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对城镇化发展影响分析

2017-10-18 16:19赵亚萍
现代商贸工业 2017年28期
关键词:多元回归分析城镇化铁路

赵亚萍

摘要:城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城镇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那么如何加速城镇化发展,使其充分发挥在区域内经济、文化中心的功能作用,也就成为大多学者研究的热点。对此大多学者认为技术,尤其是交通运输技术的革新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强大动力。所以选取了作为我国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的铁路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理论分析的方法对铁路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进行梳理,再结合实证研究采用了多元回归模型验证了铁路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得出城镇化水平和铁路建设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且由铁路与城镇人口、经济、空间布局等方面关的分析,结合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他们之间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铁路;城镇化;多元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28.012

1引言

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教授早在2002年就已经提出“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有两件大事:一是美国高科技产业,二是中国的城镇化”。而铁路作为我国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它是象征着社会生产力水平重要标志。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城镇化与交通运输化长期以来都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早在19世纪20年代,铁路就凭借起大运量、价格低廉的优势为城镇带来了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方面的保障,从而使得城镇与农村分离开来,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由此可见在这一时期铁路对于城镇化的发展是起到推动作用的。然而到20世纪40、50年代,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范围也不断向外扩张,使得原先处于城镇外围的铁路线也逐渐被包入城镇内,这一扩张无疑会加速城镇的发展壮大大,但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对外交通主要依靠铁路的大城镇来说,内部道路交通出现“分割”“阻断”,就会对城镇内部道路交通产生了严重的限制,从而影响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在以后城镇的发展中对于铁路的依赖程度有所下降,这就是城镇化的发展限制了铁路的建设。直到20世纪70年代由于许多大城市交通拥堵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然而铁路运输污染小且运量大才又一次为城镇发展所青睐,从而得到再一次的发展机会;随后80、90年代由于高铁技术的出现,铁路提速且其在扩货运量方面的优势又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城镇发展的注意力。随着铁路运输技术的不断革新,例如铁路车站的立体改造,将铁路连接方式由原本的地面形式改成地下或者高架立体的形式,解决了原本铁路仅可在地面行驶造成的平面交通拥堵问题。这又回到了铁路技术革新带动城镇发展阶段。最后到21世纪,人们又将中心铁路车站改造为大型综合性换乘中心,整合城市轨道交通、公交巴士、计程车等市内交通方式,逐渐强化其在城镇的核心枢纽地位。

“城镇是交通的载体,交通是城镇系统的血脉”。参考国内外已有的文献资料,我们发现学者们虽然研究角度不同,但对这一问题都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了验证。例如,国外学者利默(Rimmer),“他对范斯模型进行了進一步改进,提出四阶段的运输演化与城镇关系模型,描述交通运输系统如何在欠发达国家大都市通过借助交通网络对周边城镇进行辐射,进而演变成为中心城市的过程”。国内也有不少的学者通过不同的方法展开了研究。姜益和徐精鹏认为“铁路促进了客货运输,人口流动,市场扩大,经济发展及城市的变迁。一些新兴城镇崛起,一些古城镇的功能发生变化,一些不通铁路的古城镇衰落”。田伯伏选择20世纪初的石家庄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京汉和正太两条铁路的建成通车,使其凭借其作为这两条铁路交点这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跻身于华北地区交通中转运输的枢纽,从而促进整个石家庄地区经济的增长,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使其迅速发展成华北著名工商业城市。由此提出:“铁路枢纽地位使得石家庄迅速成为货运转运中心和商品集散地,带动了石家庄人口的聚集和商业的繁荣,促进了石家庄近代工业的起步和发展等”。刘伟“围绕我国城市化侧重城市群发展模式,从高速铁路提高了城市的可达性,触发城市群的集聚和扩散效应,提高运输能力和位移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阐述铁路与城市化发展的关系,并提出高速铁路网的完善与我国城市群发展阶段呈正相关关系,要以高铁发展为核心,构建我国“两沿”城市群格局”。由此可见,铁路建设与城镇化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他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协调发展。

因此,本文在现有文献基础上进行理论梳理,分析铁路对于城镇化发展促进作用,再将理论与实证相结合,构建相应的计量模型,选取和度量相关研究变量,并利用 1949—2015年中国铁路与城镇化有关数据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对理论与实证研究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协调铁路建设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可能性政策建议。

