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滋养对书法的作用

2017-10-09 12:48古东燕
山东青年 2017年5期
关键词:文心审美

古东燕

摘要:古代学书者非常重视文学教育,重视文心的培养,因为有文心的滋养对其内心思想、审美观念、创作效果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当今的书法教育缺少对文学的重视,往往偏重于对技法的训练,也许书法的道路会越走越窄,所以在书法的学习过程中长期需要文心的滋养,才能不断地为创作提供源泉。

关键词:文心;雅致;审美

一、文心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文心”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夫文心者,为文之用心也”即用心为文,对文的重视的意思,用心为文犹雕龙也,是属于文学范畴的概念。宋人陆游曾说:“君子之有文也,如日月之明,金石之声,江海之涛澜,虎豹之炳蔚”,把文看得如此重要,有文之人能够光彩照人、春风得意。可见一个人的学识、素养对自身的提升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清人王士祯认为:“根柢原于学问,兴会发于性情。斯二者兼之,又斡以风骨,润以丹青,谐以金石,故能衔华佩实,大放厥词,自成一家”。同样书法创作也要根柢于学问,也要注重文心的培养,因为书法就是以文字为载体的,用以表达人类情感的一门艺术。通过笔墨技巧,借予情感抒发,表达文辞意境、传递价值趋向的一种形式。而在书法的学习和创作中,有文学的基础才能深入阅读书法的相关理论,并形成个人的撰写能力。倘若没有文学基础,无法真正领悟书法理论以及书法作品的内在意蕴、更没有能力提高个人的撰写能力。

二、古人、今人对待文心的不同

和古代文人相比,现在的书法教育缺少文心的培养,缺乏对文学的重视。清代乾嘉时期著著名学者、书法的学术理念和教育理念是识字、通经。朱筠认为,为文要“清真雅正”,则要识字通经,“不读许氏书无以识字,不读毛、何、赵、郑氏书无以通经”他在《安徽试卷》序曰:“使者来江南岁试且一周矣,其所以面与诸生谆谆言之者,通经与识字而已。……凡余试四子五经之义,及七经解、诗、赋、古今体策问,其登于是录者,皆余识字通经之言有合。诸生其益以是勉乎﹗”现在为文习字者不明文字所由生,混淆点画,泯棼音训的现象是极其普遍的。由于学书者不习音训、不通经义,在书法创作中用字的谬误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这当然是书法中的大忌。古代很多文人他们无意成为书法家,技法水平一般,但学识一流,所以在书法史和文学史上却占有一席之地。陆游是一位诗人,有将近万首古诗,但从书法史的角度看,他也是以为书法家,他所遗留的行草简札斯文雅致,极具文人本色,在宋人中有他的一席之地,是具有金石之声响、江海之涛澜的人物了。他们也没有在技法上耗费太多的时间和经历只是自然而然地书写。书法家自觉地阅读前贤经典,逐渐地调节了自己书法作品中的气息,使之雅气中正。

三、文心对书法的重要性

有无文心对能否在书法这一领域能否更深、更宽地发展极其重要。

首先,有文心的滋养可以提升和丰富内心的思想。黄庭坚曾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面目可憎,对人语言无味”、“腹有诗书气自华”都说明了长期的文心滋润可以造就一个的内在气质,提升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因为它纯碎是个人的精神需求,是个人高雅的倾向,而个人的高雅或者低俗的气质不但在生活各种行为中体现,在书法作品中也是显而易见的。正如扬雄所说:“书,心画也”,同样刘熙载认为:“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表,总之如其人而已。”这些言论都肯定了书法在表现个人气质,表现书者情性的作用,书法的最高境界绝不是技法的熟练,而应该是体现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同时长期受到文心的滋润的书家内心更加丰富,表达的情感更加细腻。一个人倘若只掌握了单纯的书写技巧而缺少文心的滋养,书写的内容是没有内在韵味的,因为他的内心是干瘪和空洞的。一个没有思想的学书者,就像是没有生命的木乃伊,肃然形体依然存在,但是没有了血和肉,更没有灵魂。匠人人技艺也可以很熟练很高超,但是没有上升为艺人,原因艺术修养不够,作为学书者当然不希望自己成为写字匠,不希望自己的作品充满匠气,而希望充满书卷气。而想要增加书卷气只有在长期的书法学习中不断加强文心的培养。

