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二孩”情境下长子女及家长心理调研

2017-10-09 19:10赵广岩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二孩金华心理

[摘 要]随着全面二孩的放开,许多家长都陷进两难的局面。如何处理好长子女和二孩之间的关系,给孩子们一个稳定和谐的生活环境,已经成为二孩家庭首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长子女和家长的调研来了解他们的情况,发现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让二孩家庭健康发展。

[关键词]金华;二孩;心理

在2011年11月,中国各地全面实施双独二孩政策;2013年12月实施单独二孩政策;201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实施全面二孩政策。随着全面二孩的放开,许多家长都陷进两难的局面。一方是孩子的反应,一方是未来的巨大压力。基于父母的身份,他们想为孩子营造一个安稳的环境,不仅希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个兄弟姐妹作伴,还希望以后老了可以减轻孩子的负担。但是尚未长大的孩子是否能接受父母这一做法,就为父母制造了一定困扰。孩子或许在这一过程中会产生抵触的心理,从而影响他的健康发展。另外,如果存在其他的兄弟姐妹,作为父母的会一直做到不偏不倚吗?所以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决定展开关于全面二孩政策下的长子及父母心理表现的调查,希望能提出一些有用的对策。

一、调查目的

微观层面:

1.根据问卷调查结果,了解已育有二胎家庭的现状,并加以分析二胎对家庭发展造成的后续影响;

2.根据二胎家庭的现状,并结合国家出台的政策,预测二胎政策实施将面临的问题和前景;

3.从问题和前景的预测结果中,提出相应的参考建议,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念和教育观念。

宏观层面:

利用此次调研活动,宣传国家政策推行原因,以此帮助国民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責任感和危机感。同时带动家庭心理教育,提高家庭和谐度,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一块基石。

二、调查对象及调查内容

本调查选取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和金东区为样本范围,调查对象为样本范围内具有二孩家庭父母及长子女,主要进行对父母及长子的心理调查。其中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到:

1.二胎出现后家长和长子女之间的矛盾体现。

2.矛盾出现时各自的反应。

3.面对矛盾时希望对方改善的地方。

除了上述3点是问卷中主要要涉及的调查内容以外,另外我们还将结合深度访谈结果对居民、政府提出相应建议,以便促进政策更好的实施。首先此次调查紧跟政策热点,聚焦于“全面二孩”政策下有关父母及长子心理变化和心理建设,并对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调查。从实践上来看,对有生育二孩意愿的育龄父母与长子在是否生二胎这一问题上的尖锐矛盾进行调查、访谈、分析并提出对策,为当下众多处于此类问题冲突的家庭提出解决的参考办法,提升子女和父母心理健康,促进家庭主观幸福感。

三、二孩家庭心理调研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1200份。其中长子卷和父母卷各600份,有效问卷1082份,其中长子卷514和父母卷568份

1.二胎出现后家长和长子女之间的矛盾体现分析

(1)长子女对二胎的接受程度。

在长子女接受二胎的程度上来看,数据表明二胎时代的到来让很多大宝贝不知所措,甚至是抗拒自己的手足来到这个世界上,而另一个问题因为弟弟妹妹的到来反常行为中欺负弟弟或者妹妹和家庭冷战及郁郁寡欢的占了大多数,而选择直接对抗的比例也接近了半数。

(2)长子女在家中的地位变化。

当弟弟或者妹妹的到来一定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大宝贝在家中的地位和优先权,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父母如何处理这个问题既让大宝贝感到满意,又不委屈了小宝贝。这就要考验父母了。如果父母不处理这些问题,小矛盾必定会经积年累月的变成大矛盾,最终一定会影响家庭的。

2.矛盾出现时长子女及家长的反应分析

(1)家长在矛盾出现时采取的解决措施。

从调查结果来看,父母大多时候会选择维护自己的家长颜面。从该图可以看到,只有10.33%的父母会承认自己的偏心,并保证自己以后会公平对待,其他三个选项,都或多或少避开自己的偏心,其中有35.33%的父母会寻找借口解释自己的偏心原因。

(2)长子女对家长在矛盾处理方式上的看法。

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大多数长子女还是比较理智的。其中只有19.67%的孩子会因为父母没有满足自己的要求去埋怨自己的弟弟妹妹,要么是因为父母偏心太明显,要么就是孩子自己太强势造成的。

3.面对矛盾时长子女及家长的处理分析

(1)长子女与二胎产生矛盾后家长的做法。

数据表明,有十分之四左右的父母会鼓励孩子去争取(外)祖父母的爱。我觉得大多数父母的做法还是对的,既鼓励了孩子去向祖辈表现,又照顾了长辈的想法,可谓一举二得。

(2)面对矛盾时长子女的做法。

在长子女自己对父母的观察上,较多地选择了隐忍,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他们不相信父母的一种表现。另外,也有29.67%的长子女倾诉过自己的委屈,同时父母也在日后的态度做法上尽量保持公平对待。

四、“二孩”情境下如何维系家庭心理健康化的发展

针对“二孩”情境下维系家庭健康化的发展问题,并结合此次的调研情况,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个可行的解决途径:

