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剧唱腔发展现状研究

2017-10-20 23:44秦忠亚
黄河之声 2017年22期
关键词:唱腔发展

摘 要:唱腔作为中国戏曲艺术的骨干与支撑,也成为了各类戏曲剧种的主要标志,因此,我们研究中国各戏曲剧种唱腔艺术特点的发展与变化,将有助于呈现该戏曲剧种的审美特征。中国的戏曲艺术一直被称作“角儿的艺术”,这体现出演员在戏曲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戏曲演员所必备的“基本功”——唱、念、做、打,这其中唱功为首,由此可见,演唱是戏曲唱腔的生命和灵魂。

关键词:扬剧;唱腔;发展

戏曲音乐构成中的唱腔演唱,一般采用独唱的方式,其他还包括部分对唱和齐唱。除此之外,在高腔系统的戏曲剧种中,还流行幕后独唱和齐唱帮腔,其作用是辅助并延伸主要角色唱腔音乐的独特方式。如在四川等地流行的川剧便是如此,高腔在川剧居主要地位,其源自江西弋阳腔,明末清初流入四川,楚、蜀之间称作“清戏”,在承续“一人唱众人和,分紧板、慢板”的传统基础上,又大量从四川秧歌、号子、神曲、连响中汲取营养,进一步丰富并发展了“帮、打、唱”紧密结合的特点,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四川高腔,川剧高腔是曲牌体音乐,川剧高腔曲牌数量众多,形式复杂。其结构大致可概括为:起腔、立柱、唱腔、扫尾。各戏曲剧种的唱腔,通常都根据戏曲表演角色分类相应被划分为若干音乐特点各异的唱腔类型,首先是按照角色性别划分成“生腔”(男)和“旦腔”(女);其次是按照角色的不同身份及其性格划分,将“生腔”划分成“小生腔”、“老生腔”、“净腔”等,将“旦腔”划分成“青衣腔”、“花旦腔”和“老旦腔”等。以上所属不同角色的唱腔,在戏曲演员长期表演实践中,逐渐形成各自相对稳定的演唱风格。

唱腔是戏曲艺术的主干与核心,演唱则是唱腔的生命之源、艺术之魂。这便要求戏曲唱腔需要不断地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使戏曲艺术永葆活力和动力;只有创新,才能使戏曲艺术焕发勃勃生机;也只有创新,才能进一步促进戏曲艺术的繁荣与发展。纵观当今中国戏曲艺术界,戏曲团里的演员们早已告别传统且枯燥的“吊嗓”练习,而采用科学的美声唱法的科学发声方法,注重声音的呼吸和共鸣,同时结合基础乐理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将传统乐器与西洋乐器相融合,使其艺术效果焕然一新。除此以外,许多戏曲名家也一直关注着演唱技巧的创新:早在上个世纪上半叶,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就已创造出加重唱腔尾音的演唱技巧,从而形成“梅派”唱腔特有的风格,在中国戏曲发展中独树一帜;再如另一位京剧大师程砚秋先生,他所创造的若断若续、如泣如诉的演唱技巧,也别有风味,成为“程派”唱腔獨有的特色。正因为新的发声方法以及新的演唱技巧得以广泛运用,才使得戏曲唱腔的发展整体上有了新的提升,具有了新品格、新高度:首先是要求“依字行腔、字正腔圆”,无论哪种戏曲艺术,它的唱腔必须要“字正腔圆”。而其具体表现在地方方言与普通话有机结合,形成全新的语言语音标准和体系,这一特点在现代戏作品中尤为明显。其次要求“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戏曲唱腔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即是刻画人物细腻复杂的内心情感,用声音塑造剧中人物形象,这也是唱腔演唱的出发点与归宿。第三要求“气韵生动、个性鲜明”,所谓“气韵生动”所指的是运用形式美感展现出人物内涵的生命力和“精气神”;而“个性鲜明”则是要求戏曲演员具有独特的演唱特点,同时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扬剧唱腔创新及发展过程中,也体现出上述美学品格。

扬剧艺术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时至今日,扬剧工作者们还在原来曲牌的基础上,改革并创新着扬剧唱腔,不仅将曲牌体与板腔体相结合,从而形成新的音乐体系,经过多年来长期的舞台实践,还将多种来源的曲牌相互融合,逐渐形成和谐、统一、完整的音乐体系。而现代扬剧在曲牌运用方面包括以下四种方式:

1、一曲多唱。同样的曲牌,适当地变化其节奏和旋律,用以适应不同题材作品,表现多种感情。2、曲牌组合。运用类似扬州清曲套曲的形式,根据剧情发展需要,将调性相近的曲牌有规律地组合,多用于抒发人物内心情感及叙事性段落。3、摘句连接。根据剧情和唱词内容的需要,摘取不同曲牌的乐句,组合成新的唱段。让音乐更好地体现词意,使词、曲结合得更加贴切。4、旧曲变体。翻新旧的曲牌。

至今,现代扬剧常用的曲牌和板式有[滚板]、[数板]、[大陆板]、[十字调]、[梳妆台]、[补缸调]、[汉调]、[银纽丝]等。在伴奏乐器方面也分文场和武场。文场以高音二胡为主,四胡或中音二胡为辅,并配以琵琶、扬琴、三弦、月琴、唢呐和竹笛等。武场则包括大锣、堂锣、板鼓、堂鼓、铙钹等。

艺术的生命力与价值在于创新。没有创新和发展,扬剧唱腔就不会有今天这样强大的生命力与表现力。发展首先是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之上的,对待扬剧音乐遗产我们不能采用虚无主义和轻视的态度,但我们也要反对以尊重传统之名停止创新和发展,继承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保存,而是更好地推动其向前发展。纵观扬剧唱腔的嬗变与发展所经历的数百年历史发展轨迹,其风格也是吸取了诸多曲艺形式和民歌音乐特点从而逐渐形成的,同时,也蕴含了广大扬剧工作者的心血,是一代代扬剧工作者们不断实践、不断创新的结果。对扬剧唱腔的研究,是一个融学术性与实践性为一体的课题,扬剧虽然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其学术价值仍然未被完全发掘,扬剧唱腔的嬗变与发展仍在继续,其发展、演变的源动力来自于艺人们的舞台实践,正是有了这些艺术积累与舞台实践,才使扬剧唱腔得以不断地进步与发展。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苏地区NGCO(民间文艺组织)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以扬州地区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2015SJB796)

作者简介:秦忠亚(1985-),女,江苏扬州人,江苏旅游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地域音乐研究。

猜你喜欢
唱腔发展
区域发展篇
话说大秦腔和秦腔舞台美术
我演“七仙女”
关于秦腔须生的唱腔和舞台表演艺术
浅谈京胡在荆州花鼓戏唱腔音乐伴奏中的运用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芗剧传承与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