其次,一个学艺者缺少文心总是俗病不可治难登大雅之堂。书法和文学是关系最为密切的,书法家都要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这样的要求在古代是毫无疑问,而且古代的书法家首先是文人,然后才是书法家,书法没有文学的根基最终很难在这条道路上继续行走。黄庭坚说道:“学术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有了文心的滋养才能不断地去俗趋雅。内心古代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大都是在内容上吸引着绝大多数人,例如李白的《上阳台帖》“山高水长,物象万千,非有老笔,淸壮何穷”寥寥数字却为后人所称颂,不得不说虽然是寥寥数字却呈现出了如此大的气象。一个有文心的书者会增加作品的丰富性,有文采的书法家在创作时会选择自己的笔法写自己的诗文,内容表达自己的情感,笔墨也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的创作当然更加贴近自己的表达。古代书家从小就沐浴在文学的阳光之下,亦书亦文两者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所以大都能以一己之书法写一己之诗文,相互映衬,各尽其妙。

再者,文心的培育有利于审美观念的形成。审美观念的形成是要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的,而这种实践经验包括实实在在的临写和解读,另一方面包括相关文论和书论的解读,而不管是文论或者书论都受到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的影响,所以倘若没有深入阅读和领悟中国传统思想哲学思想也就不能解读后来一些书家的美学思想。一个不注重文心培养的书法家就像没有源头的江河,也就只是一沟死水罢了。人就是在前人的思想浸染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认识逐渐形成自身的审美观念。我国传统的审美体系当中存在很大成分是一些很难用语言表达的境界和味道,这能通过古人描绘的形象细细品味。而个人审美观念的形成是在文心的滋养逐渐形成的,而这种审美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个人阅历和认知的不同階段是有差异性的。

四、怎样培养文心

文心是在不断接受文学作品的滋养中逐渐丰富起来的,培养文心的不二途径就是不断阅读和写作。因为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中含纳的思想情怀和文辞比书论要丰富得多,无论是人的思想亦或者是书体的演变都能从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古典文学作品的品读和学习使每一个使书法学习者更具人文情怀、人文形象和人文气质,而这种情怀和气质会融入到书法创作中,体现在书法作品上。而在书法创作中追求书卷气是每个学书者的目标。endprint

首先是文字学的课程,清代学者王鸣盛说:“《说文》天下第一种书。遍读天下书,不读《说文》犹不读也。通《说文》余书皆未读,不可谓非通儒也”可见文字学对于读书人来说是何等地重要。书法是以文字为载体的一门艺术,而文字的演变是非常大的,而在书法创作中没有错别是一个最基本和最朴素的要求,但倘若没有文字学的基础、没有培养对文字的敏感度、也没有对文字的敬畏感,即使创作的水平达到了,在创作中出现用字的谬误也无察觉,甚至认为错误也无大碍的,完全没有用错文字的羞愧感,那将是书法之悲哀。所以在学书的同时要文字学的课程,培养学生对文字的认识和理解,避免只认其形而不晓其意,这样对文字的认识是生硬的、没有温度的和没有情感的。

其次是古典文学课程的设置,古代学书者和今人现代人相比更加注重文心的培养,他们先是文人才然后才是书法家,大环境中就比较重视文学,所以很多书法家本质上就是文人。例如苏轼、黄庭坚、陆游就是文人的典型,黄庭坚就是从小学习老、庄以及古代经典文学。对当今学书者来说,诗词这样的表达方式离我们甚远,只有通过不断地阅读,慢慢地积累才能慢慢接近古人,领悟古人的思想和意境。当然古典文学课对于文心培育是长期的细微的,不可能象技法一样在短时间内见效,但是在资深老师的不断的讲评和训练中一步一步深挖下去,这样的训练哪怕只称得上是入门训练也对一个学书者提高其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有重要作用的。

五、結语

“文艺”说明“文”和“艺”是不可分的,而书法是一种以文字作为载体的艺术形式又是和文关系最为密切的,文心对于学书者的艺术情怀、审美观念和匠心独运等方面都是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促进作用。在当今社会阅读古典文学作品和写作才是不断接近古人培育文心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点校.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

[2]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

[3]朱以撒.书法百说[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4.

[4]中国书法史七卷本.[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5]张俊岭.朱筠毕沅阮元三家幕府与乾嘉碑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6]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商务印书馆,2014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美术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00)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心审美
冬天来啦
文心杂记
"文心杯“首届全国十大作文教改之星
请不断修炼你的“文心”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