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理论演进

2017-10-09 12:17向德平
中国扶贫 2017年19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贫困地区攻坚

向德平

扶贫理论对扶贫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在长期的扶贫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扶贫理论。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进一步明确扶贫工作在小康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丰富扶贫理念、创新扶贫思维、提升扶贫战略,科学扶贫、生态扶贫、党建扶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教育扶贫、社会扶贫、资产收益扶贫、内源扶贫等思想的提出都是扶贫理论创新的重要体现。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理论以社会主义本质论、共同富裕论、小康社会论为基础,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需求与发展要求,为脱贫攻坚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也进一步丰富了全球扶贫理论。

(一)科学扶贫

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必须啃下的一块硬骨头,2020年前实现农村人口全面脱贫的目标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件“硬”任务,需要发挥科学的力量,让科学更好、更深入、更有效率地参与到扶贫工作中去,让扶贫的质量再上一个台阶。

十八大以来关于科学扶贫的思想从提高扶贫工作科学性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扶贫开发的总体思路和实现途径,是党和政府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对现实做深入细致思考后的务实选择。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科学扶贫是科学发展的一种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继续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等众多论述提示我们,科学扶贫并不是强调扶贫的具体手段或方式,而是强调扶贫方式的科学性。另外,科学扶贫不仅仅体现在具体的扶贫路径上,还体现在管理方式上,因此加强机制体制创新也是科学扶贫的重要内容。

(二)生态扶贫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并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生态扶贫有效回答了在扶贫开发的过程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绿色减贫的理念包括两大核心思想:一是在当地实施的扶贫开发项目必须是可持续的,对环境友好的;二是将生态环境看成是一种可资利用的扶贫资源加以有效开发,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当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有效统一。

《“十三五” 脱贫攻坚规划》将坚持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做为脱贫攻坚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位置,探索生态脱贫有效途径,推动扶贫开发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脱贫致富与可持续发展相促进,使贫困人口从生态保护中得到更多实惠。”绿色发展、生态扶贫在十八大以来形成并发展的贫困治理思想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是贫困治理必然选择的方向。

(三)党建扶贫

我国进行党建扶贫是与我国扶贫任务具有紧迫性和困难性密切相关的,扶贫攻坚是项系统工程,不仅工作量大面广,甚至还会遇到一些难以想象的困难。要想在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的目标,必须充分发挥我党的作用,发挥我国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党建扶贫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对基层党建人才进行动员、培训、管理,明确责任、形成机制,在基层乡村层面培养一批致富带头人,从技术层面对各类干部如驻村帮扶干部进行培训。广大党员干部凝聚共識、增强引领,抓党建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同时,党建扶贫不是简简单单的政府的参与,实际上包括整个政府的服务机制和村民的主体意识的培养以及村民参与,最终实现党建扶贫与社会治理相结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治理的共赢。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特别是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党委和政府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这些论述表明,始终坚持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是我们扶贫开发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经验,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障。

(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形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这一科学体系可以从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三个方面去理解。

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精准识别,也就不可能有精准扶贫。只有精确了解清楚这些情况才能针对不同家庭、不同人口进行扶贫。要做好精准识别工作,必须深入农村、深入农户进行调查,了解农户的贫困情况,了解他们的需求。

所谓精准帮扶,就是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所谓“对症下药”,就是在找准不同村庄、不同农户的贫困原因之后,针对致贫原因,采取相应对策。所谓“靶向治疗”就是我们扶持的是真正需要扶贫的村庄和农户,不会让一个贫困村庄、一个贫困农户得不到扶持,也不会让一个非贫困村庄、已经脱贫的农户占用扶贫资源。

要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退出,就必须进行精准管理。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对扶贫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精准管理是扶贫管理的一次大飞跃,它要求我们引用科学管理理念和方法,从扶贫对象识别、致贫原因分析、帮扶内容、项目安排、项目实施至扶贫效果、退出等全过程,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

(五)内源扶贫

内源发扶贫与外源性扶贫相对应,是指贫困地区要靠内生动力来实现自身发展。扶贫开发目标实现的标志在于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具有内生发展的动力,以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内源扶贫强调发展的内生性、以人为中心以及发展过程中贫困人口的参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扶贫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

概括而言,习近平总书记的内源式扶贫思想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读,一方面是贫困地区的干部要从自身出发,自力更生。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贫困地区要稳定脱贫,还得依靠贫困百姓自身,“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摆脱贫困首要意义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脱贫,还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扶贫开发最为重要的是,要充分调动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战胜困难的信心,激发内生动力。内源扶贫的思想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贫困地区的发展以及扶贫开发工作要特别尊重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激发扶贫对象的内生动力摆在突出位置。endprint

(六)社会扶贫

贫困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参与扶贫。2015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有效发挥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协同作用,“坚持动员全社会参与,发挥中国制度优势,构建了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形成了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

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心齐,泰山移。脱贫致富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这明确指出了社会扶贫的重要作用及其不可替代性,对如何更加广泛地动员社会参与提出了新要求,为进一步做好社会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

(七)资产收益扶贫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贫制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要求探索资产收益扶贫,“在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投入设施农业、养殖、光伏、水电、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资产,具备条件的可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尤其是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资产收益扶贫是精准扶贫理论的重大创新,具体表现为:

一是创新了财政涉农资金供给和使用机制,促进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益。通过实施资产收益扶贫,财政涉农资金由无偿补助变成有偿投入,主要受益对象从特定范围扩大到更多群众,少了“锦上添花”,多了“阳光普照”。

二是丰富了对无劳动能力或弱劳动能力贫困戶的精准扶持措施。资产收益扶贫不仅让无劳动能力或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分享财政支持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而且在收益分配时优先保障其收益,丰富了对深度贫困人口的精准扶持措施,弥补了脱贫攻坚的薄弱环节。

三是密切了当地群众与产业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强化了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资产收益扶贫将财政投入形成的资产量化折股,配置给贫困户。除直接分享红利外,当地群众还可以土地入股形式获得地租,有劳动能力的可以就近通过产业项目务工获得劳务收入。

四是拓宽了贫困村集体收入来源,支持发展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各地在推进资产收益扶贫时,以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为纽带,将部分资产收益权配置给村集体,既降低了资产收益扶贫项目中的沟通成本,又拓宽了贫困村集体收入来源。

(八)教育扶贫

教育扶贫是指国家通过对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提供教育资助,提升贫困地区教育质量,提高贫困人口素质,掌握摆脱贫困的劳动技能,促进贫困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实现脱贫致富的一种脱贫方式 。2013年9月,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扶贫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安部、农业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意见》指出,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和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目标,加快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到2020年使片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教育对促进片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通过教育扶贫,我国特别是农村地区基础教育普及程度和办学质量进一步提升,贫困人口受教育水平和脱贫致富能力不断提高。endprint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贫困地区攻坚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