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谈话节目中的人际传播

2017-10-09 20:58齐志敏
山东青年 2017年5期
关键词:人际传播广播电视

齐志敏

摘要: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结合,不仅是利用人际传播来补充、强化大众媒介的传播,而且也有利用大众传媒来辅助、扩大个人传播以检验个人传播和媒介传播的共同效果。在广播电视的传播活动中,越来越多的节目采取主持人与嘉宾谈话方式,或主持人以富有亲和力、人性化的讲解、诉说的方式向广大的受众传播讯息。这种传播方式在本质上是大众传播,因为它的受众是为数众多的广播听众、电视观众或者广大网友。然而它在某种程度上又具备人际传播的特点,以这种传播方式传播的讯息在编码时采取的是对话的方式或者是与一个假想方对话的方式进行的。广播电视人正是通过在电波中、屏幕上、网络上的“对话”这种人际传播(或者说类似)的方式来达到大众传播的目的。即节目主持人将所要传播的信息通过人际对话方式(对话另一方可以是假想方),由大众媒介发送给受众的大众传播。

关键词:广播电视;人际传播;大众媒介

这种人际传播中,节目主持人是重要的信息载体,通过他(她)对谈话话题的引导,节目的主题和宗旨才得以彰显。当然,这并没有否认主持人与嘉宾、现场观众心智上和谈话中地位的对等。理解了这一模式,理解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结合方式,也许有助于我们理解施拉姆“最典型的和最频繁的传播格局,是一种扩大了的双向关系”这一质朴话语之中蕴含的深义。一是这种人际传播可以增强节目的亲和力,以吸引受众,提高收听收视率和点击率。以往的大众传播方式,主持人是以第一人称播讲撰写的稿件,这类播音员式的主持方式较之“对话式”的主持方式缺乏机动性、亲和力,因而被视为“初级主持人”。而“对话”节目则不同。一方面,主持人作为活生生的人与观众听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他们的表情、眼神、动作和声音都含有一种信息,一种情感,从而拉近了与观众听众的距离,再加上他们的个性、魅力、风格、才智,使传播更具人性味儿和“戏剧化”色彩,没有了程序化的讲稿和家长式的说教,对听众和观众有一种难以形容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对话”节目有着很强的现场感和传受互动性,现场的嘉宾、观众以及网友与主持人进行的是互动的交流,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场外的观众,现场的反馈也部分代表了场外观众的反馈,现场的气氛能感染场外受众,使得场外观众有较强的代入感、参与感。二是促进场内外互动的产生。大众传播较之人际传播,由于其自身的传播机制因素制约,一个突出的弱势是受众参与感不强烈,传播者获取的受众反馈少,甚至没有反馈,这在早期的大众传播活动中更是如此。而结合这种人际传播的大众传播能较好地弥补这一缺陷。首先是这种方式能获得很强的现场反馈,这是毫无疑问的。如前所述,我们可知在现场进行的传播沟通行为就是人际传播行为,人际传播中的反馈是各类传播中最强也是最及时的;再者,这种方式可以充分激发场外受众参与的欲望,促进场外互动。以往的大众传播过程中,大众媒体对受众的信息传播往往只是由上而下的缺乏人情味的告知。在这种情况下,受众对大众媒体产生一种距离感、陌生感,使得受众感觉自己只处于被支配地位,对媒体不可能产生影响力。加入人际传播因素的大众传播,使得原来冰冷的广播电视变得富有感情,它拉近了媒体与受众的距离,消释了受众心中的心理隔膜,使得受众的反馈有被诱发的可能。再进一步,现场的谈话往往能引起场外受众的共鸣与兴趣,使得大量的反馈成为现实的可能。成功的对话节目总是能够激起受众参与的欲望。三是“个性化”传播,彰显节目特色。加入这种人际传播方式的大众传播,其编码方式更趋灵活机动。这种人际传播方式拓宽了传播者可以表现的舞台,延展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变化使得彰显个性成为可能,各种“对话”节目风格迥然,成为节目的品牌特色。如有的节目在诙谐幽默的调侃中透视生活的真谛;有的节目在深沉庄重的交流中折射深刻哲理,这些品牌特色的凸显是透过对话互动以及主持人的主持风格而达到的。值得注意的是:节目栏目化、品牌化是国际广播电视节目呈现的新格局。而引导、促成这种大众传播中人际传播产生的主持人成为节目品牌的重要识别因素。比如人们一提到某节目就联想到其主持人。美国三大电视网的晚间新闻干脆以其主持人姓名来命名。

