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华:在“摇摇晃晃的人间”里独自美丽

2017-09-28 12:22语诺
科学之友 2017年8期
关键词:余秀华脑瘫人间

语诺

她是因诗歌从微信平台突然炸红的名人,她是饱受争议的女性诗人,她是患有疾病与命运抗争的农村女人,她是余秀华,她摇摇晃晃地穿过人间……《摇摇晃晃的人间》是生活赋予余秀华的磨难,是一名脑瘫患者日常生活状态最真实的写照。

先天患病 诗歌成了生活的寄托

2015年,一首名为《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诗歌红遍中国,伴随着公众的刷屏,作者余秀华从湖北省钟祥市石排镇横店村走进了全民的视线。

余秀华,一个农村女性,身体缺陷是束缚她生活的枷锁,也是成就她诗歌才情的礼物。出生时,她因倒产缺氧造成先天性脑瘫,使其行动不便:走路不稳、手发抖、说话口吃。尽管她可以完成很多学习、工作上的事,做好农活,但却失去了选择人生的自由。

20年前,余秀华的母亲将懵懂无知的她嫁给了一个比她大十几岁的陌生男人,这段形同陌路的婚姻成了她一生的疼痛和遗憾。于是,余秀华写诗,试图与自己的命运对话,写残缺的身体,写她对真爱的渴望。

她的生活是自然而平凡的,诗歌是其全部的寄托和享受,“当我最初想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时候,我选择了诗歌。因为我是脑瘫,一个字写出来也是非常吃力的,它要我用最大的力气保持身体平衡,并且我的左手要用最大的力气压住右手手腕,才能把一个字扭扭曲曲地写出来。而在所有的文体里,诗歌是字数最少的一个,所以这也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情。”

成名后,面对蜂拥而至的媒体与崇拜者,“诗歌是什么?”是余秀华常常被问到的问题。

“再没有什么比让诗人定义诗歌更无聊的了,我不知道,也说不出来,不过是情绪在跳跃或沉潜;不过是当心灵发出呼唤的时候,它以赤子的姿势到来;不过是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走动的时候,它充当了一根拐杖。”

通过离婚 重新掌握自己的命运

《摇摇晃晃的人间》这部纪录片就是在全国媒体疯狂地围堵她的报道风潮之后,导演范俭将摄像机安静地架在余秀华的家中,记录下她成名后的生活状态与变故——因为从小患有脑瘫疾病,余秀华被困在一段形同陌路的婚姻中,她想通过离婚来重新掌控自己的命运,获得精神自由,却遭到全家人的强烈反对……

在片中,余秀华给身在外地的丈夫打电话,干脆利索地说,“你今天回来离婚15万,明天回来10万。”这个行动多少显得有些冷酷。在她看来,丈夫是个是老实巴交的工人,没读过多少书,和她就像两个世界并行的列车,除了共同抚养的儿子再没交集,更理解不了她整日托着腮帮神游万仞的精神世界。

一段彼此无爱又都没有过错的结合,在中国广袤的底层社会,充斥着太多这样的“搭伙过日子”的组合。在成名的这两年中,余秀华依靠版税收入实现了个人经济独立。她坦言自己生活最大的变化除了坐飞机到处开会,还有便是有钱了,“虽然钱不多,我以前出门口袋里从来不带任何零花钱,我买什么东西大概花多少钱,我都会计算得很准确,那时候我对钱没有任何概念。我现在对钱的概念就是越多越好。我覺得我们都是世俗中的人,没有任何人能够超脱世俗而存在。”经济独立与成名让余秀华有了改变这一得过且过生活的底气。

“成名后第一天我接受采访的时候记者问我最想做的事是什么,我就说离婚,从来没有犹豫过,离婚对我来说是个喜事。有些人觉得我是出名了,有钱了,抛弃了糟糠之夫,但是我觉得所有的舆论与我现在获得的自由相比,自由更重要。”

有人把余秀华坚决、果断地和没有爱的婚姻决裂,看成是一种女性追求独立、自由精神的体现。余秀华不这么看,她说自己从来没想过什么女性不女性 :“我也不是向往自由,就是不愿意被捆绑起来。名存实亡的捆绑式婚姻是可怕、丑恶的。”

如果余秀华不是一个残疾人,她可能很早就有自己选择婚姻的权利。最起码,不至于被迫捆绑在一段让人痛苦的婚姻中20年。人生公平吗?“公平。”余秀华说,她笑了:“我想通了,我用迷信思想来解决,前辈子我欠他的,这辈子我还给他。”这句半开玩笑的话之后,余秀华又补充道:“人生的美好就在这些参差之间,我尊重、遵从这种差异。”

拍摄纪录片 展现最真实的自己

在成名的这两年中,她离了婚,遭遇了母亲去世的变故。她至今依然和父亲一起生活在湖北那个叫横店的村庄,那里有大片的田野、起伏的麦浪和看不够的蓝天白云。余秀华每天会穿过家门口那条小路,她用最大的力气保持身体平衡,这就是她摇摇晃晃的人生。

