,高家锣鼓的旗帜正高高飘扬。张正辉带领的高家锣鼓队,将擂响更加奋进的鼓乐,谱写出更加豪迈的篇章。

传承人档案

张世俊:1941年7月出生于万荣县皇甫乡高家庄。从小爱好文艺,曾参加村文艺宣传队,经常出村演出。从七八岁起,师承父亲学习软槌锣鼓。几十年来,参加过多种公益活动、社火热闹和庆典仪式的演出,是响当当的软槌锣鼓表演艺术家。同时,他还言传身教,带出了儿子、孙子及当地50余名年轻人敲打软槌锣鼓,使这一古老艺术代代相传,后继有人。2012年元旦,被授予软槌锣鼓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吴明昌:1944年1月出生于万荣县皇甫乡高家庄。1961年初中毕业后在村务农至今。1988年参加运城地区红火热闹锣鼓表演,节目荣获一等奖。2011年参加运城市关公文化艺术节暨民间艺术大赛,节目荣获银奖。2012年参加山西省鼓乐舞邀请赛,节目荣获金奖。2015年8月,被授予软槌锣鼓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张正辉:1969年5月出生于万荣县皇甫乡高家庄。中共党员。现任高家庄党支部书记、万荣县软槌锣鼓研究会会长。2011年8月,被授予软槌锣鼓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传承谱系

1895—1935 年,代表性传承人:张吉太、张令望。

1936—1957 年,代表性传承人:张子康、张立正、张豹林。

1958—1985 年,代表性传承人:张青选、吴向丰、吴千福、张燕兴等。

1985年以来,代表性传承人:张世俊、吴明昌、张正辉等。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家锣鼓艺人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赴七里张家塆村采风有感
朝三暮四
赌大的
软槌锣鼓 声震九州
艺人指数Top10
赌大的
薅草锣鼓,田间楚音
花灯艺人
猴子杀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