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石龟”一段史

2017-10-18 07:06
西江月 2017年10期
关键词:梧州市石碑梧州

慕 名

两只“石龟”一段史

慕 名

走进梧州市的白鹤观,游客视线最先触及的一定是那只“石龟”(见题图)。它背负着一块石碑,面向桂江匍匐于观前,闲看四季花开花落,目送游客南来北往。

别小看了这只“石龟”,这绝对是个有分量的家伙,它长约3米,宽约1.8米,重达11.56吨,而更让人不可小视的是,它可是明代的文物,在它的身上,萦绕着一段值得梧州人铭记的历史。

两只“石龟”重见天日

2002年3月底,梧州市东正路56号工地拆迁施工时,发现了一只“石龟”的头部。4月28日,“石龟”被完好无缺地挖掘出来,于当年7月25日在白鹤观安家落户。

这“石龟”背上的石碑并非原物,据原屋主李先生说,原有的石碑在当年日军轰炸梧州时已毁。梧州市博物馆专家考证后,结合《苍梧县志》等资料,确认石碑内容为明成化年间两广总督韩雍所题的《建总府记》。于是,“石龟”得以驮上重刻的《建总府记》石碑,向世人展现它应有的风采。

其实,白鹤观的“石龟”并非“龟”,而是霸下。传说霸下是龙之九子的老六,又名赑屃,样子似龟,喜欢负重,因此其造型往往是背驮石碑,古代官府建筑、庙院等都喜欢安放霸下。

白鹤观的霸下在梧州还有个身形、体重均与之相近的伙伴,不过,这个伙伴早于1977年就已露面。当时,这只霸下出土于距东正路56号不远的梧州市第一幼儿园基建工地,背上驮有一块宽1.25米,厚0.37米的残缺石碑。梧州市博物馆人员根据石碑上剩余的文字以及《苍梧县志》的介绍,确认碑上刻着由明朝状元伦文叙题字,明朝兵部尚书湛若水作跋的《总府题名记》,还刻着明代驻梧的总督、总镇和总兵的名字。依照原石碑字样大小、风格,梧州市博物馆重新翻刻了《总府题名记》石碑。现在,那只驮着《总府题名记》翻刻石碑的霸下,静静地伏于桂江边的龙母庙内,见证着梧州这座古郡的变迁。

两只霸下先后出土,让众多梧州市民把目光聚焦于东正路的那个地块。原来,霸下出土处竟曾是明代两广“三总府”所在地,之前,这里还曾先后出土过柱墩等古建筑的遗留物。据梧州博物馆人员介绍,昔日三总府驻地,约在今东正路、东中路、建设路一带,“三总府”之会政厅旧址,即在现梧州市第一幼儿园处。

在梧州市第一幼儿园西侧,至今仍有一道青苔斑斑的围墙,无数的小草从墙缝中长出,展示着顽强的生命力。在老梧州人的记忆中,这道围墙一直立在那里,历经风霜。梧州市博物馆副馆长郑伟标介绍说:“这道古围墙应是当时‘三总府’会政厅的外围挡土墙。”

跟随霸下所驮碑文的线索,我们可以走进那段尘封的历史,触摸到古郡曾经的辉煌与沧桑。

开府梧州,总制百粤

明成化五年(1469年),明宪宗钦定“平贼有功”的韩雍任两广总督,兼理巡抚,并开设总督府于梧州。自此之后,两广总督成为常设之职,肩负总制两广、抚治军民等一应事务。

总督府开设之时,朝廷还一并在梧州开设了总兵府、总镇府。其中,勋臣平江伯爵陈锐挂“征蛮将军印”出任两广总兵,坐镇总兵府;总镇府则由太监陈瑄坐镇。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由中央政府向地方政权钦派三把尚方宝剑、代天子行使职责的机构。

两广“三总府”驻地设在梧州,自然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当时,外有虎视眈眈的倭寇,内有接连不断的农民起义,让当权者焦虑不已。明景泰三年(1452年),广西瑶民起义,广东又“贼寇遍地”。当时两广军政治理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广东和广西各置巡抚和总兵,面对动乱局势,双方都不肯出兵,以致事态恶化。为此,朝廷特派王翱总督两广军务,两广有总督自此开始。不过,这一建制在当时还是临时性的,自然也就没有固定的总督府。

明朝天顺七年(1463年),大藤峡瑶民在侯大苟的率领下,夜袭梧州城,开官库,放囚犯,杀死致仕布政使宋钦。成化元年(1465年),瑶、壮义军杀入广东。朝廷再派兵平乱,当年12月攻破瑶军,俘虏侯大苟。

成化五年(1469年),宪宗皇帝钦定在梧州设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总督府、总兵府、总镇府,并称“三总府”。明朝廷之所以决定在梧州设立“三总府”,源于梧州独特的地理位置。梧州地处两广交界之处,又是三江交汇之地,扼守着两广的军事要冲,并能控制岭南少数民族地区,便于居中调度、东西兼顾,彻底平乱,自然成为开府定驻的首选。

