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增强福建软实力上下功夫(一)

2017-10-24 21:41陈联真
中国经贸导刊 2017年27期
关键词:科教实力经营

陈联真

软实力是改革开放中发明的新词汇。何谓软实力?运用自身的感召力与吸引力,而不是运用武力威慑或金钱诱惑才能达到目的的能力。软实力有一个基本特征:让受众在没有任何外来强迫的情况下,心甘情愿地信服与接受。

胡平认为,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功能各有千秋。硬实力是有形的,如资金、资源与厂房、设备、原材料等,属于基础性的。软实力是无形的,如科技、教育、人才、经营管理乃至观念、理念等,属于品牌性的。在经济社会发展初级阶段,硬实力占据主导地位,软实力处于辅助地位;进入中高级阶段,软实力就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特定情况下,软实力的作用还会超过硬实力。

新時期是福建经济发展由低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过渡的开始,省委、省政府为增强全省软实力做了大量工作。

一、实施“人才发展战略”

1、适时提出的发展战略

1984年8月,项南在省委三届九次全会上作了《论以智取胜》的报告。他说,福建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全国,要在滞后的起点上走在全国四化建设前头,面临三种速度与选择。一是腾飞式。福建基础差,要迅即“飞起来”不现实。二是慢步式。循规蹈矩的亦步亦趋,与别人的差距将越拉越大,不可取。三是跳跃式。尽可能利用世界新技术革命成果促进现代化建设,跳过别人走过的某些阶段,从高起点开始,争取时间,缩短差距,这是能做到的。

这次会议决定把“以智取胜”作为福建的重要发展战略。

2、人才是关键

人才具有四大特点:

弥补性。在经济发展初期阶段,人才可以弥补财力、物力等硬件的不足,促进经济规模由小到大、经济实力由弱转强,达到后来居上。

同步性。经济实力是物质的堆积,属于有形资产;人才是智力的化身,属于无形资产。两者同步发展,能取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

决定性。有了足够资金,有了正确经营思路,有了正确决策,有了很好项目,如果同时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就会顺势而行,在商品经济汪洋大海中无可匹敌。

制约性。在资金充足、经营规模大,处于不进则退的情况下,由于缺乏人才,失去了更上一层楼的发展机遇,最终导致了规模与效益的萎缩,此类现象屡见不鲜。

2014年,已届耄耋之年的胡平发表了一个独到观点:中国发展还落后于美国,归根结底是人才方面的差距。其一,据权威机构统计,全世界排名前十的大学有7所在美国,排名前二十的大学有15所在美国。其二,美国吸纳了全世界70亿人中的许多人才精英,而中国只吸引了本国14亿人中的部分人才精英(还有一部分移居国外),引进的外国精英少之又少。其三,中美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上的差距,与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尤其是数量、质量等方面的差距息息相关,我们须迎头赶上。

3、抓人才培养与引进

改革开放初期,福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面的专业人才少得很。解决人才短缺问题尤为紧迫。胡平在那期间常常强调“立德”与“树人”并举。具体措施是“五管齐下”:识才,不能埋没人才;惜才,防止大材小用甚至有才不用;用才,扬其长避其短,量才使用,人尽其才,各得其所;引才,引进急需的又无可替代的人才,同时要防止“外来和尚好念经”的情况发生;成才,加强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业务、思想素质。

新时期里,福建人才培养、引进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据统计,1987年,全省各行各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达362,337人,比1978年的84,117人增长了332%。

二、大力提高科教水平

1、科教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四层次说”

胡平认为:第一,经济越落后,科教越滞后(更落后);第二,经济发展了,促进了科教的振兴;第三,经济发展与科教振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走上了良性循环轨道;第四,科教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火车头式的引领作用,这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根本标志。

有专家说:经济可以保证我们的今天(当代人),科技可以保证我们的明天(下一代人),教育可以保证我们的后天(世世代代)。胡平觉得这是超前思维。从本质上看,经济是果,科技是苗,教育是根,根壮才能苗旺,最终结出累累硕果。

2、坚持不懈地抓科教兴省

“文革”后最早复苏的是科教领域。1977年全国恢复了高考制度,1978年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标志着科学教育的春天来临了。省委、省政府把科教工作摆到突出位置来抓。1982年7月,省委召开三届五次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教育工作的决议》,拉开了全省教育体制改革的序幕。1984年8月,省委召开三届九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加强科技工作的决议》,开启了我省科技体制改革的征程。1983年11月,省委决定成立省委教科文领导小组,胡平为组长。该机构定性:协助省委管理科教文工作,发挥参谋助手作用,调查研究,提出问题和建议,协助省委协调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工作。1984年5月1日,省政府决定成立“福建省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小组”。据不完全统计,从1981年到1987年6月的六年半时间里,省委、省政府召开各种会议研究科技、教育工作的有30多次。

新时期里,福建科技战线开始了一场重大变革,加强同经济部门的紧密联系,加快了技术开发与推广力度,积极开拓技术市场,大大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从1949年到1985年,全省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400多项,其中1978至85年的七年间占一半以上。福建历来重视教育事业,“文革”前获全国高考“红旗”,但十年动乱深受其害。故教育战线是落实政策的重点。当时,省委、省政府提出,再穷也不能穷教育,要求省、市、县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拨款增长幅度要高于同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1995年,国家颁布的《教育法》也作出了相同的硬性规定),要求多渠道筹集资金办学校,教育落后的局面在短短几年里得到了初步有效的改变。

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福建科技教育事业新局面打开了,文化、医疗卫生、体育、新闻媒体等各项社会事业都有了长足发展。

