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风细雨,润物无声

2017-10-09 17:13王震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王友润物无声糖果

王震

“传道,授业,解惑”,“人类灵魂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由此可见,“教师”二字包含了多少崇高而尊贵的内涵,“好教师”的概念,因人而异,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认为“好教师”应该是爱的使者,对学生的教育应做到“和风细雨,润物无声”。

现代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著名的<四块糖果的故事>值得我们去思考。在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小学校长时,发生过这样的小事:

学生王友在用泥块砸同学时,被陶校长当场发现,喝止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去,放学后,当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看到垂头而立等待挨训的王友时,掏出了一块糖果说:“这是奖励你的,你按时来到办公室,我却迟到了”。王友迟疑地接过了糖果。陶行知又掏出第二块糖果递给王友,奖励他能尊敬老师,及时住手。王友更加惊疑了,他的眼睛睁得大大的,接着陶行知掏出了第三块糖果说:“我调查过了,你砸那些同学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同学,这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是个好学生.这块糖果应奖给你,”这时王友已是满脸通红了。他流着泪说:“我不是好学生,我也有错......”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掏出了第四块糖果说:“你能主动认识到错误,再奖励给你一块糖果,我的糖果没有了,我们就谈到这儿吧!”

陶行知先生采用“和风细雨”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达到心灵震撼,起到良好的效果。假如只是简单,粗暴地批评那位学生,可能施得其反。作为教师,要把师爱化作无声的春雨,洒向茁壮成长的新苗。

学生是孩子,他们的内心想法和老师会迥然不同,但他们所做的事,都有他们的道理。对于他们所犯的错不能简单看表象,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发现学生的心灵深处最美好的东西。

有这样一则案例:在一节语文课上,正当老师讲解的很投入,学生听得也津津有味,突然,一只麻雀从一个学生的抽屉内飞了出来,飞到半空又掉了下来,这下子可炸开了锅,学生一片哗然,老师也一下子愣住了。而那个学生不知所措地站起来,满脸通红,惊慌不安等待老师训斥,但这位老师并未发火,反而满脸微笑,询问那个学生怎么回事。原来是这样,这位学生在上学的路上发现这只受伤的麻雀,决定为其治伤,再把它放回大自然中去。这位学生的爱心震撼了老师,感动了学生。接下来老师和学生们就围绕这只受伤的小麻雀展开爱心大讨论。最后成立以那位学生为主的“护鸟小队”。

这节语文课的教学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可老师和学生的收获却很大,试想老师只是简单批评学生,然后上课,就会扼杀一个纯洁的爱心,那么让世界充满爱只能是一种口号。

最近我看到这样一则故事:许多年前,一位学生在考试作弊时被发现,按校规当受处分处理。然而监考老师并未声张,只是将纸条抽走,严肃地在其手背上拍下一巴掌作为惩罚,这位学生如今已是我国一所著名高校的校长,学誉海内外。“老师的这一巴掌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不久前,他对记者这样说,心中充满了感激,这位监考老师是智者,他不僅教育了学生,但并未伤害学生,这种教育方法姑且称之为“无声教育”。

“语言是银、沉默是金“,在无声教育过程中,无声并不是默不作声、毫不关心,而是特定情景中,更艺术、更深沉的关心和爱护,学生知道老师在尊重他、关注他、信赖他、欣赏他。

小学生是孩子,许多错误是可以理解和原谅的,有许多道理是不用多说的。随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知识的积累,他们自然就会明白,他们就像春天里的幼苗,粗暴简单的教育会对他们造成终生的伤害。对他们的教育应如春雨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endprint

猜你喜欢
王友润物无声糖果
Conductivity effects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collisionless to collisional regimes in cylindrical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s
Multi-layer structure formation of relativistic electron beams in plasmas
Spatio-temporal measurements of overshoot phenomenon in pulsed inductively coupled discharge∗
Measurement of electronegativity during the E to H mode transition in a radio frequency inductively coupled Ar/O2 plasma∗
四块糖果
四块糖果
润物无声
爱在心头 润物无声
润物无声
雨季里的糖果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