为了使大众传播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必须强化这种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的作用。首先,依赖于传播工具的精密化。只有传播工具的精密度提高,才可能减少大众传播过程中由于机器传输的因素而产生的物理噪音,以保证编码者声音、形象的清晰传播。而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受众产生较强的卷入度、参与感。因为主持人实际上是以受众为对话方进行对话的,而这种对话方又是虚拟的,假想的,主持人面对的是摄像机和麦克风,如果传播工具和技术不够精密、先进,受众就无法在广播里或电视屏幕上听到、看到真切的声音、图像。自然,主持人哪怕再煽情,也无法形成很有效的传播,要想获取受众的代入感也几乎是不大可能的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在日益发展的通讯技术、传播技术使低失真传播成为普遍趋势,特别是数字传输技术的运用大大确保传播的效果和质量,从而为这种加入人际传播因素的大众传播产生作用奠定物质基础。其次,要注重主持人自身素质的提高。信息来源是决定信息信誉的重要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所做的一个关于少年犯罪演讲传播效果的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不同实验组的听众由于被介绍演讲者身份的不同而对演讲的内容产生不同的甚至是迥异的态度。主持人和嘉宾是大众媒体中重要的信息载体,信息是通過其言语语言和非言语语言向受众传播的。一个优秀的主持人或者嘉宾总是一个优秀的对话者,他(她)总能以人际传播的方式,(如代入自己的情感,融入自我的学识,展现自身的魅力),与受众进行“对话”式的交流。比如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主持人董卿有着饱满的激情和丰富的语言表达技巧,总是能把诗词需要表达的情感发挥的淋漓尽致,为这档需要播读大量诗词作为考题,需要经常吟诵诗词的节目锦上添花。当嘉宾康震笑谈如果有人回答不上题目,那就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董卿即兴说:“如果答上了,还得了本期擂主,那就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了啊!”节目组还特别邀请了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等深受观众喜爱的文化专家适时地对诗词创作的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的解读,赋予了节目丰厚的文化色彩。

好的主持人和嘉宾对受众有着很强的、无形的吸引力,从而也使得这种加入人际传播因素的大众传播能达到更佳的效果。在美国一档节目收视率下降时,往往采取替换主持人的办法。NBC经理施洛索认为:当节目不能吸引观众注意时,只有一招办法——替换主持人来提高收视率。一般情况下,这种办法往往很奏效。另外,应增强场外互动的即时性,大众传播的一个较大的弱势在于其反馈的延时性,大众传播编码时的这种人际传播因素毕竟是处在大众传播环境之中,其目的和最终形式还是大众传播,因而它仍然无法摆脱延时反馈的宿命。而人际传播的最大特点便是反馈的及时性,这样一来便形成了一个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以充分发挥这种人际传播因素的最大效用呢?关键是增强互动的即时性。现代通讯技术已使得这一设想成为现实并且已经被普遍采用。越来越多的节目采用直播的形式,开设热线电话,通过微信、微博、客户端等各种网络平台为收听收看节目的受众提供及时的反馈渠道。这样一来,主持人便能根据受众的反馈及时调整自我的主持方式,使其更趋近于人际对话的形式。同样,主持人不但可以获取场内的及时反馈,而且还可得到场外的信息,扩大了其人际对话的范围。

在当今社会日益重视“以人为本”的思潮中,人际因素在大众传播活动中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播音学》

[2]《传播学概论》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际传播广播电视
浅谈当前微信传播热潮下的冷思考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的微信人际传播分析
对于人际传播研究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思考
周二广播电视
周四广播电视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微信聊天中表情符号的使用对人际传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