2理论分析

随着我国城镇化和铁路运输化的快速发展,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的交通运输业,在流通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性产业。作为我国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的铁路对城镇之间的可达性、城镇人口规模、经济发展、产业及空间布局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1铁路对于城镇之间可达性的影响

所谓可达性即人们依靠某种交通工具在指定的时间到达指定目的地的可行性与便捷程度。铁路要带动一个城镇的发展,往往先通过改变城镇之间的可达性。随着铁路的开通,使得铁路沿线城镇之间的距离缩短,他们之间的联系也就更加紧密,而且良好的运输条件可以为城镇中对交通运输需求较高的产业提供便利,他们可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合理的价格将货物运输到指定地点。这将大大提高他们的生产效率,进而改善其经济地理位置,从而使区位优势显现出来。“金凤君、王姣娥分析中国铁路交通网络发展与可达性空间格局演化,评价铁路提速对中国客运网络演进影响及城市可达性的获益格局”。总的来说可达性对于城镇化发展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铁路的开通,使城镇之间可达性提高,城镇对外联系也得到加强进而改善原本闭塞地区的交通状况,使其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从而提高城镇在区域内的影响力,带动整个区域发展速度和潜力;其次那些对可达性较为敏感的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进而对城镇的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因此城镇交通运输的发展,不仅加快了城镇化的速度,对于城镇的集约化、产业集聚也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endprint

2.2铁路的开通影响城镇化人口规模

对于城镇化的概念,虽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但是其中有学者提出:所谓城镇化即止人口由农村地区流向城镇。且城镇人口也成为许多学者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标准。随着铁路的开通,铁路营业里程越来越长,那么城镇之间的可达性不断提高,从而铁路客运量也就越来越多,这加剧了城镇之间的人口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例如国内学者覃成林(2013)等,他们在分析城镇人口数量变化过程中,引入可达性这一概念,分析了铁路使城镇间可达性提高,从而使得城镇人口增长。通过模型的实证分析得出:“铁路提速对城镇人口增长产生明显正向影响。具体来说,对于铁路提速沿线城镇,其可达性每提高1%,城镇人口相应出现 0.52%的增长,但对于非提速沿线城市,影响并不明显;同时铁路提速对提速沿线城镇人口增长影响还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在我国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城镇的可达性每提高1%,可引起其人口分别出现0.90%、1.5%的增长,但在中部和西部地区这种影响在统计上不顯著”。

2.3铁路的开通带动了城镇经济发展

铁路建设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国民经济增长过程中起到了突出的拉动作用。因为铁路运输具有安全正点,在所有的交通运输方式中是受外在环境气候影响程度最小,运营时间非常有规律,运输速度快、运量大,污染小且运输成本及低等优势。铁路的修建促进了各地的经济往来,客货运输量加大运营成本降低;加速了人口的流动,为城镇发展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同时增加了就业机会;市场规模也得到了一定的扩展,促进各要素的流动,提高规模经济等。所以铁路对于城镇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变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铁路对与城镇经济增长的影响具体表现为:首先,铁路建设是城镇的基础设施项目,可以为城镇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料供给,良好的铁路运输体系能够带动整个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反之则限制城镇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次,在铁路运输化的帮助下,城镇经济得到充分的增长之后又会反过来影响铁路的发展建设,由于城镇经济的发展铁路运输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从而影响制约城镇周边铁路运输建设的规模和水平,所以铁路的建设一定要与城镇化的发展相适应。如果违背城镇发展实际情况大量兴建铁路,就会造成资源浪费,大量铁路运输资源闲置不能实现资源最优配置,有可能抑制城镇的发展。因此铁路运输建设与城镇化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4铁路对于城镇的空间布局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铁路对城镇空间布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随着铁路的开通,会为城镇的发展带来大量的人口和货物流动需求,使大量的人流、物流资源在离车站较近地区形成集聚,并在车站和城区之间形成一个功能鲜明商业街,以此城镇空间就不断向外拓展;另一方面铁路有利于完善城镇空间经济联系网络,提高其稳定性和在区域内的中心地位。在铁路影响要素流动、信息传递的累积作用下,一些城市能有效利用空间经济联系网络中的结构洞,获取更多的发展资源,成长为新中心,这有利于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使得沿线城镇的区位条件逐渐显现出来。由此可见铁路的开通可以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对于城镇的发展形态、空间布局以及城镇的发展态势、外围景点和城镇的功能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郑州即是由老城区向火车站聚集发展,在火车站和老城区之间形成了一个商业新街,经过发展使得郑州市由原来的以官府衙门和寺庙为中心的传统城市布局,逐渐转变成以这条新街为人们生活活动中心的心得城市空间结构。同时由于经济对外贸易对交通的客观需要,使得郑州城镇的发展是沿着铁路沿线向外辐射延伸,因此城镇的功能也随着铁路沿线经济结构产生心得空间布局,各功能划分。

