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广播文艺戏曲节目的求“新”与求“真”

2017-10-09 18:48韩敏
山东青年 2017年5期
关键词:老旦蒙太奇京剧

韩敏

摘要: 传统的广播戏曲节目多以欣赏名家名段为主,在推陈出新的时代大潮中,广播戏曲也在积极探索,如何让节目新鲜好听还不失传统。

关键词:戏曲节目;声音艺术;广播规律;京剧;念白;老旦;蒙太奇

今年创作的广播文艺类戏曲节目《红高粱地里走出的老旦小妞》(以下简称《老旦小妞》)拿到了山东省优秀广播电视节目评奖一等奖,在得知获奖消息时我的心情反而很平静,远没有在策划、创意、录制、合成这期节目的过程中那么兴奋、畅快、刻骨铭心。

传统的戏曲节目大多以欣赏名家名段为主要形式,而《老旦小妞》却让人听起来清新脱俗,我想正是这种“新鲜感”让它能从众多地方推送的节目中脱颖而出,赢得好评。

既然获得了认可,我也想就这期节目的创作心得和大家来探讨一下,如何在广播戏曲节目中追求“新”与“真”。

一、创新不能失真。

广播文艺节目的创作其实也是艺术创作的过程,一提到艺术创作,似乎人人都在談创新,最近这几年,广播行业也一直在推陈出新,全国各地互相借鉴学习,一旦发现有新鲜好玩的节目形式、宣传模式,便迅速借而用之,这也确实在一段时期让各地的听众耳目一新。但时至今日,却鲜有广播媒体还能创出什么新高潮了,无非是一些昙花一现的花样、名堂。当然,创新本没有错,艺术创作如果没有创新,就失去了艺术的本来意义。但是,因为创新而失了“真”,缺了内涵和修养,甚至是格调庸俗的作品,那就不值一听了。所以近两年逐渐有广播媒体开始尝试回归,回归人内心最本真的东西,回归传统文化的弘扬,进而表达时代精神,尽到一个主流媒体应尽的社会责任。

二、遵循规律,扬长避短

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音乐、舞蹈、杂技、绘画、雕塑、文学等各类艺术形式,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古至今,戏曲一直是广大人民群众不可或缺的文化娱乐活动。如今,在多元文化娱乐的冲击下,它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但是,它曾经的辉煌以及深厚的影响力是永不会磨灭的。

广播作为戏曲文化的重要传播媒介之一,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广播不像电视,可以让观众对其所呈现的内容一览无余,它是一门纯粹的听觉艺术,而戏曲归根结底是舞台表演艺术,演员的舞台表演是核心,像灯光、舞美,以及演员夸张的表情、服饰、脸谱、动作等,听众在广播中是听不出来的,所以戏曲在广播中的呈现绝不是简单的照搬舞台。

近几年广播戏曲节目在地方频率所占份额较少,节目形式也较为单一,但这并不说明广播戏曲不能求新,只要懂得遵循广播的传播规律,充分利用广播的优势,依然可以游刃有余的玩味声音艺术,让那些唱腔唱段淋漓尽致地展现,且不乏现场感,耐人寻味。

三、选材得当,新鲜朴实

一个称得上精品的节目,背后一定是创作者大量的辛劳。一期二十多分钟的专题节目,服务于它的是几倍甚至几十倍于二十分钟的资料搜集、深入采访、精心策划、录制剪辑,最终以亲切、通俗而生动的文字和声音呈现给听众。

广播戏曲节目《老旦小妞》如何在遵循广播传播规律的前提下,还能不失一股子新鲜劲儿,我们来分析一下。

首先,是选材。

我记得在《歌德谈话录》中看到过:“有什么比题材更重要的呢?离开题材还有什么艺术学呢?如果题材不合适,一切才能都会浪费掉……” 广播节目创作中,选择合适的题材也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如果选材不合时宜,方向不对,或者不符合广播传播规律,那再好的播讲、再高超的合成技巧也白搭。

我们选择了一位17岁的女孩,中国戏曲学院的一名学生,是潍坊高密人,我们在高密春晚发现了她。

一个小姑娘,唱的是老旦,演的惟妙惟肖,其舞台感染力,超乎了我们的想象。任凭我们怎么猜测,她都应该是童子功,或者生在戏曲之家,才会有如此之唱功,然而通过采访了解,又是出乎我们意料,这个唱老旦的姑娘从十岁那年的高密春晚随便学唱了一段《红灯记》,被老师和亲人发现有天赋,尤其是唱老旦的天赋,就从众多童子功考生中脱颖而出,直接考上了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开始了专业学习和训练,并且出类拔萃。满打满算,她只有7年的学习经历。就像赵保乐老师说的,看过那么多名家唱的《红灯记》,怎么也没想到会让一个小姑娘给唱哭了。在中国京剧薪火相传之大道中,需要更多的张晓涵让这一传统文化焕发出崭新的光彩。所以从弘扬传统文化的角度,我们选择张晓涵就烙上了时代印记。

与传统的名家名段欣赏相比,小姑娘唱老旦,新鲜!这也是选人的与众不同。

人选好了,下一步要选戏。并不是经典的剧目对广播来说都是好的,比如武打戏,像人人皆知的“三国戏”、“水浒戏”等,借助于武打艺术,栩栩如生地屹立在京剧的舞台上经久不衰,但这些生动的武打场景无法在广播中仅通过声音来呈现,所以,这样的剧目不能选。

