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017-10-11 04:51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大陆桥视野 2017年16期
关键词:二孩生育率生育

金 玲/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浅析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金 玲/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人口政策发生了数次变化,计划生育政策依旧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随着我国老龄化现象的不断加剧、“用工荒”、性别比例失衡等问题不断凸显,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的问题开始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如今推行的“全面二孩”政策,是根据我国人口发展形势、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状况,有计划、有步骤实施的人口调整政策,这固然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划时代的重要意义。然而,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生产力,才是解决中国人口老龄化、化解养老危机的唯一出路。

“二孩”政策;人口结构;计划生育;经济发展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认为多子多福,节育是不能被社会接受的。然而就在近些年,“人口老龄化”一词越来越多的从各种专家口中脱出,同时伴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延迟退休”的提出,隐隐的表示出对未来中国的担忧。一直以来,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几乎都是发达国家的通病,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却打上了“老龄化社会”的标签。对一个国家而言,如果其年轻人口数量出现了大幅度减少,那么其劳动力供给在短时间内也会发生相应的下滑,各类大宗消费品的增速会快速下滑,甚至进入低增长、零增长、甚至负增长。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政策变化

20世纪50年代“人口众多是极大的好事”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主要仿效苏联鼓励生育,当时毛泽东认为:“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件极大的好事”。1949年还是54167万人的人口队伍,到了1970年已经扩大到了82992万人[1]。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人口自然增长率居高不下,195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0%,1965年就达到了28.38%,1970年为25.83%。

20世纪70年代“只生两个孩子”

到了20世纪70年代,我国人口飞速发展到9万多,党和政府不得不把计划生育提上日程。在70年代初降生的孩子的出生证上,除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头像及最高指示外,还印有一句标语:“一个太少,两个不多,三个正好”。1973年12月,在第一次全国计划生育汇报会上,我国提出“晚、稀、少”的政策,要求男子25周岁、女子23周岁以后结婚;生育间隔3年以上;一堆夫妻生育不超过两个孩子。

20世纪80年代“只生一个好”

从1949年至1980年,中国净增人口4.3亿。为遏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中国政府迫不得已采取强制办法。1980年9月25日,党中央发表的《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中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随后1982年计划生育被确定为基本国策,同年12月写入宪法。

21世纪初“生育两个孩子”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才明确提出“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推动了生育政策的重大改革。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

二、我国目前的人口现状分析

从新中国成立到如今,我国人口政策几经调整,都是根据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制定的。目前之所以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是基于我国当前的人口生育现状和人口结构的显著变化而做出的决定。

(一)中国陷入“低生育陷阱”

生育率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妇女或育龄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的数量。自古以来,我们有着人丁兴旺、家族兴盛的传统,倾向生得越多越好,尤其是生育男孩,因而历史上中国的生育率极高。由人口的发展规律可以看出,一个国家越是发达,其生育率通常也会逐渐降低。目前生育率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大部分都是西欧和东亚的发达经济体,如日本、新加坡、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他们的千人出生率不到10。根据2016年统计年鉴可以看出中国的人口出生率从进入21世纪后就在12%左右徘徊,2010年只有11.9%,而实行单独“二孩”政策后,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截至2014年12月,全国仅有不足100万对单独夫妇提出再生育申请,而此前的官方预计是每年增加200万人左右。2015年的千人出生率也才为12.07,在世界224个国家和地区中排第162位,属于倒数1/4,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有的未富裕低生育率国家。