有人想提升名气,想被曝光,却总是很小心地遮挡自己的私生活,但是《摇摇晃晃的人间》拍摄时却在余秀华的家里架了一台摄像机,她表示这才是最真实的她。“纪录片大概是2015年的春天开始拍的,大概也是我刚刚成名的时候。我也不觉得这次是走到了幕前,因为这真的不是表演,我们在纪录片里没有任何设计,我当时想的就是你爱拍不拍,爱怎么拍就怎么拍,反正我无所谓。我觉得这是我的性格问题,很固执,并不是勇气,和勇气没有任何关系。”

一开始余秀华对这些都没有概念,拍的过程中她也没有看过一些片段,也不会去看,“我觉得他们怎么拍是他们的作品,和我其实没有多大关系,我不在意这个。我觉得一个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能够展现出来是很正常的,没有什么见不得人和需要隐藏的。”余秀华说。endprint

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上映之后,余秀华不止一次抱怨过,导演把片子里的风景拍得都很美,把她拍得很丑,造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她开玩笑说:“我觉得导演太有心机了。”余秀华一直担心自己在片子里不美。她说,自己现在比在片子里好看一点,那时候被一段婚姻折磨得要死,也没有想过要怎么好看。

余秀华说:“我现在一点都不神秘了,这就是我的真实生活,我觉得他们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一个诗人的生活状态怎么会和诗歌里表现的有这么大的落差,甚至是反差。但是他们以为的诗人好像都是很清新很高大上的,其实不然,你进入到任何一个诗人的生活都是一样的,甚至还不如普通人的生活,正是因为诗人的真实生活和心理需要的落差才能够形成诗歌。如果你的愿望能够很快在生活当中实现,那么你的生活里就没有诗歌了。”

《摇摇晃晃的人间》上映后,先是获得2016阿姆斯特丹纪录片电影节长片竞赛评审团特别奖,接着入围2017年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纪录片奖。在面对人们对这部片子的赞誉时,余秀华很清醒:“这个片子不是我的片子,是导演的片子。”

导演范俭想通过余秀华来展现人性,展现女人在面对爱情时明知是厄运,却仍要去追逐的执着,展现一种古典悲剧式的悲哀与迷人。尽管范俭作为一名男性导演,用第三者是男性的角度去旁观女性的独白,但是镜头里依旧延续了范俭一贯的“温柔”特色。

余秀华是诗人,范俭是导演,他们两人合力架了一座打通诗歌与影像的艺术虹桥,供我们欣赏感悟。她的思想和生活摇荡在晃动的身体里,有了具象依托,而我们摆荡的思想和人生,在余秀华的诗歌和影像中找到了共鸣和慰藉。

欲望形成诗歌 生活回归本土

有一种诗歌的生长,看起来不那么美好,甚至有点扭曲,但却真切地表达与反映着这个世界。

成名对于诗歌的创作并没有什么影响,余秀华十年前开始写诗,最开始写的时候她觉得日子一天一天晃过去了好像有点空虚,当时写了一个十几行二十几行的诗,虽然很小,但也是一个很完整的状态,慢慢地她觉得自己还是可以去完成一件事情的,心里会得到一点满足感。“写诗是为了填补生活的空虚。我也不知道什么叫独特的风格,我现在基本上没有什么风格,而且我觉得一个作家一旦形成一种风格,他的写作生涯基本上就结束了,这是不好的。”余秀华说。

我觉得欲望虽然很折磨人,但却是一个人生命力的体现,如果一个人没了欲望,那我觉得他的生命就是在往下走了。如果你还有欲望就会不断有新的生命状态呈现。一个人有很大的欲望却得不到,这才可以形成诗歌,如果我的欲望很容易就被满足了,那么欲望和现实之间的落差就消失了。我們说事件前和事件后的诗歌都是不一样的,事件前你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诗歌趋于激烈,事件后往往就很平和了。

“我觉得对于一个人来说,生活是第一位的,诗歌相对靠后,我不能为了诗歌去生活,这样就很傻。诗歌里根本不存在一个人模仿另一个人,特别是生活方式,一个人的性格怎么可能被模仿,而且生活是参差百态的,你周围的环境不同,你写出的诗歌就不一样。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一个人对诗歌的看法,一个事件对他的影响,哪怕生活方式和我完全一样的一个人,诗歌也不可能一样。”

成名后的余秀华走了很多地方,参加了多场颁奖典礼。但对于她来说,最好的生活还是回归本土,那里有属于她的生活。余秀华说:“我觉得走了这么多地方真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触,走了这么多城市都觉得千篇一律,让我觉得大海其实也不过如此。我觉得最好的地方还是横店村,这里是我休养生息的地方。我的同年、少年、青年、中年都在这里。这里是我的根,我的生活就在这里。”endprint

猜你喜欢
余秀华脑瘫人间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The Poet on Earth
人间第一情
康复护理在小儿脑瘫护理中应用效果
春满人间
无耻当有种
余秀华的慢写作
心理干预对轻中度脑瘫儿童综合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脑瘫患儿332例临床资料与疗效分析
当天使飞过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