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不只是“内容”

2017-09-29 02:32侯令
少儿美术 2017年6期
关键词:意识目标内容

■文/侯令

严谨、深入地思考是编制课程的基础

课程,已经引起了不少校外美术教育机构的重视,这将引发校外美术课程编制的更多尝试。接着就是对课程认识的深化,就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反思,把对课程的理解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虽说一些老师已经认识到了课程的重要性,但是,有相当一部分老师认为课程重要是因为要上课,上课就要有内容,有了内容就能上课。所以,在他们那里,“内容”相当于人和口粮的关系,人没有口粮怎么存活?一个质量高的课程,就像是一种可口的口粮,让孩子们爱吃。这就使一些老师对课程的开发和编制格外感兴趣。每逢有课程培训的机会,他们都会带回来许多的新课题,这些课题就意味着许多的内容,有的甚至是一些新学来的技能,他们认为有了内容(技能)就是有了课程。这就是本文指出的问题所在:一些老师对课程的认识只停留在内容这里,但“内容”是否等于课程的全部?

按照泰勒的课程理论,只要是课程问题就一定要回答和处理四个经典问题,即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内容),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过程),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评价)。我们所说的教师要有课程意识就是指从以上四点出发,形成了四个意识:目标意识、内容意识、过程意识、评价意识。有了这四个意识,才能形成一个完全的课程概念。但它的形成,绝不是脱离了教学就能形成的,而是在教学中不断加强对课程理论的学习,又用课程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才能形成的。

从课程四个要素看,过程和评价是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实现课程目标和内容的重要保证。特别是我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强调了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此特别设立了“过程和方法”的目标,这也是21世纪的学生要“学会学习”的具体体现,被有的课程专家称为我国的“首创”。它不只是对校内教育教学的要求,也是对校外美术教育机构的要求,因为“学会学习”是21世纪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说到过程和评价,校外有许多的教师都把它看成可有可无的环节。在一些校外美术教育机构里,不讲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还是用讲授的方法上课,很少给学生合作、探究的机会;评价多半是教师的“点评”,以教师的一言堂为主,很少有学生的参与。

在最近的一次课程培训活动中,我重点向老师们讲解了课程四要素的后两个要素——“过程”“评价”,让教师从课程实施的角度,在教案设计中,按三维目标把过程和评价化为具体的教学环节,明确怎样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把探究的问题具体化,分到小组落实到位。在评价中要求改变以老师评价为主的状况,想出富有创造性的评价方式。

这些要求,引发了教师的积极响应,他们开动脑筋,不走常规路,想出了许多好点子,深化了对课程的认识。也正是在这样的深化中,他们比以往不知多花费了多少心血,才达到了他们认为满意的效果。只有在这时,他们才体会到原来目标和内容之后还有这么多的工作该做,才体会到“教育重过程”这句话的含义。

在以后的小组总结中,有的老师谈到“以前以为课程就是上课内容,现在明白了课程也是一个教学实施的过程”。更有的老师谈到“从课题到课程,是我认识上的一次升华”。

老师的这些朴实的话语,正好说明了课程理论已不再是和教学完全脱节的“两张皮”。过去,课程是课程,教学是教学。课程由专家编制了就和专家无关,剩下的工作是教师的事。现在不一样了,课程和教学实践是相互渗透和影响的,课程由过去的只能专家开发,成了教师也可以开发的领域,甚至学生也可以参与开发。课程的几个组成部分成为教师可操作的教学实践环节,教师与学生的参与,使课程的意义不断提升,内容更加具体完善。“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第271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回想起老师在培训中,感受到与课程对话的热情,正体现了课程改革带给大家的新理念,使教师在编制课程过程中增强了自信心,加深了对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特别是当他们不再把内容视为课程就“到此为止”之后,对过程和评价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这种认识一定会进一步地推动美术教学改革的深化,使校外美术教育有质的飞跃。

用新颖、活泼的形式,发表小组编制的课程,很受大家欢迎

猜你喜欢
意识目标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主要内容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