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计划”下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2017-10-21 21:44李紫郡
神州·上旬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卓越计划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李紫郡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创新能力强、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工程技术人才,促进我国的工程国家走向教育国家。本文详细介绍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含义,还提出了一些工程师培养中的问题,同时讲述了“卓越计划”下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创新。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工程管理;培养方案;校企合作

0.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2010年6月,国家教育部与有关部门联合完成了优秀教育培训的工程计划,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中国还通过一些重大举措推动了工程教育强国的计划。教育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出大量具有很强创新能力,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并具有高素质、高技术的人才,最终可以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我们要遵循一些“行业引导、校企共建、分类实行”的原则,并重点参与学校的人才计划,通过人才培养的合作方式,并考虑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将工程变得多元化,聘请各种有才华的工程师。根据社会访谈和行业标准,并通过参与学校和公司的文化,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创新和综合培训。针对工程师培养的目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卓越工程人才为培养目的的工程管理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和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等措施。

1.工程师培养中的问题

1.1 专业培养目标水土不服

就中国目前的现状发展项目来看,大多数工程管理人员在工程中专门从事技术的,在从事多年的专业技术工作上积累了一些行政经验,还沉淀了一些相应的管理经验,最终走向了管理培训的岗位。部分从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的人员,即使工程部人事管理部门具有一定的专业化,但是他们的初期工作主要是专业技术人员的身份开始认定的。大学培训专业人员与多元化大市场需求之间产生冲突与矛盾。

1.2 课程体系的“模块拼盘”现象

项目建设行业管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繁琐性,工程管理专业还是一门开发复杂性课程。 高等教育项目管理专业课程平台必须包括经济管理平台、法律平台和技术平台等三种课程的支撑。“模块拼盘”课程设计在不同系统的教学内容中,占得位置相当重要。每个课程中存在不同的问题分裂,知识融合的程度也不尽相同,但这些课程单元中,知识之间还存在很多重叠或者无效的机制结构。

1.3 实践课多于实习平台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和课堂为主,并将用于培养传承型人才上,但是不利于培养一些应用型和创新性的人才,现在的教学还面临一个很重要的现实条件,就是工程师的培养模式总是偏重知识的传授,不重视实践。培养工程师的这种发展仍然是知识主体,只是单纯学习本科工程专业,对经济管理实践课程,项目管理实践课程,、学习实践等环节都不重视,仍延续“授课”和“软件培训”等方式,定期进行实践基地的维护,实习环节的设置以及教学经验等。许多方面存在很多缺陷,导致专业工程管理的学生不能很好的与实践结合。

2.“卓越计划”下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创新

2.1加强人员控制

人作为工程建设的核心因素,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的质量。若操作人员没有明确的义务和工作要求,就会导致施工现场管理不严,从而严重制约建筑工程施工的进度和质量。因此不管是管理人员、监理人员还是施工人员都要注重其专业技能以及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管理人员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将工程任务进行合理分配;监理人员要严格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监管水平,保证现场施工有条不紊的开展;操作人员是施工过程中的首先接触的队伍,如果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建筑工程的施工水平受到影响,因此必须重视施工人员的素质,注重施工人员的职业培训,为工程项目提供强有力的后盾支持。

2.2 培养方案

通过专业管理工程的一些优秀硕士直接通过选择进入博士学习阶段,并且这些人的培训最后尽可能变为国际视野开阔,能掌握第一外语,进行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研究人才。大多数的大学在项目管理专业方面上,为了促进大学生人才的研究应用能力,主要技术背景是将土木工程和技术建筑结合在一起,同时满足以下毕业生的具体要求:一是对人文,自然,丰富的专业知识的理解,具有技术应用或科学研究等基本技能;二是有终身学习能力,能够活到老学到老;三是具有思想和创造性思维体系,并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四是具有实地工作能力,踏实、进取。通过“卓越计划”实现“以行业为本,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的员工培训目标,培养具有综合工程经验的教师专家。

3.校企合作

项目管理专业能力主要体现在工程技术管理实践中结合能力。充分利用国际合作的平台进行交流,利用整合大学、企业界、商业社区,工程学院和国内外的各种资源,开展系统建设培训,使其具有高效率和开放性的特点,并且深入了解技术,了解企业管理和人才创新,培养一些既能够懂技术,又能够懂管理的创新人才。

以下培养学生还要注意到几点:一是职业素养。具有工业和民用建筑、市政、道路、桥梁、建筑城市基础设施和民事管理的专业背景,还要熟悉行业的政策法规;二是适应性强。可以进行投资,开发,设计,采购,施工,了解各阶段设施管理的整个项目生命周期,可以投资开发。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构建“学校培养人才、人才服务企业、企业反哺学校”的机制,真正实现优秀人才的按需培养、创新合作、无缝对接。并以创新能力培養为中心,使得工程师的人格更加健全,并具背很强的国际视野、创新精神以及自己的工程特色等优点,适应现在的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工业化的道路。在技术、社会、经济以及国际复杂的环境下,找到一群工程管理卓越工程师队伍,为建设创新性国家战略中发挥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惠敏.“卓越计划”下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OL].中国电力教育,2014,(14):23-24.

[2]沈蕾,骆建艳,陈戎.我国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9,8(04):120-121+52.[2017-09-27].

[3]汪文雄,杨钢桥.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6,(06):43-45+56.[2017-09-27].endprint

猜你喜欢
卓越计划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国际化、大工程背景下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土木工程专业对外交流项目初探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