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构建高中特色历史课程教学设计的策略

2017-10-09 10:46陈洋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高中历史教学

陈洋

[摘 要]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地激活探索和思考的火花,挖掘潜能,这是关键。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曾经说过:“未来的文盲不是不会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历史教师与时俱进,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校本课程;高中历史;教学

一、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模式及反思

在很早的时候,历史教学似乎扮演着一个历史的叙述者和说教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模式的作用,是一种传统的“仓库理论”,即大脑存储在历史的仓库,教师的教学是运用历史知识来填补“仓库“。其结果是有助于花时间死记硬背“后退”模式。新时期教师的历史,应抓住历史课程改革的契机,更新教学观念,破除旧的模式,缩小与历史课程学生的距离,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支架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历史、历史、历史和知识的智慧。

二、建构主义及支架式教学理论

瑞士大教育家皮亚杰是建构主义(也译作结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集大成者。他认为,儿童在与外界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己的认知结构得以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两个基本过程:同化和适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适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支架式教学的新一代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是以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形象,其实质是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的使用作为一个概念性的框架。因此,通过这种支架(概念框架)的支持功能(即不停顿支持),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高到另一个新的高度,真正使教学处于发展的前沿。

三、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初步实践

传统的历史教学对历史的叙述零零散散,缺乏系统性。布鲁纳认为:“务必教诸学生以基本结构”“只有使学生掌握了知识结构,才算是真正掌握了历史学科知识及其体系”。只有构建了知识体系,学生才能较好地了解历史发展的线索与概貌,把握知识整体和要点。现以新课程人民教育版高一《历史》必修教材《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课教学为例,谈谈支架式教学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复习旧知,初步建构新知

初步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知识迁移)回顾已学的转折:列表归纳近代史上已学的两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

根据已学的转折,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主线,从背景、概况、意义三个方面去整体把握。迅速浏览,了解主要历史大事;圈点画批,勾勒出重点和难点。

通过粗读(即浏览式阅读),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初步掌握基本线索,以便从宏观上把握教材。

2.重点突破,深化建构新知

学生通过思维训练,逐渐形成一种心态特征,在学习新的知识,遇到新的历史问题时,经常能地与原来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历史观念联系起来,做出新的思考。

深化之一:结合历史背景分析说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答案略)

深化之二:结合改革开放的提出,分析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门户开放”有什么本质的区别?(答案略)看似相同,本质却不同,让学生在比较中使旧知识得到巩固,新知识得到深化。

深化之三:结合内容,分析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新时期的“遵义会议”?

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回答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时期的“遵义会议”?这需要对遵义会议的重要意义(转折)有明确的理解。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归纳出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转折点(表现)。

3.提升认识,升华建构新知

进入提升意识阶段后,让学生自主探索。搜索涉及定义与概念相关联的各种属性,并根据其重要性对各种属性进行排序。探索始于教师启发,然后让学生分析;在探索过程中,教师及时提示学生沿着概念框架逐步爬升。最初的指导和帮助可以更多,然后逐渐减少,越来越多的让學生自己去探索,最后争取,没有老师的指导,学生自己可以在概念框架中继续上升。

升华之一:归纳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三次工作重心转移,从而得出以下历史认识: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善于认识中国革命和中国建设的国情,从而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传统的思想路线。

升华之二: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都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决策,但实践效果迥然不同,从中可以获得什么历史启迪?

组织学生讨论,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提高理论素养,正确理解。得出以下历史启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化或调整,必须从国情出发,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遵循客观规律。

升华之三:(研究性课题)新时期家乡的巨变。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调查改革开放后家乡的巨大变化,然后形成图文并茂的调查报告。

历史有什么用?对这个问题,古往今来的人们不但早已多方思考,而且给出了丰富多彩的答案。司马迁认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唐太宗认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司马光则认为,“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不一而足,真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而今天的学生有许多则是这样来问历史教师的:“我们生活在现代,又不生活在古代,学历史干什么?”能对历史学习进行如此反思的,在农村高中已是不易,更多的学生也许仅仅局限于历史是用来考试的,或者是历史教师让我们背诵的。这些应引起我们历史教师对如何设计教学和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及有效性的深思。endprint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高中历史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