宪宗皇帝向两广总督韩雍颁下的敕谕中就明确指出:“朕惟广东广西壤地接连,贼寇不时出没,故于梧州府城内开设总府,居中调度,特命尔在彼提督两广军务兼理巡抚,经划粮储,操练军马,抚安兵民,修理城池,防御贼寇。两广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都、布、按三司官俱听节制……”

另据资料介绍,两广总兵主要负责辖区的军事驻防等事务。为统一事权,朝廷赋予两广总督统管两广总兵的权力。两广总镇有监军权,可以监督、弹劾辖区的文武将领,还可以举荐、请留甚至奏罢地方长官,但与两广总兵一样,受总督节制。

韩雍自然不敢有辱皇命。成化六年(1470年),“三总府”开始建设,一年后完工,主持建造的韩雍为此亲笔写下《建总府记》一文,记述了修建的规模与日期:“府之正堂五楹,题曰总制百粤之堂,后作亭曰:同心,门三楹,左右厢房各五楹,经始于六年四月二十六日,落成于七年五月十八日。”据资料介绍,总督府正堂门前有一副楹联,上面写着“开府梧州,总制百粤”。

梧州“三总府”建成后曾重修,并引出了一段佳话: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兵部尚书湛若水与广东状元伦文叙巧逢于梧州。应两广总督之请,湛若水作跋,伦文叙题词,合作写下了《总府题名记》,勉励三总府团结协作,承继前人事业。明嘉靖三年(1524年),三总府重建,撰写《重修总督府记》的正是伦文叙的儿子伦以训。

“三总府”重修之后,规模更大。《重修总督府记》称:“实始作新,撤其基,拓而西之;就中脉,为听政之堂五楹,堂之后修廊、宴寝、书斋;子舍翼以庖湢诸室,殿以层楼。堂之前,戟门重启,迴廊四合,百执事值所在焉。门之外,赏功所丽于东垣,诘戎所丽于西垣。前关通衢,树三大棹楔,榜其南曰:‘节制两藩’,东曰:‘岭海肃清’,西曰:‘民物康阜’。”

之后,“三总府”又进行了扩建或修缮。

梧州成两广政治军事中心

两广总督在梧州开府常设后,除了需要肩负维护地方和边疆稳定的重任,做好“经划粮储,操练军马,抚安兵民,修理城池,防御贼寇”的工作外,其还具有管理地方民政、司法、官员的监察等职责。

“三总府”驻于梧州期间,梧州成为了两广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1470年起,两广总督每年征调广东卫所官兵10000余人,轮番戍守梧州府州县;广东班军的军饷,则由广州、肇庆、韶州(今韶关)三府筹集。

“三总府”设立后,不仅建设有庞大的会政场所,还有相应配套的军事设施。

根据梧州的地形条件,韩雍在梧州城外分设六关,以扼要冲,其中,东为大云关,南为镇南关,西为耀武关,北为扫云关,西南为扬威关、下岸关。梧州城内,则是重兵把守。韩雍强化了江河的利用与布防,并建起了桂江浮桥,以方便出行与练兵。

1471年,两广总督韩雍、总兵陈锐在浔江北岸洗马滩开辟大校场阅武。阅武场规模究竟有多大,后人已难以做出准确的定论。但是,窥一斑以见全豹。“纵横数百步,中为将台,前为大门三间,左右有道府厅、中军旗鼓厅。门外二百步为屏墙。东为宣威坊,西为振武坊,西隅建火神庙……凡阅武,先以牲帛告火神,而后行事。”从这段资料看,也算是声势浩大的。

妩媚的桂江,也成为韩雍布防的区域,水师营就设在桂江畔。每当水师操练,战船排开,旌旗猎猎,威武雄壮。“百里苍梧界粤东,水师防汛列艨艟。斗筲横载千百艘,容蓄犹如万斛钟……”从明人闵叙这首《艨艟诗》对水师营的生动描述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其场面的壮观。

“三总府”在梧州前后存在了一百年左右。黄振饶、冯绍溪、王元林主编的《梧州,岭南文化古都》一书指出:“两广总督初置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至明成化五年(1469年)总督韩雍开府于广西梧州始成定制。至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提督吴桂芳应两广军事形势之需,将总督府自梧州迁至广东肇庆。”

梧州历史文化研究学者陈侃言在《史识梧州》一书称:康熙十三年(1674年),原“三总府”建筑在一场逆乱中被烧毁。

岁月荏苒,转眼便是数百载。那两只当年守护三总府的“石龟”,依然静卧于桂江边,诉说着梧州曾是两广政治、军事中心的辉煌历史。

今年2月,《西江都市报》刊发消息称,梧州拟投资7.6亿元,重建明代两广“三总府”。但愿,两广“三总府”景区能早日建成,让广大市民和游客一睹它的雄姿,也让那两只明朝“石龟”不再寂寞。

责任编辑:陈薇

猜你喜欢
梧州市石碑梧州
梧州市第八中学 勤奋创新 润心立德
梧州市第十五中学 三好学园 平安乐园 美丽花园
中共梧州城工委
墨韵书香
歌颂梧州双拥模范城
梧州工人运动的急先锋
首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再申诉案件作出处理决定
想起那座石碑
日军侵占和败退梧州时间考
雷公奇遇记之石碑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