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伪分享”行为及其教育策略

2017-10-24 09:13程洁瑜
文教资料 2017年20期
关键词:分享行为教育策略

程洁瑜

摘 要: 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伪分享”行为的偏差,揭示分享的本质特性,并提出教育对策,致力于改善分享教育的方法,提高幼儿分享行为的水平,培养幼儿学会分享。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分享 “伪分享”行为 教育策略

一、研究缘起

分享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重要目标。儿童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就必然要“学会分享”。因此,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分享观念,培养分享行为是我国幼儿园社会教育领域的重要内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分享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享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对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意义重大。”

苏州地处全国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家庭生活水平較高。另外,在当今独生子女时代,家长通常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容易导致幼儿的自我意识较强,很难体会到他人的存在和需要,对幼儿将来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与此同时,更多的教师和家长过于强调“分享”,要求孩子时时“分享”、事事“分享”。这些现状通常导致两种情况:1.幼儿知道要分享,但是不做出具体分享行为,存在言行不一的情况。2.孩子能做出“分享”行为,但什么是分享?为什么要分享?分享能得到什么?

什么是分享?目前来说,对于分享还没有明确定义,但它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具体形式。“亲社会行为往往界定为被所在社会接受和鼓励的行为,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的帮助、合作、分享、谦让、宽恕等一切有助于社会和谐的行为及趋向”①。亲社会行为具有自愿和利他性。具体来说,分享是指个体主动自愿与他人共享某种资源的社会行为。某种资源包括物质、经验、情感等。“只有当行为者的举止在意向方面充分以他人为取向的情况下,行为举止才具有社会性”②。因此,分享是自愿的,与他人共享的,并且内心能够产生愉悦体验的行为。“艾森伯格(Esenberg,1979)根据分享的形式,将分享分为主动分享和被动分享(在别人的要求下分享)。幼儿能够主动分享与其亲社会道德判断联系十分紧密,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③。

从分享的概念界定我们不难发现,分享有一定的特性,具体来看:行为前是出于自愿的,行为中是与他人共享的,行为后能够因分享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根据这些特性,让我们回顾孩子所做的“分享”。这些“分享”是否满足这三点特性呢?

二、“伪分享”行为

1.外部奖励诱惑。

下午老师在分点心时发现少了一个面包。老师首先尝试语言引导孩子:“我们少了一个面包,谁愿意分一点出来?”没有人回答。老师随机说:“谁愿意分享?就可以得到一张小贴花。”这招太奏效了,班里的孩子都跃跃欲试表示愿意“分享”。

新学期,小Y带了新买的魔法棒来幼儿园,跑到老师面前说:“老师,我把魔法棒借给CC玩了。”老师微笑着说:“小Y真懂事。”她笑眯眯地看看老师,却不离开。老师又说:“那你和CC一起去玩吧!”说完她“哦”了一下,走了几步又回头看了一眼。过了一会,她又跟了过来。她不太自然地说:“老师,我把魔法棒借给CC玩了。”老师看了看她说:“真棒!小Y知道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玩具。”她不太开心地说:“把玩具借给别的小朋友其他老师都会发小卡片的,你怎么不发呢?”

我们发现,这些孩子所做的“分享”行为有的是自愿的,有的是被动的。但是他们为什么要“分享”,答案显而易见。我想,这些孩子在“分享”之后也是快乐的,可却是因为得到了“小贴花、小卡片”的奖励,而非分享本身。在他们幼小的记忆里,只要“分享”就能得到奖励。这些奖励的诱惑力远远大于了分享物本身,那么何乐而不为呢?可是幼儿并没有真正体验到分享本身带来的快乐。

2.内部恐惧、害怕诱发。

KK是个“捣蛋王”,没少惹爸爸妈妈生气,爸爸对待KK的态度也相对严厉。放学后KK和小伙伴们在楼下玩,有孩子告状:“KK,抢了我的积木。”爸爸一听到就大声呵斥:“KK,你要是不会分享玩具,就别想吃晚饭。”说着就想上前打孩子,KK哆嗦了一下,大声抽泣起来,并把手里的积木给了其他孩子。

很显然KK害怕爸爸的责骂和惩罚,为了逃避或是逃避惩罚,他无奈地选择妥协交出玩具,这并不是“分享”,既不是幼儿自愿主动的,又没有得到愉悦的体验。家长在教育孩子分享时,很多时候缺乏耐心,严厉的措辞和过激的身体行为通常很有效,但殊不知孩子不仅没有学会分享,连最基本的安全需要的权利都被大人剥夺,那么何谈快乐?

3.分享等于贿赂、交换。

在幼儿园中,孩子们都有自己的小天地,例如小小的衣帽间、洗手间等。仔细观察会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有的孩子把从家里带来的小玩具送给其他孩子,并渴望得到玩具的孩子能和他成为好朋友。抑或是你玩了我的玩具就必须把你的玩具也给我玩。如果你问他们,他们可能会不假思索地告诉你:“老师,我们在分享玩具。”孩子们错误地把分享等同于交换,付出就一定要有回报,这与分享的定义大相径庭。

4.分享等于放弃、牺牲或贡献。

有的孩子家里物质条件优越,父母对孩子的需要有求必应。父母觉得家里什么都不缺,希望孩子对物质不要过分看中,并且教育孩子,如果有其他小朋友喜欢就把玩具“分享”出来,自己还可以再买。家长认为这样慷慨大方的行为能够让孩子不再独占,学会分享,但这样的方式久而久之便会造成孩子对物品不珍惜,对一切都表现得无所谓。当孩子错误地意识到无论什么他都可以拥有,那么从哪里体验与人分享的快乐呢?

