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文本特征之多样 悟语言表达之精妙

2017-10-17 00:05王乙楠
教育界·中旬 2017年9期

王乙楠

【摘要】教学中,当我们用阅读不同特征的文本来感悟语言表达,这对孩子语感的培养将是切实有效的。故而,辨文体,明特点,是感悟语言精妙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辨文体;明特点;感悟语言

细究苏教版教材,不难发现编者对语言的感悟、积累、运用,对语感培养的关注一以贯之。我们不难发现在各个单元教学目标中多次鲜明地提出要感悟语言表达的精妙,并进行积累运用。再次回眸《语文课程标准》,再读课标中指出的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孩子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这句,更加深刻体会到品读感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的方法。那该如何指导孩子感悟语言表达的精妙?

教材中的文学体裁多种多样:小说、散文、诗歌、神话、寓言——不同体裁文本的语言风格,表达特色迥然不同。教学中,当我们用阅读不同特征的文本来感悟语言表达,这对孩子语感的培养将是切实有效的。故而,辨文体,明特点,是感悟语言精妙的有效途径。

一、品诗歌之韵律悟语言之意蕴

不管是古诗还是现代诗歌,都讲究韵律美。要想让孩子感受诗歌韵律之美。仅仅靠填鸭式的讲授、反复无把手的诵读是没有实际效果的。这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孩子抓住诗眼、抓住关键词,主动发现诗句的韵律,发现文字中的画面,再通过画面感的朗读去感悟诗中文字的意蕴。真正做到在直观上感知出什么是押韵,再通过诵读品读押韵所带来的节奏之美。

《七律·长征》中的“寒”与“暖”就是非常关键的两个字。这两个字含有不尽的意味,起落生姿,张弛奔竞,但这对反义词是怎样非常巧妙地反映诗人的心情,不是孩子简单读读品品就能体会到的。这时,要进行了一些课外知识的补充,在此基础上透过这两个关键字去想象红军长征艰难的画面。这时,再去感悟诗眼“不怕”中所包含的意蕴,会更深刻。

二、品散文之意境,悟语言之情怀

散文,形散神不散。教学时应引导孩子感悟散文的意境美。孩子进入了散文的意境,不仅可以愉悦审美,而且还能更深入地理解内容,体味文章的情感美,与此同时,孩子的想象能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基于此,在进行散文教学时,需要把握好散文的意境,着力于对孩子独立思考能力和发现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学中要从整体出发组织教学, 教学时切不可肢解文本、烦琐分析。而是应该抓住精彩片段、优美句子、关键字词这类最能体现文章主旨与灵魂以及最能表达作者心声与情怀的内容来品读,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创设与文本情感基调相吻合的情境来引导孩子仔细揣摩,感悟文字中的情怀。

《三亚落日》是一篇写景的散文,语言清新活泼。教学中这节课的重点就是第四自然段的解读,为了让教学更具层次性,我先让孩子从整体感知到太阳时怎样滑落的。孩子整体感知后,再让孩子选择欣赏的画面仔细品读,品读时候关注能表现各个画面特点的词。这样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给予孩子学习的自主权,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体会文字的情怀,从而积累并丰富了孩子的语言,培养了语感。

三、品神话之夸张,悟语言之生动

神化素材的课文蕴涵着非常神奇的想象并且充满着无限的魅力,而这份魅力一方面有赖于人们丰富想象,另一方面更是有赖于语言的“生动”表达。课文大都是以神奇的人物形象、神奇的故事情节以及大胆的夸张和想象紧扣孩子的心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不能像其他文本那样只是简单地以神话内容作为教学主题进行道德理论的教化。神话教学要有符合自己文本特色的独特的教学策略,要以不同且多彩的学习形式培养孩子对神话文本的阅读兴趣。教学这类课文,理当顺应童心,和孩子们一起展开想象的翅膀,还原神话原本的情境。品味夸张而生动的语言,并从中经历感悟神奇,获取神奇的文本体验。

如《盘古开天地》一文,语言精练而精准并且形象生动,尤其是如何开天辟地这三个自然段,更是充分体现出语言的形象生动及神话的夸张神奇。教学天地如何形成时,我们可以抓住文中多次出现的动作,如“抡起、猛劈,头顶天、脚蹬地”等进行想象,孩子一方面可以联系生活进行想象,想象这种动作的神奇之处,另一方面在想象中真切地感受到语言夸张的魅力。而正是这份夸张才让神话富有了无穷的魅力,能广为流传。其实神话故事中最具神奇色彩的是故事人物的变化,而这部分最具想象力。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情境朗读、分角色表演、想象画面等多种形式激发孩子想象感悟,从而真切地走入神话世界。

四、品科普文之通俗,悟语言之准确

科普小品文文体一般短小精悍、内容浅显精准。低中年级的教材中,科普小品文这类题材的文章等将科普知识融入了生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使文本本身更增添了许多趣味性。高年级的科普文往往赋予了说明文的特点,它们的语言表达严谨、简洁明了,少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情节。这类文章比较理性地存在于我们的教本中,那么教学中如何绽放出“语文”的姿态,感悟科普文的特性呢?这里我们常常可以用对关键词语进行比较、替换、修改等语文的方式来感悟品读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这是这类文本教学中经常采用的较为有效的方法。

《夜晚的实验》是苏教版六年级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斯帕拉捷在经过很多次实验后,终于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的事。这篇文章语言具体平实,孩子一读就懂,那么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究竟在哪儿?这还是比较难找的。同时它又是一篇科学性极强的文章,如果教材解析不对,不用语文的方式来上课,那么很容易就使语文课走样,变成了科学课。那么这篇课文如何来感悟语言魅力呢?那我们就要用语文的方式来感悟,比如让学生体会四次实验中对蝙蝠四次不同做法动作描述,就是让他们相互调换动词体会用词的准备性。

除了这些文本体裁,我们涉及的小学教材中還有剧本、综合性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文本。这么多的文本形式,它们的语言风格不同,感悟侧重点、感悟方向有很多,仅仅靠课堂上的学习让孩子去领悟到文本的精髓是很难的。但是我们若能适当地在课外多开展些语文综合实践类的活动,效果则会非常显著。如多幕剧《负荆请罪》的教学中,让孩子演一演廉颇和蔺相如,孩子能很快地走进人物,感悟到人物描述上的特点。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兴趣小组等综合性学习的机会找找自己感兴趣的故事,多开展些故事会、演讲等活动,让孩子在笑声和掌声中体会语言的精妙。

学会品读,细细感悟是小学语文长期共同探讨的话题。教学是—项艺术,虽然无定法,但是目标只有一个:培养孩子的语感,提高孩子综合实践能力。 其实归根结底,提高孩子语文学习的综合素养,最根本的就是提高孩子对语言的感悟积累、理解运用及迁移的能力。所以教学中我们要关注不同文本的特征,并由此体会语言特色,同时引导孩子学习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学习语言表情达意的精妙, 最终实现语言能力的稳定提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