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素养类的通识选修课程建设探析

2017-10-24 00:32周琳
文教资料 2017年20期
关键词:通识课程艺术素养选修课

周琳

摘 要: 艺术类通识选修课是高校选修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从课程设置、建设开发、教学方法、考核评估等方面提出对策,以不断深入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 艺术素养 通识课程 选修课

教育大家蔡元培先生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提出五育并举[1],并概括为德、智、体、美四育和谐发展为中心的健全人格教育思想,将其作为教育方针。自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然而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分数第一、智育为上的倾向明显,忽视美育教育。当然,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不是各科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国家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规程》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的十年发展规划[2];于2014年1月出台了《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在学校全面开展艺术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推进艺术教育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同年7月,江苏省教育厅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结合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提出建设性意见。因此,高校通识教育是大学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方面的课程大多是通识教育选修课。

一、艺术素养培育和通识选修课的关系

1.通识选修课是提高大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国家、地区经济建设离不开文化和科技的发展,更需要人文艺术素养高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地方高校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履行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职能的过程中,要积极拓展培养方式、职能交融渗透,培养多学科背景下契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在日益重视的艺术教育发展过程中,高校艺术教育已逐步建立起独立的体系。从开设艺术类课程和选修课程、纳入教学计划、计入学分到校园文化艺术氛围的营造,从零散的艺术教育开展到系统的艺术教育管理,高校的艺术教育类通识选修课程正一步步走向成熟。

2.通识选修课应以拓展大学生人文、艺术素质为主要目的

当代大学生经过小学、中学的艺术教育普及有了一定的艺术素养基础,进入高校后的艺术教育课程更丰富。但是对于在通识教育过程中,如何结合专业提高学生的人文和艺术素养,培养有创新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之路有待进一步实践。明确了培养目标,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学生多学科的知识学习让自身的知识储备得以不断积累,接触不同专业的知识点让学生眼界更开阔,为今后知识的综合运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在现实教育过程中,常常碰到理工科的学生对自己专业如机械类、工程类的产品有很好的构造理念,也有进行外观设计的想法,但是两者无法有效融入,设计的作业、产品等在外观造型、整体设计上显得比较呆板,即使有一些艺术设计想法也不知道在作品中如何表达。通过通识选修课的学习,不断扩充知识储备量,学会艺科融合、交融运用,在实践过程中增强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3.通识选修课应注重文化精神的传承加强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育

通识选修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习更应注重通识课程的文化精神传承,其中艺术素养类的选修课程目的是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养。课程常常涉及专业学科中的艺术文化、生活中的艺术美感,如文化艺术、语言艺术、设计艺术、韵律艺术等,与日常息息相关,无形中既能提升审美情趣、产生共鸣,又能激发创新创造力。艺术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智慧的结晶,通过艺术教育加强精神文化的传承,使学生接受艺术熏陶、实现自身美化、完善人格塑造,有效地提高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的艺术素养。

二、艺术类通识选修课程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某些高校相继开设了艺术類专业,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艺术教育较为完善,其他专业学生的艺术教育还是浅层次的,学生未全面深入地参与,艺术教育的全面普及、深入实践度不高。如何让艺术院系发挥作用,为全校学生开展艺术普及教育、提高艺科融合能力还要下功夫。本身艺术专业师资紧缺,学生对待选修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开设的艺术选修课中多以课堂灌输方式为主,缺乏与实践融合的过程,因此在艺术类通识选修课程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艺术培育类课程开设大多因教师设定

高校中通识选修课程的开设和建设日益受到重视,但其中的艺术类选修课仍然比较薄弱。通识选修课的开设,大多是愿意承担选修课的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进行申报、学校专家评审后进入课程库开设的,基本没有配套的教材,也较难向学生提供有效的教参辅导。由于学校有艺术专业背景的师资只占小部分,而且愿意承担选修课的师资有限,再加上他们自行选择方向申报课程,因此艺术类选修课往往是因教师设课、拼凑成课程群,造成内在逻辑结构性不太合理,难以形成系统。

2.艺术选修课教学方法单一

从目前选修课的教学方式看,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是纯理论教学,很少有实践性教学环节,某些高校通识选修课开设在晚上、实验(实践)场地受限,大班上课人数较多,总课时数较少,这些外在因素导致很难组织好实践教学,对教学内容很难与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互动,因此教师很少主动加入实践教学。事实上,不仅是自然科学类选修课,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课程尤其是艺术类的选修课,通过实践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艺术专业的热爱,更有利于学生消化吸收知识,使学生有更多直观感性的认识和实践的体会。