计划生育政策的限制和养育成本的提高,导致我国人口生育率长期处于超低水平。在实施计划生育的几十年里,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从1982年的2.86不断下降到2014的1.55,并且在2000年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22,2012年一度降到1.18,东北地区的总和生育率更是低至0.75[2]。1.5是一国总和生育率的一个关键点。具体来说也就是,一国的总和生育率一旦低于1.5就很难再上升到1.5以上而陷入“低生育陷阱”。目前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已经非常接近1.5,一旦中国陷入“低生育陷阱”,劳动力供给将不断减少,进而劳动力成本也会不断提高,引起外企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转移,直接影响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伴随着青年人口数量的下降,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也会削弱,不利于高精尖技术的研发,造成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的缺失,影响中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青年是消费的主力军,其人口数量的减少必然降低消费能力,导致内需不足,影响GDP的稳定增长。为了摆脱“低生育陷阱”,中国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以此来刺激总和生育率的增长。

表一:人口年龄结构与抚养比(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6年统计年鉴)

(二)劳动年龄人口骤减

劳动年龄人口通常指的是大于15岁、小于65岁的人口。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见表一),2010年,我国人口总抚养比达到历史最低的34.2%,相应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达到74.5%的历史最高。而从2010年开始,劳动年龄人口所占的比例就一直在下降,从2010年的74.5%下降到2015年的73%。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意味着我国劳动参与率呈持续下降趋势,经济活动人口数量加速减少,“用工荒”日趋常态化并向全国蔓延。从2010年人口红利集中释放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逐年下降,人口红利衰减意味着中国必须面对经济减速和转型升级的挑战。

(三)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人口老龄化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老年人口数量相对增多,占总人口数量比例趋于上升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一般而言,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就表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2000—2015年,我国65周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所占比重从7%上升到10.5%,数量达到了14386万人(见表一),上升了5565万人。可见我国从2010年就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程度一直在进一步凸显,这会导致严重的养老问题,社会不得不花费大量的资源为老人服务,这无疑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增加人口生育,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老龄化现象。

(四)男女比例失调

受重男轻女观念和计划生育政策影响,我国呈现出男性比女性多的现象。就2015年来看,我国男性数量为70414万人,占总人口比51.22%,女性数量为67048万人,占比48.78%。男女比例明显失调,容易导致房价的高涨,加剧收入分配不公,对经济的持续发展产生阻碍。同时也易引起绑架和贩卖妇女等犯罪行为,这将会对传统家庭的稳定造成影响,甚至引起社会的动荡。

三、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面对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和人口老龄化,养老医疗等问题日显严峻,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已迫在眉睫,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对社会和经济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能否取得预期目标,下面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1.优化人口结构。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这将会或多或少提高我国的出生人数,促进低龄人口的不断增加,有利于逐步改变我国当前“倒三角”的人口模式,降低老年人口比例和相应的抚养比。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抽样调查推算数据,截至2016年12月底,全年出生人口达到1786万。2016年的总和生育率达到了1.7%,全国住院分娩的婴儿活产数是自2000年以来我国出生规模最大的一年,比2015年增长了11.5%。数据表明,全面“二孩”政策实施效果还是可观的[3]。随着新生儿的增长,我国劳动力资源也会在不久的将来得到相应程度上的补充。与此同时,全面“二孩”政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我国男女比例失衡的问题,降低长期不太平衡的出生性别比。

2.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从短期来看直接影响到的就是与婴幼儿直接相关的母婴保健相关产品的增长,带动了母婴行业的繁荣发展。中期来看,全面“二孩”不仅刺激了与孩子教育相关的行业,比如早教、小学教育、家教等,还刺激了对食品、服装、娱乐、健身等行业的消费需求,带动了实体经济的增长。根据估算二胎政策实施以后,如果未来每年平均新增的小孩规模在250万,按照每个孩子每年带来3万元消费来计算,那么二胎婴儿潮每年新增的消费就是750亿元,潜在的消费红利大约在每年1500 亿元左右。全面“二孩”带动的是系列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经济实现平稳转型。

3.缓解社会养老问题。

全面放开“二孩”,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之前的家庭结构,子女的增加不仅可以为分担养老所需的各种费用减轻压力,而且还能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使老人减少孤独,促进家庭的和谐发展。同时,放开“二孩”也有利于国家养老体系的完善。新增的社会人口会增加养老金的缴纳人数,在一定时期内上缴的数额将增加,减轻养老金制度的运行危机。

