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校应该让孩子参与选择

2017-10-21 03:24袁坚
为了孩子(孕0~3岁) 2017年10期
关键词:利弊上学理性

袁坚

说到升学、择校的话题,似乎都是父母在焦虑、在纠结,对这状况我其实是诧异的:请问,要去上学的究竟是谁?父母,还是孩子?如果是孩子的话,他的想法和意见在哪里?

我们家小朋友入小学的时候,总共考取了2所学校,其中一所比较远、规模较小,另一所比较近、规模较大,嗯,排名也较靠前。从我的角度么,当然选距离近的,他上学、放学,我接送方便;再加上规模、口碑也更好。但孩子有自己的想法。

主要是两所学校的面试给了他很不一样的体验:前一所面试2小时,把孩子们临时组班,上了语文、数学、英语、美术课,另有老师在旁边评估,孩子很开心,出来跟我形容说,“就像我们幼儿园一样……”好吧!后面那所面试就是机考IQ题。我们家小朋友觉得很无聊。

对我来说也简单:上学是他去上,不是我。所以最应该听的是他本人的意见。而且,我觉得他的意见蛮真实。那些就是他对两所学校的真实感受,应该获得接纳,不是吗?

最后的结果还是挺不错的。首先,孩子喜欢那所学校,尤其因为是自己选的,更有一种归属感,所以每天去上学都开开心心的。其次,果然孩子的感受是真实的,那所学校营造的环境就是“小而溫暖”,蛮适合至少是我儿子这个类型的小朋友的。最后,但凡他有学习不认真、偷懒的情况,我就可以怼他呀:“喂,学校是你自己选的,学习也是你自己的事情哦!”

其实每个选择都有利弊,我们家的选择未必适合别人家。我真正想说的是:

?上学的主体是孩子,家长不可“越权”。家长应该做的事情是:提供信息和资源。比如我以家为圆心画出可以接受的上学半径,把在这个范围内、合适的学校挑选出来,带孩子去面试(但事实上我们没有为面试做任何额外准备);也会把每个学校的情况介绍给孩子。

?哪怕只是6岁入小学,孩子也应该有自己的选择权和发言权。很多家长可能会说,孩子太小啦,不懂。你看吧,直到初中升高中、甚至高中升大学填志愿的时候,这些家长仍然还会这样讲!但实际上呢?“做选择”既是一项权利,也是一种能力。

?作为权利来说,当然从小孩子就应该享有。你可以说,在孩子年龄较小的时候,家长要更多地为他分析利弊、提供参考意见,甚至因为接送是家长负责的(需要高度参与),所以家长也有权利参与到选择之中,没问题,但这不能抹杀了孩子的选择权。

?选择不仅仅意味着权利,也意味着要为结果负责。这也是我一直在跟孩子强调的。所以比如,当他选完学校之后,就不可以抱怨每天必须早起,因为这是他要自然承担的结果。任何选择都伴随着结果,这是我想让孩子体会到的。

?学会做选择,并且懂得选择之后要承担结果,孩子就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很多孩子念大学了,家长都还在抱怨,他无法为自己的生活负责。要我说,主要问题出在家长:从小到大,他已经习惯了反正我也没权利选择,然后我就什么都不负责、消极抵抗。选择和承担要从小开始。

?要接纳孩子的“感受”。有些家长可能会说,孩子无法权衡利弊、做出理性的判断。怎么能单凭孩子的感觉就做选择呢?那么我想问:首先,你的“理性判断”百分百都对吗?其次,感受也是非常重要的!人本身就是感性与理性的综合体。对学习来说,孩子的主观意愿太重要了。

所以,表面上看是“上哪个学校”的问题,实际上我们要把眼界放宽一点,把思考问题的“半径”也扩大一下,看看这事情对孩子的成长究竟会有怎样的影响。

最后我想说,任何选择都有风险,风险也是“必须承担的自然结果”的一部分。我碰到过太多的家长,试图让孩子走的每一步都精确无比,大到择校、小到具体的学习内容。从逻辑上、运用常识判断一下吧:这可能吗?或许更重要的是,负责任地做出自己的选择,如果有问题,那么就培养他“纠错”的能力。人生哪能一帆风顺?遇到坑,爬出来继续往前走,更重要。endprint

猜你喜欢
利弊上学理性
利弊怎么看
微型学习之利弊谈
电子产品利弊说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理性看待GDP增速减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