有的成人教育孩子,对待年龄小的孩子要分享,你的玩具以后都是你玩,现在就给弟弟妹妹玩。这种分享教育是有失偏颇的,孩子把分享理解成牺牲和贡献,面对弱小我就要让出来。然而这并不是分享,分享是需要与人一起享有的而不是一方对另一方无条件地给予和付出。

5.言行不一的分享。

还有这样一些有趣的故事:笔者去亲戚家玩,这家孩子主动把家里的巧克力分发给大家,嘴里念念有词“好东西要大家分享”,然而,当研究者真的把巧克力吃掉的时候,孩子哇哇大哭起来。了解后才知道,平时在家里,爷爷奶奶面对这样的情景都不会真的“吃”,并且会给予一定的表扬和奖励。

孩子在分享上表现出的言行不一致原因在于教育者,教育者没有做好言行一致的榜样,反而肆意夸奖,过于宠溺。成人给了孩子一个假象:分享只需要动动嘴巴。

我们把以上种种“分享”统称为“伪分享”行为,这些行为表面上看着形似分享,但是多多少少与分享的本质有所偏差。我们一再强调重视培养孩子的分享能力,却在教育的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

三、针对“伪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

针对幼儿的“伪分享”行为表现,我们应该重塑适宜的幼儿分享教育:

1.提高相关的专业素质,提升理论水平,培养细致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灵活机智的分析能力,不断积累丰富经验。

“孩子乃成人之父”,孩子是灵活多变的,但是只要深入了解孩子,细心观察,读懂孩子的语言,便会发现他们的喜怒哀乐,变幻无常其实都是有原因的。只有抓住根源,才能对症下药。

2.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

成人只有在尊重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提高幼儿的道德水平,才能更好地培养其分享行为。孩子都是先学会利己,再学会利他,先“独占”后“分享”的。学龄前的幼儿已经具备一定的分享意识,但是没有完全理解分享的全部含义。我们在对孩子进行分享教育时,首先要考虑他们的“独占”心理,在孩子拥有物权意识的基础上,引导孩子学习分享真正的分享。教育者应注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避免独占的负面效应,拒绝片面的说教和示范。如果仅仅盲目强调分享,就只会造成孩子的误导,让孩子有机会借“分享”谋取其他利益。

3.创造分享的情境和机会,重视实践,加强幼儿对分享的体验和感受,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激发幼儿的内在动机。

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说教和灌输知识层面,教师可以通过移情、角色扮演、情境创设、模仿等方法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促进孩子的分享意愿,稳定孩子的分享行为。同时,教师要避免外部因素的强化,在表扬方式上可以采用微笑、拥抱、赞许等替代物质奖励。

4.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教育者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在分享教育中教育者可以适当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

5.把握分享教育的尺度,明确分享教育的本质。

分享是有限度的,不能要求孩子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物品都拿出来分享。教育者应当教育孩子在自己不愿意的情况下适当地拒绝和接受别人的拒绝。

6.家园合作共促分享。

幼儿园与家庭应该通力合作,促进两者在分享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等基本问题上达成一致。在幼儿园方面,教师应该主动积极地与家长及时沟通,让家长了解幼儿园分享教育实施的具体情况及幼儿的表现,得到家长的认可。同时,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分享教育活动,呼吁家长为分享教育出谋划策。幼儿园要为家庭提供帮助,纠正家长不当的教育方法。例如通过举办家园合作活动、专家讲座等方式让家长体会到幼儿分享发展的重要意义,最大限度地得到家长的积极配合,合力培养幼儿分享教育,形成教育同心。

注释:

①赵章留,安桂玲.4-6年级儿童对自己和同伴亲社会行为的评价[N].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3):214-217.

②韦伯.社会学基本概念[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2:35.

③杨爱莲.4-7岁幼儿在冲突情境下的分享行为[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4:4.

参考文献:

[1]赵章留,安桂玲.4-6年级儿童对自己和同伴亲社会行为的评价[N].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3):214-217.

[2]韦伯.社会学基本概念[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2:35.

[3]杨爱莲.4-7岁幼儿在冲突情境下的分享行为[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4:4.

[4]徐琳.从幼儿的独占心理看分享教育[J].教育导刊,2006(11):29-31.

[5]徐鸿.幼儿分享行为中的“伪分享”[J].教育导刊,2010(1):77.

[6]嵇珺.去“偽”存真——对我国幼儿园分享教育实践改进的探索[J].第二届全国学前教育学博士生学术论坛,2011:285-290.

猜你喜欢
分享行为教育策略
孩子,我们慢慢来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儿童玩具设计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