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新城慢行交通规划研究

2017-10-21 12:52许景蕊朱信宇
科技风 2017年12期

许景蕊 朱信宇

摘要:随着环境危机日益加剧,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低碳生态型新城的建设模式将成为了城市建设的首选,而绿色慢行交通便成为城市低碳生态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低碳新城;慢行交通;发展指标

当今社会,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低碳发展成为了人们应对全球环境危机的必然选择。在当前中国高速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新城作为城市结构中的一部分,是城市区域内部新的集聚中心,是城市开发建设的重要空间,应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空间载体 [1]。慢行交通通常指的是步行或自行车等以人力为空间移动动力的交通[2][3],包含了和谐公平、以人为本以及可持續发展理念,作为低碳型交通方式,是新城交通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

1 低碳新城慢行交通发展指标

全面围绕“公交优先+慢行友好”的发展战略,充分考虑生态发展要求、慢行出行环境、公共交通衔接换乘、城市景观塑造、公共空间连通的需求,打造绿色低碳、慢行友好、公交优先、景观融合的可持续生态慢行交通系统,让慢行回归生活,增强城市活力,促进宜居宜人的高品质城市的建设。

1)绿色低碳。

a.制定慢行友好和公交优先的交通发展政策,编制科学合理的慢行系统规划;

b.提倡POD、BOD和TOD的土地利用开发模式,构建慢行和公交导向的社区单元;

c.严格控制小汽车出行和使用,按照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和PM2.5的标准执行。

2)慢行友好。

a.注重慢行交通网络的构建和慢行设施的建设,保障慢行系统的连续性、可达性;

b.以步行500m作为居民可承受的步行距离为标准,规划合理的慢行出行半径和划分慢行社区大小,提高慢行系统的可达性;

c.提高慢行道设施的设计和建设标准,强化安全性、舒适性;

d.提高道路网密度,建设独立路权的慢行专用道路;

e.在慢行社区和街区内实施交通稳静化策略,限制机动车流量、速度和停车;

f.合理布设慢行交通语言系统,突出完整性和可视性。

3)公交优先。

a.以居民出行换乘所需的步行出行距离的可接受度为标准,增加公交线网覆盖率和站点密度,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范围;

b.重视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社区的连通性,提高轨道站点的覆盖范围;

c.合理布设公共自行车租赁点,提高换乘的便捷性。

4 )景观融合。

a.将城市景观、绿道系统规划与慢行路径设置综合考虑,以绿道、滨水道路为载体设置慢行休闲与健身步行和自行车道;

b.将城市景观、生态绿地引入居住社区、旅游景区和公共活动中心,提高居民步行到达城市景观绿地系统的可达性;

c.强化慢行道路设施中景观绿化内容的打造,提高设计和建设标准。

2 低碳新城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研究

2.1 步行交通系統路网规划

1)人行道宽度的确定。

人行道最小宽度应不小于2.5m,一般宜取3m。在商业集中区、休闲广场、车站等人流量较大区域的主次干路上,设置人行道宽度不宜少于4m;支路人行道宽度不宜小于3m。

2)人行横道设置。

现如今,最常见的过街设施便是人行横道了,尤其在交叉口以及车流量较大的地段应该设置人行横道方便行人通行,保障行人安全。人行横道设置所考虑的因素主要为人行横道宽度以及横道设置的间距。

3)立体过街设施设置。

而在遵循规范人行过街设施选型原则的前提下,当交叉口进口道路各条人行横道满足下列所有条件时,可以规划设置交叉口立体过街设施:

a.交叉口一个进口道的过街行人流量超过5000人次/小时;

b.机动车交通高峰时段的每个信号周期内,交叉口进口量人行横道任意一个行人方向的行人实际最大等待时间大于交叉口行人过街可忍受等待时间。[6]

2.2 非机动车交通网络规划

1)非机动车道宽度。

非机动车道的宽度应根据不同道路等级及非机动车流量分析确定合理的通行空间。非机动车道的最小宽度应不小于2.5m。若路段电动车通行量较大,建议最小宽度为3m。主次干路上设置宽度不小于3.5m的非机动车道。

非机动车车道宽度计算公式如下:[7]

Wb=Vb·Wb0[]Cb0

Wb——非机动车车道宽度(m);

Vb——非机动车高峰小时流量(辆/h);

Wb0——一条非机动车车道基准宽度,一般取1m;

Cb0——一条非机动车车道基准通行能力(辆/h),一般路段1500辆/h,交叉口1000辆/h。

2)自行车租赁点。

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有着便民、环保、可用、好用、实用的特点,在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布局规划过程中重点考虑其是否能补充公共交通、满足短途出行需求、合理对接交通枢纽、推动全民健身和提高换乘点覆盖面等因素,争取真正做到方便居民出行。

2.3 慢行网络规划

1)慢行通道。

慢行通道供分区居民通勤通学等日常出行使用,主要依托城市主干路和重要次干路的慢行道构成。慢行通道空间构成包括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要求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物理隔离率100%,慢行道绿化覆盖率92%。

2)慢行连接道。

慢行连接道主要承担单元内居住区与学校、轨道站点/公交枢纽间的短途出行及接驳交通,以及向主廊道集散的慢行交通。慢行连接道空间构成包括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要求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物理隔离率100%,慢行道绿化覆盖率92%。

3 结论

本文拟围绕慢行交通系统这一核心指标,从低碳新城以及慢行交通系统的概念入手,提出低碳新城慢行交通发展指标,并从低碳新城步行交通系统网络规划、非机动车交通网络规划等方面研究新城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方法,为新城慢行交通系统建设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刘祥峰,晏克非.长沙梅溪湖新城慢行交通规划[J].交通与运输,2014,30(3):2123.

[2]张捷,赵民.新城运动的演进及现实意义——重读Peter Hall的《新城——英国的经验》[J].国外城市规划,2002(5):4649.

[3]张捷.新城规划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陈圣迪,陆键.城市慢行交通的系统障碍与理性破解——以上海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2011,20(4):4953.

[5]吕东旭.基于低碳理念的新城规划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6]顾竹屹,赵民,张捷.探索“新城”的中国化之路——上海市郊新城规划建设的回溯与展望[J].城市规划学刊,2014(3):2836.

[7]王文渊,刘英舜,叶茂,等.低碳生态新城绿色交通发展对策探讨[J].现代城市研究,2015(4):97104.

作者简介:许景蕊(1993),女,汉族,江苏镇江人,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交通运输战略与规划;朱信宇(1993),男,汉族,江苏镇江人,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交通控制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