据我所知,京剧观众大多对剧情了如指掌,可仍然不厌其烦地进剧场看戏,就是要听京剧的韵律,可见旋律是京剧的灵魂。而广播又是最善于展现声音艺术的媒介。选择适合广播规律的、耳熟能详的、重在展现音乐魅力的唱段就是首选。传统戏《杨门女将》是张晓涵的最爱,她和现代戏《红灯记》也有着很深的缘分,这两部戏中老旦的音乐部分又都特别适合于广播,不用看舞台道具,不用看演员的表情动作,一听就能想象得出演员在舞台上的神态。所以,整期节目所选用的唱段全部出自这两部戏。

作品《老旦小妞》中,听众最先听到的唱段出现在3分01秒,《红灯记》中李奶奶对李铁梅说出她身世的那段念白,音频采自张晓涵16岁那年参加的全国学京赛,张晓涵的这段表演我看了又看,每次都被她感动的稀里哗啦,连比赛时现场的评委也敌不过这小姑娘的催泪弹,可见其年龄小,功力深,她是认真用心深入地揣摩了剧中人物情感的。我认为这是我看过她演的戏中最棒的。

我们来说说京剧中的念白。念白虽不属于歌唱,但因为它富有音乐性,有鲜明的节奏感,有和谐的韵律美,所以把它归类于京剧的音乐。在京剧界有“千斤念白四两唱”的说法,可见其难度之大。所以,作品几经修改,我们决定让晓涵这段精彩的念白最先呈现给听众,而打破了传统思路中的以唱腔为首。endprint

四、精心策划,扎实采访

作品的策划编排是关键。与那些大家名家相比,一个小姑娘很简单,谈不上什么丰富阅历,也谈不上各时期的代表作品,她就是一个学生,每天练功,一句一句的揣摩学唱,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刻苦练习,所以策划节目时,我们考虑绝不能以艺术人生的形式来做。但是戏曲节目嘛,离不开唱段的呈现,即便是简单的学艺经历也必须是节目的重点。

文艺作品讲求艺术性的表现,尤其是在开头设计上,我们没有采用通常的几种方式,比如唱段引入、特殊音响引入等。由于我们选取的人物的特殊性,她并非名家大家,不为众人所熟知,所以干脆节目一开场我们让主人公来个自我介绍:“大家好,我叫张晓涵,今年17岁,来自山东高密,是中国戏曲学院的一名学生……”,小姑娘清新灵动的声音一出来,绝对提神!晓涵清唱一句唱腔,紧接着通过音响把画面转到《越战越勇》的节目现场,很快压混下来,通过音乐转换,引入解说部分,让大家知道这期专访,访的是个什么人。进而进入访谈。

经过反复修改,《老旦小妞》成品出来后,大家都感觉不错,但又似乎缺点什么。缺的是什么呢?想来想去,问题还是在于这个小姑娘并非名家大家,为什么要给她做这期专访呢?仅仅是小妞唱老旦唱得还不错,略显牵强。所以在开场部分,我们增加了一个亮点,就是采用电影“蒙太奇”手法,把几场比赛中京剧老师们对晓涵的经典点评一句接一句紧凑得叠加起来,在开场第29秒就出来,张晓涵这个小姑娘就有了份量。

还有一点新意。这个作品没有像以往的戏曲节目通常那样采用传统的播读,而是采用访谈的形式,主持人和一个小姑娘聊家常一样的述说她学戏练功中的苦与乐,以及传承京剧艺术的梦想,节目听起来很清新,很亲切。在设计这期访谈节目时,我们考虑到能抓人心的几个点,比如最苦,最难,最爱等。

最后,我想说,虽然我们都在推崇创新,但其实艺术是不以新旧来划分的,好作品虽旧尤新。只要是喜闻乐见的事情,真情实感的东西,都有魅力。好的作品必定是能反映真实生活的,是用汗水播撒幸福、用情感温暖人心的主旋律,就像张晓涵,中国戏曲学院一名普通的学生,小小年纪放下安逸的生活,她选择了吃苦学戏,通过参加各种央视的节目去影响更多的年轻人发现京剧的美,从而爱上我们的国粹京剧,就是这些鲜活的人物所表现出的人生价值观最容易在广大听众心中引起共鸣,燃起理想之火。作为广播人,在弘扬传统文化、传递社会正能量的事业上推波助澜,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儿啊!

[参考文献]

[1]《中国戏曲文化》夏兰编著,-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1(ISBN978-80232-042-0)

[2]《廣播音乐论集》杨玲主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12(ISBN7-5043-3613-0)

[3]《中青年文艺评论文选》2013年度/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编,-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4.3(ISBN978-7-5154-0432-5)

[4]《京剧欣赏》高新著,-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1(ISBN978-7-80730-060-1)

(作者单位:潍坊人民广播电台,山东 潍坊 261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老旦蒙太奇京剧
错位蒙太奇
非洲之夜
非洲之夜
京剧表演开始了
我的京剧之路
创办少儿京剧班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历史文献纪录片中蒙太奇的运用
蒙太奇艺术表现手法在影视编导中的应用实践
从叙事的角度谈平行蒙太奇与交叉蒙太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