三、把提高全社会经营服务管理水平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1、命题的提出

1986年1月13日,省委办公厅《八闽快讯》第10期刊登讯息:胡平日前指出,今年是执行“七五”计划的第一年,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必须把加强整个社会的经营管理放在首位。企业的突破口是减少物耗,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还要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改造、自我发展能力。经济工作要从生产导向转为市场导向;从全社会角度看,要把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时抓好。总之,从工业到农业,从技改到基建,从生产到流通,从市场到消费,从经济领域到非经济领域,小至一个企业、一个单位,大至一个行业、一个领域、一个地方,都面临着这个课题。

1986年8月,胡平出访奥地利、英国、联邦德国和法国。西欧四国发达的经济、有序的竞争、集约化的经营与先进的管理以及法制化的社会秩序,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找到了福建的差距所在。为此,他在上述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一个命题:大力提高全社会经营服务管理水平。基本要求是,“不仅要增强微观经济效益,而且要增强中观与宏观经济效益”,“提高全社会经营服务管理水平,增强社会综合效益”。

胡平认为,经济与社会是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计划经济体制是自上而下的纵向管理,其特点是“令行禁止”,最大缺陷是从上到下层层照搬照套,没有活力,创新不足,且缺乏横向辐射,难以集约经营,效益低下。改革开放则有立体性的要求:一是自下而上地激发每个“社会人”、“经济人”的内在积极性,使全社会充满活力。二是搞好横向经济联合。各经济活动主体之间、区域之间,按经济办法加强合作。三是加快对外开放,这是无边界的辐射。四是保持經济、社会、自然三者之间可持续的协调发展。五是处理好“三维”关系。加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融合。可见,胡平提出的命题是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他是最早的倡导者。

1986年9月11日,胡平召开研讨会,专题是:提高全社会经营服务管理水平。他指出:“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仅是资源、资金方面,更重要的是人才和经营服务管理方面。它既有微观层次,也有中观和宏观层次;既包括基层、行业的管理,也包括为之服务的一整套咨询、信息、决策以及调节、监督等方面的管理。这个问题实际上属于软科学范畴,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都有很大关系”。“提高全社会经营服务管理水平,不仅是对内改革、搞活经济的需要,也是对外开放的紧迫任务。搞现代化的经营服务管理,需要树立现代化的观念,否则就不能指导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这个课题不仅涉及企业,也牵涉政府行为,还波及所有的方方面面,应该从全社会的视野,从发展商品经济这个中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经营服务管理上,我们应该引进国外行之有效的先进办法,这就要变革观念。这不是一个观念的改变,而是整个观念群的变革,有些陈旧的观念,显然不适应现在的形势。这里有三个重点词汇:‘全社会的、‘现代化的、‘ 观念群变革。以上观点是我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悟出来的一点基本体会”。

2、把经营的优质服务摆到高度抓好

以下是胡平在不同场合的表述概括。

我们搞对外开放,有语言障碍、习俗障碍、文化障碍,但最大的是服务障碍,为侨商、外商乃至海外游客排除了服务障碍,其他障碍就能迎刃而解了,此处无声胜有声嘛!他还强调说,在经营服务问题上,中外有明显差距,这不是文化差异,不能推客观,而是服务质量与水平的差异,要从体制与主观上找原因。例如,中国的生产者只管生产、不管销售服务,不明了消费信息;经营者只管销售,不管售前(咨询)与售中、售后服务;消费者得不到优质服务,花钱还受气。而国外,“消费者是上帝”成了全社会人人皆知、个个遵守的潜规则。胡平还了解了一个在当时颇为奇特的现象:在中国贷款,企业有求于银行,而国外则是银行有求于企业。有一句外国经典:我的客户经理,不是到了顾客办公室,就是在去拜访顾客的路上。所以,在新时期,要把经营的优质服务摆到高度抓好。

经营服务的特质。其一,软件性。在经营中,资源、资金等是硬件,服务是软件。其二,竞争性。竞争催生了服务,服务赢得了竞争,二者呈现出同比例的“水涨船高”,竞争越激烈,服务越优质;服务越优质,竞争越成功。其三,经济性。优质的服务赢得了竞争,从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其四,社会性。优质的服务方便了消费者和全体民众,提高了全社会的满意度。从这个意义上说,经营服务也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其五,品牌性。商品的价格与质量是有形的,而优质的服务是无形的,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物质需求,更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也能在消费者中树立良好形象。

搞好优质服务。其一,以礼相待。表现在以和谐为中心的礼貌、礼让、宽容、包容四个方面。你以礼待人,别人必定以礼还礼,甚至还以重礼;你对人宽容、包容,别人至少不会苛求。其二,把“顾客永远是对的”作为一条根本准则。顾客的意见、建议对的,应即予采纳与改善、改进;欠妥的,可以沟通,但绝不争辩,否则于事无补。其三,千方百计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尽可能满足其要求。

双管齐下。服务的最大特点是不可复制性,在服务过程中,会随机出现种种意外,任何一种制度与规范都不可能囊括和穷尽所有的“现场”情景。所以,一要认真端正服务态度,靠“微笑与周到的服务”就能解决,这很重要。二要切实提高服务质量。进行换位思考,站在顾客角度考虑问题(这实际上是引导顾客也进行换位思考);根据不同时间、地点与服务对象,讲究服务的方式、内容与方法,提高服务质量。这是深层次的,更为重要。

猜你喜欢
科教实力经营
雷人画语
07、08合刊
06、07、08合刊
05、06、07、08合刊
我们的搞怪实力,真的不容小觑
凭实力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商业物业经营个股表现
乔万强:经营企业经营人生
希拉里喊出“巧实力”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