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魅力何在

2017-10-25 12:22石婧
人民论坛 2017年28期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价值

石婧

【摘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魅力体现在:它与其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格魅力紧密相联,它实现了科学真理性与价值合理性自觉而完美的统一,它具有深厚的人民情怀和与时俱进的品质,依然是引领人类解放的思想旗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信仰 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如何樹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面临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魅力源自于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人格魅力,源自于它兼具价值合理性和科学真理性的双重特征,同时又源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现实践行。虽然长期以来对马克思主义的质疑声、怀疑声从未间断,但是不可否认,马克思主义已然成为一种信仰。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与其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格魅力紧密相连

马克思主义如何产生,其产生条件如何?长期以来的研究往往对马克思主义更为偏爱,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自身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并未给予足够重视,也没有将个人的人格魅力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结合起来。尽管马克思主义理论面对的是全体无产阶级,但是如果没有马克思、恩格斯的努力进取和追求,也不会有今天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价值性。

正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魅力所在,使得马克思主义在形成与发展历程中充满了其创始人的个人人格价值,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一大魅力。马克思、恩格斯自身的价值追求,与其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观是一致的。他们的人格力量成为解决理论创造过程中一切问题的关键,同时促使他们在理论创造中拥有坚韧的毅力,从而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人格魅力的作用正好揭示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非偶然性,进一步增强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传播力及感染力。

马克思主义与当今“天下大势”相一致,依然是引领人类解放的思想旗帜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公平、公正发展的机会,主张在每一个成员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从而形成了科学的社会主义。时代发展到今天,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态势表明,我们正在趋向于马克思主义的目标,从而不得不惊叹于马克思主义预言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魅力即在于其科学性,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诸多矛盾,还明确了未来社会的发展目标。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主义的根本诟病在于资本的不断私人垄断化,而生产却在不断社会化。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的大面积爆发,正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高度社会化、资本高度私人垄断化的现实印证。如今,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并没有改变,经济生活的两极分化、政治民主的形式化以及人性的异化等问题仍然存在,并将长期困扰资本主义社会。截至目前,没有任何一种理论比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更为有效。我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马克思主义赋予了与时俱进的深刻内涵,马克思主义依然是引领人类解放的思想旗帜。

马克思主义实现了科学真理性与价值合理性自觉而完美的统一

一直以来,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内涵的理解各不相同。有的学者认为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它所传播的思想与理念并没有客观标准进行佐证,势必会有一定的虚假性、独断性,因此,并不能将其看作是一种科学性的研究。既然其科学性遭到否定,那么马克思主义也就无法发挥指导思想的作用。与此相反,有的学者则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真理,并且将科学性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的唯一属性。尽管这使得马克思主义具有高度的权威性,但这种唯科学性又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合理性生出分歧。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拥有丰富的价值追求,这些很难用单一的科学标准来进行考量,如果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属性而推崇唯科学性,也就否定了其价值指向。正确的看法是,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自觉统一:一方面,它充分揭示了社会历史的真实发展规律,与人民的需求相契合,具有极强的目的性以及规律性;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将实践作为基础,一切通过实践来达成共识,不仅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还有效避免了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正因如此才能够得到最为有效的辩护,使得马克思主义散发出无限魅力,能够作为一种信仰而存在。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科学的批判观,有机融合了科学批判与道德批判

随着信息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自媒体成为社会思潮传播的引领者。人们在思想意识上往往更倾向于信赖网媒,而网媒所具有的思想功利性、言论情绪化、信息随便化以及自发性等特点,会对信息传播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容易使事件趋于丑化甚至是极端化。同时,人们在获得基本物质生活的满足之后,道德便成为人们获得幸福感的又一方面,人们习惯于对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道德评判。在这种背景下,泛道德化批判思想正悄然渗透进政治、思想以及社会文化当中,成为制约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阻力。

黄明理在《马克思主义魅力与信仰研究》一书中指出,泛道德化批判是一种片面的批判方式,它将非伦理现象进行伦理化之后,再通过理想主义标准、双重化标准等对其进行道德批判,由此造成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悲观与怀疑。在现如今愈演愈烈的泛道德化批判思维范畴内,具备科学批判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开始发挥有效的矫正作用。科学批判精神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要求,同时也是它的哲学本质。马克思主义科学批判观同时实现了科学批判和道德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与马克思主义批判的哲学充分发挥作用,成为一种发现真理以及超越自己的有效路径,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引领社会思潮以及矫正泛道德化思维的作用,这成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又一大魅力。

马克思主义具有深厚的人民情怀,主张在尊重社会规律的基础上“为人类福利而劳动”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理论,同时作为一种信仰,其魅力的存在势必要得到实践的验证,并为正在遭遇现实问题困扰的人们提供有效的方法论指导,这样,其才能得到最为广泛的认同,与人民血肉相连。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以及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生命实践中,始终贯穿着深厚的人民情怀,且遵循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正确指导。

马克思、恩格斯所向往的共产主义社会,正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形态。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的存在有赖于人民的不断创造,人民才是社会发展历程中真正的英雄。劳动是个体生命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与人通过劳动联系在一起,人只有在实现超越自我的劳动时,才能够弥补与超越人的个体生命消耗,从而达到生命意义延长及“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目的。“为人类福利而劳动”在我国体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不仅融入了共产主义的价值取向,还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魅力就在于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坚守,在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下,“为人类福利而劳动”。

以上五个方面,都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范畴之内,它们展现出外在联系、内在统一的鲜明特征,其魅力与其创始人的人格魅力紧密相联,贴合时代背景、引导人类解放,展现了科学真理性与价值合理性自觉而完美的统一,有机融合了科学批判与道德批判,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进而“为人类福利而劳动”,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根本价值取向。

(作者为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①周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内容与表达探析》,《实事求是》,2015年第3期。

②刘成钢:《马克思主义的魅力与信仰论析——评黄明理<马克思主义魅力与信仰研究>》,《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③李嘉谊:《马克思主义的魅力铸就其信仰——读黄明理<马克思主义魅力与信仰研究>》,《经济问题》,2017年第3期。

责编/杨鹏峰 美编/杨玲玲endprint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价值
信仰
漫画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