1.家庭成员之间的心理协调

(1)时刻关注孩子的性情变化,主动与他进行沟通交流,试着分析其产生原因。

子女的心理情绪很复杂,常常会因为家长的一些举动而出现一些像嫉妒、失落、愤怒、不满等负面情绪,而很多时候家长还不自知。此时,家长应该做的就是尽量满足并平衡子女间对亲情的渴望,增加对孩子的关注度,试着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减少家庭矛盾。而且,在这一点上,“沟通”是起着很重要作用的,利用这架桥梁,试着教会他们更多的家庭相处技巧。可以说,家人之,是没有什么话不能说的,所以,学会倾听、学会分享、学会包容是很重要的。endprint

(2)组织家庭成员一起学习有关家庭心理教育的影片或宣传片,或者剖析解释身边的案例。

从成功与失败这两个方向去了解家庭心理建设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从其他成功家庭的心理建设上,我们可以看到家庭心理建设带来的益处,可以学到一些相关改善经验,并且为家庭成员心里潜藏的那份家庭和谐愿望带来一种鼓励,促进大家一起投入这个改变状态。至于从家庭心理教育失败的案例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带来的众多后果。

(3)组织家庭户外活动或者家庭游戏,增进亲情感染的程度。

通过郊游、野炊、露营、旅游、參加家庭兴趣班、家里的各种互动小游戏等形式,尽量让每一个成员都融进家庭喜乐的氛围中,使其对家庭健康化发展建设充满希望。

2.社会及各单位对家庭心理建设提供帮助

(1)认识家庭心理建设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一个成功的企业或单位,已经不再仅仅是完成自身的工作任务,人文时代的到来和现代化的发展,已经逐渐促使企业或单位在工作过程中考虑众多人文因素,再加上现在很多企业也开始强调建设“公司也是你的家”的理念,而家庭心理建设又是家庭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力所能及地去帮助家庭心理建设也可以帮助企业的整体发展。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文也是经济发展的一种表现,人管好了,其他啥都好办。

(2)明确自己的帮助范畴和模式。

根据不同企业或单位的特点,所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家长交流会,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的节目,对学生传输一些健康的家庭相处技巧,做做家访,多了解每位学生的家庭背景,遇到问题及时找家长沟通、设计形象的宣传语或海报;企业的话,也可以派人去家里慰问,注意员工之间的互动内容,给所有员工发放一些家庭礼物,组织员工家属聚餐或旅游等。不忘注意各个家庭的现状,关爱他们,促进家庭健康化发展

3.投入一定资金和人力去筹备和实施该项目

前面说再多不去做也是白说,因此,要想让帮助得到落实,最后还得企业肯付出一部分精力出去。物质社会里,任何东西和关系都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企业进行了这部分投入,也是可以收获很多无形资产的,这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也是极有实施意义的。

4.国家在政策上对家庭心理建设的引导与宣传

(1)定期做家庭心理访问调查。

这个措施是从当地政府的角度进行考虑的,由于其管辖范围较小,对家庭的基本信息掌握较详细和真实,而且收集信息也相对比较容易。政府可以将任务下发到各个社区、村镇等单位中去,让其详细地掌握每个家庭在心理建设上的基本情况,进而实事求是地去分析问题所在,指引政府在教育方面的决策方向。

(2)联系当地的各种因素,制定可行性建设方案。

家庭的和谐发展,很大程度上也受家庭环境以外的其他因素影响。比如社会压力、社会问题、社会关系、学习压力、自然环境的恶化等因素,都可能从侧面上影响家庭成员在家里的表现,进而影响其他家庭成员。因此,当地政府需要做好统筹兼顾,从社会环境的改善去影响家庭环境的改善,在这里已经不再局限于家庭心理建设的改变了。

(3)开拓更多富有吸引力的引导途径。

在当代多媒体的呈现方式下,国家及各地区政府也可以充分利用影视影业和广告业,通过宣传片或海报的方式去影响社会大众,使其主动投入“家庭心理建设”这一任务。既然前面有提到企业及各单位也应该投入这个建设中,那么作为一个国家管理阶层,也应该出台各种政策去鼓励他们的这种积极性行为。同时,教育模式的优化,也是一个重要性举措。另外,从国家层面上来说,也需要给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提供一个平台。例如对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对心理辅导提供一个咨询平台、鼓励社会非盈利机构的建设等。

我们通过长子女和家长的心理表现分析,在此呼吁家庭、社会及各单位和国家,对于“二胎”政策提出将带来的众多问题,国家的相应配套政策也应该同步改善,社会各单位也应该积极加入建设。所以,如何维系家庭健康化的发展,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

参考文献:

[1] 方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热点问题及解决策略[J].新课程学习(上),2014(05).

[2] 田昊.二胎家庭中大孩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文理导航(中旬),2016年05期.

[3] 赵春燕,丁国荣.透过 “罗琦琦”看二胎时代的家庭教育误区[J].管理天地,2014(16).

作者简介:赵广岩(1978—6—22),女,黑龙江集贤县人,硕士研究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金义网络经济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教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二孩金华心理
张金华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岁朝清供
数字
心理感受
陈金华
蜘蛛王要“吃”蓝脸兔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成本高,许多夫妻放弃“二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