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居》告诉你:买房越早越好

2017-10-21 19:03魏桂香
投资与理财 2017年10期
关键词:蜗居买房利息

魏桂香

北上广等大城市高高在上的房价,越来越让试图留在这些城市的年轻人感到焦虑。房价成为一个越来越现实的问题,这不由得让人想到了2009年的一部神奇的电视剧——《蜗居》。

这部当年大火的剧聚焦了各种社会问题:小三、房价、腐败……作者六六以冷静的笔触,刻画了都市人的种种辛酸和无奈。其中,海萍为了买房,且要大而新,迫使其妹妹海藻当了二奶,最后弄得个凄惨的下场最受争议。

更重要的是,这部2009年的电视剧,就精准地预测了房价会对人造成的可怕的打击。那么,到底剧中海萍的购房策略是否适用和可取呢?

越早买房越好,你羡慕海萍了吗?

其实,《蜗居》当年会火,就是因为它的角色并不是非好即坏,即使像海萍这样的人,现在想来,其实也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海萍出生于小城,生活工作在上海(剧中用的江州),她和丈夫苏淳都是复旦毕业的高材生,两个人毕业7年存了8万块钱,买不起房。

2009年还有人觉得不现实的剧情设定,放到今天,别说复旦,北大、清华毕业买不起房,即使哈佛、牛津毕业买不起房,也太正常了。

再来对比一下当时的房价。当年海萍想要在上海买一套两居,预算是80万元。不过这80万元对剧中的海萍来说,可能和现在的800万元差不多。

但是在《蜗居》中,一心想要买房的海萍被许多人不理解。丈夫苏淳觉得她太冒进了,买房的事情应该缓缓。当时的海萍说,如果早两年把这个问题解决,现在绝对不会是这个局面。

这句话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选择买房的海萍,在如今看来是多么有先见之明啊。如果海萍没有买房,一直努力存钱,现在房价从80万元涨到800万元,她的存款与买房之间的距离可能更远了。

许多人觉得海萍买房是虚荣,能力不强,却心比天高,指责她因此将妹妹海藻推向小三的深渊。

《蜗居》里面有一句旁白是这么说的:“就算是强盗,也不过是掏空你的口袋,可現在倒好,连灵魂都被掏空了。”

这句话却刚好切中了这几年房价上涨后,大众的焦虑。不到十年后的今天,房价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现实变成了电视剧中的情节,甭管房价多高,都有人想方设法去买,身边所有的人都在谈论房子、炒房、囤房,你要是没有一套房子,就会觉得被边缘化了,会有一种恐惧感、一种漂泊感。

我们为何要买房?《蜗居》告诉你,因为我们需要生存在这里。为了让自己拥有在这座城市的生活空间,为了让我们的后代成为这个城市的本土,这些最终成了我们为何要买房,为何心甘情愿去做房奴的充分理由!

预算超支是悲剧的起源

清纯的海藻是怎么一步步成为她原来鄙视的二奶的?直接的导火线就是向宋思明借了6万块。但追究其原因,海萍买房过程中的预算超支,才是悲剧的起源。

海萍想买房子没有错,谁不想有一套自己房子? 海萍做的一个正确决定是放弃在市区买房,转向郊区。以他们家的经济能力,郊区房才属于承担能力之内。经济能力不够的话,必须有所取舍。但海萍接下来犯了一个错误,而且是致命的错误:以超出预算13万元的价格买房。原来她的预算是80万元,13万元相当于超出16%的预算。

买房超出预算在现实中不算少见。为什么说超出预算是很严重的错误呢?以海萍为例。超出预算的结果,一是首付多出了26000元,二是贷款按揭额上涨。第一点导致她马上缺乏现金,第二点导致她的还贷压力增大。加上她又选择了较短的贷款期,还完房子订金后,她的现金流已经完全枯竭,支付能力也达到了极限。当她老公告诉她6万块其实是借来的时候,她马上崩溃了。房贷加上短期借贷,事实上她根本没有能力还贷款。一连串问题接踵而来,结果是海藻不得不向宋思明第二次借钱,并迅速成为宋思明的二奶。

如果没有超出预算呢?其实他们有能力还得起。还完房贷和苏淳借的短期贷款,每月至少还剩下3000多元作为生活费呢。紧绷了一点,但不至于走投无路。

海萍的想法是:“这是买房子,是几十万的生意,是我们后半辈子辛苦的结晶,你当是买菜啊?要多看几套。”“反正房价已经这么高了,我看也跳不到哪去。要买,我就买套满意的。”这也是不少人的想法,第一次买房就要买到满意的。其实,刚需又预算有限的家庭,应该先买小一点、价格低点的房子。将来收入增加了,还有机会换大一点的,何必为了大一点的房子,把自己逼得那么紧?现代家庭搬家换房子的情况其实很常见了,谁说买第一套房子就要把自己绑死?买价格低些的房子,现在是住得差点,但弹性会比较大,进可以换更好的房子,退可以守着自己的小窝。

其实,有刚需的家庭,应该早早买房子,但一定要在预算之内。小一点的窝,也是自己的窝,负担少点,给自己多点现金流动的空间更好。

银行贷款期是长还是短?

《蜗居》有一段关于海萍买房时决定贷款期的描写:苏淳问“海萍,你打算20年把贷款还清?”答“嗯。”“你不觉得日子太紧张了?我们俩月收入9000多,还款6000多,剩下的钱要管一切,稍微有点差池,就不够了。”海萍:“一定要20年还完。如果30年还完,利息都要滚出一套房子来了。我这辈子不就在替银行打工吗?而且,早还完,早了心事。不然,今天利息涨、明日利息涨,你我都控制不住。就算20年还完,我都该退休了。要真30年还完,那我不是退休后还得拼命?9000块,如果我们真能拿9000块到老,我也就笑死了。就怕这30年里,哪个病了,哪个失业了,难道房子供一半,给人收去?”后面还有一句“面条还是要吃,开源还要节流,争取早一点把款还掉。一天背债,我一天睡不安心。”

上面这段描写很生动很真实,反映出一些人理财的态度。有些人视负债为猛虎,一天背债,心里不安,恨不得马上把负债清完。

海萍关于利息的说法,看起来符合逻辑。为了避免还太多利息,很多人就跟海萍一样,和银行约定的分期付款数额是他们刚刚能承受得起的数目,因此,他们手里的钱会一直很紧。《蜗居》中的海萍,因为资金太紧绷,导致她在生活中为了一点小钱,斤斤计较。比如,为了同事结婚红包的100多元和自行车的100多元发脾气,每天吃得很差、穿得很差。结果,她每天心情都很忧郁,爱发脾气,严重影响到家庭生活了,其实得不偿失。

根据《从“蜗居”海萍买房的经历说起》《以为没看懂“蜗居”,其实是没看懂房价》等整理endprint

猜你喜欢
蜗居买房利息
学中文
借名买房,房子到底归谁?
蜗居中“淘金”
蜗居
蜗 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