3实证分析

根据以上铁路对于城镇化发展作用的分析,我们选择了相应的变量进行以下计量模型的构建并根据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3.1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根据以上理论分析,本文选择的变量如下:第一,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我们选取了城镇化率这一变量用百分比的形式来描述;第二,铁路对于城镇之间可达性的影响分析,我们选择了铁路营业里程这个变量来表示,因为铁路的营业路程越长就代表城镇之间的距离连接的越多可达性也就随之提高;第三,铁路对于城镇人口规模的影响选择了铁路客运量作为参考标准,随着铁路的开通使得全国各地的人口可以自由流动,自然也会使城镇人口发生变化;第四,铁路对城镇经济增长的影响选取铁路货运量作为依据。根据以上选取的变量建立了以下式(1)中的模型来分析铁路对于城镇化发展的作用。

Y=β0+β1X1+β2X2+β3X3+ε(1)

式中,Y表示城镇化率(%),X1表示铁路营业里程,X2表示铁路客运量,X3表示铁路货运量,β0为截距项, βi( i = 1,2,…,5) 为回归参数;ε为随机误差项。为了克服面板数据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对上述模型进行对数化处理:

lnY=β0+β1lnx1+β2lnx2+β3lnx3+ε (2)

3.2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数据来源方面由于本文选取新中国成立以后(即1949-2015)中国的铁路与城镇化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所以查阅了国家统计局及参考中国交通年鉴等资料。数据如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镇化水平与铁路营业里程、客货运量总体上都是呈上升趋势的那么他们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

3.3回归结果

结合上一节表格数据,根据设定的计量模型通过软件分析可得结果如图1。

根据回归结果我们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式:

Y =0.944060 +3.981325*X1 -0.752881*X2+ 0.720966*X3

R2=0.962438非常接近于1,所以模型的拟合度很高。所以通过以上的回归分析可以验证铁路与城镇化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铁路主要通过可达性对沿线城镇发展产生显著影响。这种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先提高城镇间可达性、强化各城镇的区位优势,从而促进城镇资源开发和产业结构变化,促进整个城镇的发展,从而带动市场及物流业的兴盛,最终诱使人口、经济活动向城镇内部集聚,发展到一定程度再向外部扩散,促使铁路沿线城镇经济带或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

4可能性的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理论与实证的研究可以得出近现代铁路建设对于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城镇经济增长以及城镇的空间布局等方面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对于铁路交通运输需求量和质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在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其与铁路建设的协调发展,综合开发利用相关资源将铁路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首先,政府要积极引导铁路的合理开发,盘活已有的铁路存量使之与城镇发展相适应,避免资源上的浪费;其次要加强城镇铁路运输体系的规划,提高铁路运输服务的质量,从而提高铁路运输的竞争力,这样才能够适应城镇化的发展不为之所淘汰;第三,要重视铁路运输系统的管理体制建设,提高铁路运输效率。并且强化铁路交通枢纽的作用,充分发挥枢纽对城镇经济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Rimmer.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Examing Urban and Region Transport Needs in Southesat Asia[J].Pacific Viewpoint,1977.

[2]姜益,徐精鹏.铁路对近代中国城市化的作用探析[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0,(7).

[3]田伯伏.京汉铁路与石家庄城市的兴起[J].河北大学学报,1997,(2).

[4]刘伟.高速铁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作用分析[J].经济论坛产业经济,2011,(5).

[5]金凤君,王姣娥.20世纪中国铁路网扩展及空间可达性[J].地理学报,2004,59(2).

[6]覃成林, 朱永磊.区域性交通条件改善与沿线城市人口增长——基于铁路运输提速的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 2013,(9).endprint

猜你喜欢
多元回归分析城镇化铁路
沿着中老铁路一路向南
铁路通信线路维护体制改革探索与实践
无人机在铁路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思考
GSM-R在铁路通信中的应用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