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浪费及破解之道

2017-10-24 02:21何继明
中国社会保障 2017年7期
关键词:患方医方被动

医疗浪费及破解之道

■ 专栏 ■

何继明

清华大学中国医疗服务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一般来说,合理诊疗之外的医疗消费都可以视为医疗浪费。医疗浪费现象已经成为我国当下的社会热点问题,各界谈论很多但根源不明,更找不到有效解决方案。因此,有必要从新角度进行更理性的分析思考。

谈医疗浪费,不能只拘泥于外表现象。医疗浪费虽然都来自医生“那支笔”,但是左右医生手中笔杆子的因素却很多,影响力度也不同。

行为主体的各类行为都是有动机的。医务人员和患者是形成医疗浪费的直接行为主体,有关行为动机可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因此,我们可以把医疗浪费分为四类,各有其特定表现和驱动因素。

患方主动浪费。居民无病就诊取药、储药备用过期废弃,小病住院、病愈滞留,重复就诊,不按医嘱用药等等。

患方被动浪费。患者被无良宣传广告蒙骗就诊购药,被不良医生误导做大包围检查,被庸医误诊误治加重病情增大医疗成本,等等。

医方主动浪费。医生为获取不当利益将不该收治的病人收住院,开大处方、大包围检查,对没有适应症的患者乱开药,滥用高价药高值耗材,对没有治疗价值的临终病人滥用医疗抢救服务,等等。

医方被动浪费。患者或其家属强求医生开点名药、点名检查,医生按不合理的临床路径开大处方、大包围检查,等等。

患方的主动浪费,常常对应着医方的被动浪费,反之亦然。

任何一次医疗浪费,都可能给某些方获得超出合理利益范围的不当得利机会。同样,相关方的不当得利也就有主动和被动之分。例如,医方开大处方和大检查,先让医药和耗材供应商轻易地被动获得不当利益,后来就发展为商家为医方送提成回扣。于是,彼此形成“合谋”不当利益链条,久而久之还会成为行业潜规则。

同时,任何一次医疗浪费,也会给某些相关方造成相应利益损害。患者和医保基金是最主要的受损方。医疗浪费的损益表,不只是金钱方面的“零和游戏”,还因其“外部效应”对相关方面造成非经济损失。例如,抗菌素滥用可损害国民健康,医疗浪费影响医患信任导致关系紧张,部分地区医保基金支付能力减弱影响居民对医保制度的信心,等等。

损害也有主动型和被动型。有时候,受害方也是加害方,加害方也是受害方。例如,患者扎堆到大医院看名医,专家几分钟就打发一个患者,诊断不清,疗效不好,而且造成大医院超负荷运转。医患双方都伤对方,同时被对方伤。

所以,遏制医疗浪费不能只是从保护某一方合理利益为出发点,而是要定位为遏制医疗浪费对我国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的综合伤害。这也决定了遏制医疗浪费是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要“破”,也要“立”。

遏制医疗浪费是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要“破”,也要“立”。

在对医疗浪费现象有科学的分类之后,我们要找出医疗浪费的根本原因。有人把“开大处方、大包围检查”等过度诊疗行为说成是医疗浪费的原因。笔者认为,这只是医疗浪费的表现形式,根本原因是“以药养医”和“检查养医”的医疗补偿机制。当然,医疗补偿机制出现偏差的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行政等方面的原因。

找到机制性原因之后,可以从过去的“对症下药”升格为“对因治疗”。但是,“以药补医”是机制性错误,决不等于应该反过来“以医补药”。

“药品零加成制度”和增设“医事服务费”等改革,对“以药养医”有釜底抽薪的作用,但是,如果没有同时启动“药师服务进社区”,并建立“药事服务费”等相应补偿机制,那么,在医疗机构与医药没有彻底分开的现实背景下,很可能又形成新的不合理现象,诸如,各类医院门诊量的全面暴增,居民就诊率的不合理增长。

解决医疗浪费,应该是未来医改重中之重,用综合思维和系统方法来设计新方案,才能走出被动,掌控主动。■

猜你喜欢
患方医方被动
患方就医素养的定性研究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蔓延
第五课 拒绝被动
黑龙江医疗纠纷索赔超过一万元不得“私了”
良医拒传方
良医拒传方
良医拒传方
患方私自录音录像能作为证据吗?
黑水城出土西夏文古医方“天雄散”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