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艺术兼容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

2017-10-09 19:16丁宁
山东青年 2017年5期
关键词:专业建设

丁宁

摘要: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适应社会的需求而设立的,综合性和交叉性为其特色,是“文”和“理”的结合、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网络技术与数字媒体的结合。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学科交叉、文理交融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发展趋势,只有以新闻传播学为核心,在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中探寻专业特色,才能使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跨学科的交叉人才培养迈上新的台阶。

关键词:网络与新媒体;文理兼容;专业建设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基于互联网等新兴媒介形态对新闻传播行业及整个社会的的巨大推动,顺应数字信息时代发展所需,顺应移动互联媒介融合的趋势要求而产生的新闻传播类新专业。”①。2012年,教育部在全新修订的新闻传播学科专业目录中正式设立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同年开始组织该专业申报工作,2013年首次批复28所高校招生,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成为首批获得教育部正式备案招收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的院校之一。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于2013年开始招生。该校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紧跟新媒体行业发展前沿,充分发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人才培养优势,秉承“文化为要,技术为用,艺术为辅,面向大众,自主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以新闻传播学、影视学、信息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技术为基础,经过几年发展,已经初步形成文理、艺术兼容的专业特色。

一、面向行业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近年来,传播技术的革新改变了媒介环境和传播生态,使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新媒体产业成为国内外最为热门、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社会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调整,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国内媒体在推进融合发展方面的步伐加快,对融合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

《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提出全面实现文化发展改革的目标任务,规划逐步建立现代传播体系。在人才培养方面,《纲要》提出培养优秀的网络文艺创作、生产、传播和评论人才;在网络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纲要》提出制定实施网络文化重点领域人才培养计划,加强网络应急、网宣、网评、网管、网研等方面队伍建设。《北京市十三五发展规划纲》提出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以整合优质资源、壮大市场主体、提升品牌服务能力为重点,巩固提升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传统优势行业,培育壮大设计创意、数字出版、新媒体等新型文化业态,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另外,积极培育以数字内容、新媒体等为主体的文化科技融合产业,有效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加快移动音乐、网络视频、微电影等数字音视频业态发展,促进视听新媒体发展。从中可以看出,网络与新媒体领域对跨专业的融合性人才需求量较大,人才的创新能力、综合能力、技术能力、实践能力倍显重要。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地处北京市,该校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立足于学校自身的信息特色与技术优势,紧紧围绕国家、首都及新媒体产业的发展需求,特别是抢抓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和京津冀一体化等重大机遇,积极调整专业自身的定位与布局,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内部管理体制等各项改革,致力于培养满足全媒体时代媒介融合的发展需要,拥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进取的创新精神,具有基础宽厚、适应面广、富于创新、综合能力强等特点的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人才。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要体现出当下传媒业的发展需求和用人需求,在制定过程中不仅充分考虑到传媒业的总体发展趋势,还充分关注到国际化大都市北京文化传媒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融合性人才需求导向。相比起传统媒体人才的培养,技术与艺术兼容,既懂网络媒体策划与创意以及内容生产又懂新媒体运营的新媒体人才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毕业生的优势与特长。

二、跨学科的课程体系优化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适应社会的需求而设立的,综合性和交叉性为其特色,是“文”和“理”的结合、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网络技术与数字媒体的结合。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理论体系、知识体系、方法体系需要在新闻传播学、影视学、信息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借鉴融合过程中形成。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与媒介素养,能系统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理论知识,拥有扎实的计算机网络和新媒体专业技能、专业的新媒体创意思维能力和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具备数字媒体设计、新媒体创意策划与内容制作、新媒体组织运营与管理、媒体调查与分析、网站开发与编辑、互联网信息管理等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人才。

本专业的课程设置紧紧围绕着学生的培养特色而展开,在遵循学校统一安排的通识教育课程和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专项)的前提下,专业课程设置重点培养学生以下三方面的能力:第一方面,新媒体内容的创意与生产能力,如数码摄影、数字摄像、数字视频编辑、视觉传达设计、数字构应用、数字动画设计与制作、电脑音乐制作、数字影像拍摄技巧、网络节目策划与制作、数字影视创意与剧本写作等课程;第二方面,新媒体传播与营销能力,如新媒体广告策划与创意、数字营销、媒介经营与管理等、媒介经济学等课程;第三方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特色的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如信息技术概论、数字媒体概论、数字录音技术、媒介市场调研与数据应用、网络数据分析与应用、网站规划与开发管理、新媒体内容检测与管理、新媒体产品研发与应用等课程。这三方面课程具有文理、艺术兼容的特色,共同构成了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特色的新媒体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体系。

三、多渠道的学生规模扩大

目前,国内诸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招生时文理兼收,并根据自身专业特色定位确定文科生、理科生的招生比例,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该专业的文理交叉打下基础。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自2013年开始招生以来,每年招生人数为30人,其中理科生占8人,文科生占22人,招生规模保持稳定,生源情况较好。根据学校数据统计,2014年北京理科生本科第一志愿报考率为783.33%,北京文科生本科第一志愿报考率为208.33%;2015年北京理科生本科第一志愿报考率为700.00%,北京文科生本科第一志愿报考率为391.67%;2016年北京理科生本科第一志愿报考率为633.33%,北京文科生本科第一志愿报考率为400.00%。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第一志愿报考率位居全校所有专业前列,对理科生、文科生都有着持续的吸引力。

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跨学院、跨学科的交叉人才培养是人才培养的一大趋势。自2002年起,诸多高校相继出台转专业政策。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转专业制度不仅是教育制度的革新和进步,而且是更尊重大学生主体精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的体现。转专业能够缩小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自2013年开始招生以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其他专业学生,转专业学生数量逐年增加。2016年,由其他专业转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有15名,2017由其他专业转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多达25名,其中又以理工科专业学生为主。理工科专业学生在转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后,在媒体技术方面的学习中有一定的优势,在专业学习和具体培养过程中,引导他们突出新媒体技术方面的特色,发挥自身优势。

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学科交叉、文理交融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发展趋势,只有以新闻传播学为核心,在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中探寻专业特色,才能使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跨学科的交叉人才培养迈上新的台阶。

[注释]

① 参见:百度百科“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本论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改项目《理工科转文科学生的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网络与新媒体转专业学生为例》(项目编号:2017JGYB60)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北京 100192)endprint

猜你喜欢
专业建设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引企进校实施项目教学新载体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