3.学生注重选课学分忽视课程内容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大学生往往较重视专业课和必修课,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于选修课尤其是与自己专业关联不大的艺术类选修课,某些学生只是抱着凑学分、容易学的心态听完课、考及格、完成学分任务,在选课前会了解能取得多少学分、打听老师上课要求的宽严程度等外在情况,至于课程内容如何、对自身有何提升似乎并不关心,学习热情不高。调查发现,选修课大多是在晚上,某些学生在上完一天课后还要忙于赶作业,往往是带着作业在选修课堂上做,老师的讲课内容几乎不听。

4.成绩评定、考核方式单一

通识选修课基本采用考查方式进行考核,很少有闭卷考试。选修课的考核以对学生的终结考核为主,过程性考核较少,过程性考核多参考出勤情况,即使参考平时的作业、讨论等环节,所占比重也较小。终结性考核多是考查方式,以开卷考试、调研报告、小论文等方式进行,考核通过难度大大低于必修课。且即使考核不通过就拿不到学分,没有补考、重修等环节,这削弱了学生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

三、艺术类通识选修课程建设的对策

1.课程设置增强系统性和多元化

建设好通识选修课,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在思想上都应重视,认识到通识选修课和人文艺术素养的重要关系,加强艺术类课程群建设。如2016年常州工学院通过面向全校公开招标的方式建设一批高质量的通识选修课程,招标类课程分国学、文学、哲学、逻辑学、音乐、美术、自然科学、创新创业教育等八大类通识选修核心课程,每一大类至少应建设并开出八门以上课程,每一大类有一位课程组负责人。负责人在进行课程组建设时会系统地考虑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使课程科学合理形成体系化和多元化。

2.创新教学方法融入实践教学

艺术素养类的通识选修课相较于其他门类课程有着一定的独特性,必须依靠一定的实践教学才能更好地提升艺术教育成效。没有实践的艺术类通识选修课大多开设的是艺术鉴赏类课程,这对学生来说只停留在艺术理论的模糊了解和艺术表象的认识。那么在选修课时间是晚自习时间、课时数较少的情况下,教师更应积极创新教学模式,融入一些艺术实践教学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如《衍纸艺术》课程,除了衍纸历史、艺术文化背景、作品赏析等理论的讲授外,更应让学生进行衍纸创意制作。这样理论结合实践的课堂教学,学生体会艺术、感受艺术魅力更强烈,学习效果会增强。

3.引导学生全面发展选择合适的选修课

近几年高校就业形势依然很严峻,国家、社会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加快从单一的专业人才培养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转变,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多方位、多渠道地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同时积极引导,在学生选课时辅导员应尽可能地帮助指导,选择与人才培养目标一致、拓宽知识面、符合自身兴趣爱好的选修课程,引导学生将艺术融入专业、融入生活,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适应国家需要、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4.考核方式多样化

在艺术类通识选修课程培养目标的指导下,针对艺术素养类课程的性质,鼓励教师结合课堂教学方法采用不同的考核评价方式。平时成绩除了出勤情况外还包括参考课堂互动、实践情况,并适当加大平时成绩的考核比重,注重过程的培养;终结考核除了传统的调研报告、小论文外,也可以采用一些简单的艺术创意、设计作品、团队合作等方式进行考核,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四、结语

从社会发展需求看,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方案与艺术教育的深度融合,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高校应积极探索符合实际发展的通识选修课程体系,大力加强艺术素养类课程建设。通过艺术素养的培育,大学生拓宽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原动力,在艺术教育中融合专业、提升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元培全集.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130,133,164.

[2]毕一凡,毕廷延.艺术素养教育的问题与对策[D].四平:吉林师范大学,2015.

[3]赵英娜,李娟,张艳博.理工科高校通识选修课的改革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8):144.

本文系作者的校级教学建设项目通識选修课程建设(项目编号:A3-4402-16-009)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通识课程艺术素养选修课
应用型通识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通专融合视野下高职教育集群型课程模式建构
高职英语视听说选修课多元考核手段
高校通识课程《美术鉴赏》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