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材改编,再探《散步》的生命意蕴

2017-10-09 17:08谭磊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版本散步生命

谭磊

[摘 要]人教版《散步》一文尺水兴波、意蕴丰厚。综合各家解读,它的主题除“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中年人的责任”,“温暖的亲情”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生命”意蕴。然而2016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对这篇课文从导语、内容、课后题设置方面进行了不小的修改,为探究改版后的《散步》一文,是如何突出“生命意蕴”这一主题呢?笔者细致地对比《散步》改版前后的差别,从教材编写意图角度分析如何探寻《散步》的生命意蕴。

[关键词]散步;版本;生命

《散步》是莫怀戚1985年创作,后发表于《中国青年报》。写作的背景为作者父亲去世,母亲急需家人陪伴,加之与美国朋友交流时,作者发现被我们“遗弃”的孝,却在外国被捡起。因此作者创作的初衷是:抒发一种“生命的感慨”。作者在切入角度时,是要强化“生命”,淡化伦理。一是因为伦理说得已经太多,出新很难;二是“生命之说”不但本质,而且人性与动物性的参照也出来了,只有人类才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1]

莫怀戚的创作意图已然清晰,在新课改的背景下,2016年教育部主编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又对这篇散文进行了不少修改,以便更符合莫怀戚的创作意图,引导学生和教师将课文主旨向“生命的感慨”靠拢。笔者将新旧版《散步》做较为全面的比较,通过比较分析出其中的关键。

一、课文位置微调

《散步》一文原为七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课,居于《秋天的怀念》之前。后调整为第二单元的第二课,居于《秋天的怀念》之后。笔者认为,在单元主题“感受亲情”不变的情况之下,做此调整是因为符合“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和中学阶段青少年思维特质(发展心理学认为,在中学阶段青少年思维特质方面,最为突出的是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发展,但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常常只顾部分,忽视整体;只顾现象,忽视本质,容易片面化和表面化)决定的。因为《秋天的怀念》的主题较之《散步》更显豁直露,易于直接把握,而《散步》更含蓄蕴藉,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那对生命的慨叹。

二、课文导语变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指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教材中编排的“导语”,是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地重要提示。《散步》一文的课文导语做了明显的调整:改版前[3]为“这个故事,是对中华传统美德中‘孝敬‘慈爱观念的形象诠释”。这就给文章的主题定为孝道,亲情温暖等。改版后[4]为:“课文说的是一家人散步的琐事,内容好像比较浅显,但仔细品味,会感觉到正是平常生活中流淌着的亲情……朗读课文,力求读出文章的情味”。两相比较不难看出,新版的课文导读,只点明亲情,除了亲情之外,不再给文章的主题预设答案。给学生和教师留出更多思考探究的空间。

三、课文内容删减更改

“深入理解文本”符合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深入理解文本”是对教师钻研教材的具体要求。那么笔者对照改版前后的《散步》课文内容,过滤掉教材细枝末节的改动,提炼出最能体现编者着力引导老师和学生靠近“生命”主旨的意图。

课文第三自然段,在“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之后增加了“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一句内容。这个陈述句的出现,是为了给“生命的感慨”埋下伏笔,做个引线。有这个句子在,更能让读者联想到生与死的命题。

第五自然段“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的句号改为感叹号。感叹号更能体现小家伙发现这一规律后的兴奋。编者想要突出的这句话正是借小家伙懵懂的语言一语道破,这句话就是最直观的“一代一代生命传承”映照。

第六自然段改动较多,“生命意蕴”更加明显的表露出来,细细品读便可觉察。 在“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后增加了“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这个句子十分明显的表露了编者的意图:一家人散步的琐事,如果没有注入生命的内蕴,作者为何大词小用?并且在“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的原文后增加“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儿子年幼,自然寿命还长,我陪伴他的时日自然就长;母亲年老,自然寿命已短,我陪伴她的时日自然已短。编者用对称句式更想指出生死更替,生命传承的自然规律,“生命内蕴”呼之欲出。

第八自然段的删改主要在“背起了母亲”改为“背起了我的母亲”,“背起了儿子”改为“背起了我们的儿子”。使用“我的”“我们的”编者反复明了母亲、儿子的归属,突出中年人的责任。“自然也轻”改为“自然也很轻”多一个“很”字。从句式上看,与前文“自然不算重”形成对称句式,具有对称之美。

四、课后题目替换

课后题目变化不大。改版前后的课文后都设置了一个有关“对称句式”的问题。不同之处在于,改版前举的例子是“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这个句子体现了对称句式的工整,读来有节奏、有语言的美感。但是内容上和文章的主旨关系不太密切。

改版后举的例子是“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这个句子的特点不仅仅体现在对称句式上,更体现在内容上。言外之意:母亲“早已习惯”,母亲年轻的时候,“我”还小,是“我”听从母亲。儿子“还习惯”,那么可以设想在未来,“我”会习惯听从儿子。就像现在母亲听从我一样。生命的传承也是责任、孝道、爱的传承。而“生命的意蕴”正是作者以及编者想要揭示给大家最高层次的写作意图。

参考文献:

[1]侯迪夫. 《散步》的“生命”主题论[J].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旬刊, 1999(7):28-28.

[2]孔令军. 亲情责任生命——莫怀戚《散步》主题三味[J]. 语文学习, 2014(9).

[3]吴少玲. 生成性课堂教学研究[D]. 浙江师范大学, 2007.

[4]冯琳琳. 初中语文经典文本多元解读教学反思与实践[D]. 山东师范大学, 2010.

注释:

[1]《语文学习》1996年第3期,《莫怀戚(散步)的写作契机》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出版集团

[3]改版前均指《语文 七年级 上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9页

[4]改版后均指《语文 七年级 上册(义務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3-25页endprint

猜你喜欢
版本散步生命
散步的收获
散步
散步畅想
一起去散步吧
古籍版本鉴定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