(二)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1.加剧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

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会在一定时期内导致我国新生婴幼儿不断增加,从而对医院、学校、幼儿园等基础设施造成一定的压力,尤其是大量高危人群的集中生育,对医院的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加大了财务支出、公共福利体系等部分相关产业的支出。从资源环境方面,我国人口众多,所以无论多么丰富的资源,人均资源就会相对短缺。随着“二孩”政策的完全放开,逐渐增多的人口肯定会加大各种资源的消耗,也更易催生出各类环境资源问题,加剧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

2.拉低潜在经济增长率。

在《家庭经济分析》一书中(贝克尔,1987),贝克尔将经济学中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应用到对生育和家庭的研究。他认为:现代社会,收入水平大大提高,人力资本回报增加,社会保障体制不断健全。此时,养育孩子的边际收益下降,同时边际成本不断上升,父母在数量——质量权衡中会倾向于选择质量,而降低生育孩子的数量。相比较城市,农村家庭受传统观念影响生育率明显高于城市,但受到后天学习环境和经济水平等的影响,导致人口素质的降低。消费主导的经济模式也会增加生育行为的机会成本和新生人口的抚养成本。人口政策的改变会直接影响到人口负担,新生儿的增加会提高少儿抚养比,高的抚养比会增加社会抚养成本,降低储蓄率和资本形成率,拉低潜在经济增长率。

四、结语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逐渐使中国人口结构理想了,人口总数必要就要增多。人口太多,社会资源就无力承受,但若劳动力逐渐减少,对经济发展又有影响。提高生育率有利于人口老龄化的治理,但生育率过高对人口总数的控制又难以把握。在人口博弈中,我们的人口政策需要找准一个平衡点。对于放开“二孩”我们还需完善很多其他工作来配合这一政策的顺利推行。

“生得起养不起”是不少符合生育政策的家庭所面临的尴尬。根据国家卫计委2015年生育意愿调查的结果,因为经济负担、太费精力和无人看护而不愿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分别占到74.5%、61.1%、60.5%。全面放开“二孩”,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目前还有待观察。优化人力资本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能是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长远出路。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6年统计年鉴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6/indexch.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1999年统计年鉴http://www.stats.gov.cn/yearbook/indexC.htm

[3]史本叶. 史本叶:人口结构变化推动经济转型.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http://www.cssn.cn/sf/201703/t20170329_3469946.shtml

[4]谢慧蓉.浅析全面二胎原因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新经济,2016(01).

[5]史本叶. 史本叶:人口结构变化推动经济转型.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http://www.cssn.cn/sf/201703/t20170329_3469946.shtml

[6] 姜丽琴.论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学术论坛,2016(03).

[7]于晓.卫计委:中国人口问题不缺数量 2030年将达14.5亿,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7/03-11/8171377.shtml,2017-03-11.

[8]鄞健钳.二胎政策的经济学思考[J].知识经济,2016(06).

[9]李佳黛.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对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利弊分析[J].知识经济,2016(03).

[10]李佳黛.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对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利弊分析[J].知识经济,2016(03).

[11]翁靖宇.全面开放二胎政策对湖北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与对策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05).

[12]张明宇.全面两孩实施一年效果如何?这些数字告诉你答案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1/23/c_1120364862.htm,2017-01-23.

金玲(1990—),女,汉族,安徽省合肥市,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二孩生育率生育
七部门联合发文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生育路上的苦与乐
低生育率:怀疑、再调查与重复验证
三孩生育政策全面放开
弥补人类生育“缺陷”的幸福路径
韩国生育率创50年来新低
数字
全球生育率,新加坡最低
外籍妈妈提升德国平均生育率
成本高,许多夫妻放弃“二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