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冈仁波齐》理解信仰传播的力量

2017-10-25 02:45王蕾池洋李涛任
戏剧之家 2017年18期
关键词:文艺片朝圣仪式

王蕾+池洋+李涛任

【摘 要】电影《冈仁波齐》讲述了十一个藏民历经2500公里朝圣之旅最终到达神山冈仁波齐的故事。无明星、无特效、无热门IP,何以让一部讲述藏民朝觐的小众艺术片在同期众多商业巨片中脱颖而出?信仰的力量又是怎样横贯故事本身和连接受众需求?本文借助信仰传播的相关理论,尝试分析该部电影的信仰本源和时代创作意义,为未来国产艺术片在观念和素材上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文艺片;信仰传播;冈仁波齐;仪式;朝圣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8-0090-02

电影《冈仁波齐》讲述了十一位来自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的藏族人历经2500公里朝圣之旅最终到达神山冈仁波齐的故事。这支队伍中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残疾的少年,每个人都因不同的缘由而踏上朝圣之路。该片自2017年6月20日上映始,票房一路飘红猛涨,七日内票房突破2000万的成绩打破了一直以来禁锢中国艺术电影的票房魔咒。如果说国内艺术电影一直受商业电影迅猛发展的围笼之困,那么这部影片可以说是中国本土艺术电影在近几年的一部巅峰之作。该部电影无剧本、无明星、无特效、无热门IP,何以让一部讲述藏民朝觐的小众艺术片在同期众多商业巨片中脱颖而出?信仰的力量又是怎样横贯故事本身和连接受众需求?本文借助信仰传播的相关理论,尝试分析该部电影的信仰本源和时代创作意义,为未来国产艺术片在观念和素材上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朝圣:宗教仪式or信仰传承

神山是藏族仪式空间中的重要一极,藏民通常用“朝圣”来表示对神山的崇拜[1],传统意义上的“上香”“转山”“绕境”等词汇,甚至是“封禅”也被纳入其中[2]。“转山”行为本身,在苯教信众和佛教信众中都存在,“转”符合佛教的轮回思想,“以摆脱六道轮回的‘枯干生死海,升入‘西天极乐世界”[3]。藏族的原始宗教苯教中,冈底斯山被看作宇宙三界(天界、地界、龙界)的存在形式,冈仁波齐峰是冈底斯山脉的主峰,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境内,最高峰海拔6721米。在佛教传说中冈仁波齐被当作世界中心,不仅是释迦牟尼的道场,也是印度教中法力最大的主神湿婆的所在地。藏族人把冈仁波齐尊称为神山,这种宗教性的文化背景奠定了影片主题的崇高与神圣。

涂尔干认为“宗教可以分解为两个基本范畴:仪式和信仰。仪式属于信仰的物质形式和行为模式,信仰则属于主张和见解”。在纷繁的世界中能耗时长久地做件事情是虔诚本真的最好注解,但这种毅力专注到底是仪式的驱使,还是源动于信仰,是需要深刻体会的。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科林斯认为,仪式是一种相互专注的情感和关注机制,它形成了一种瞬间共有的实在,因而会形成群体团结和群体成员身份的符号[4]。而信仰的本质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精神升华,它和人的自我超越性是直接同一的[5]。背经转山仪式是一个动态过程,其中存在着一些严格的禁忌和规范,如有些地方规定已婚女性不能成为转山队伍的参与者,转山当天也要穿过膝的衣服[6]。朝圣之旅受宗教仪式的引领,但“磕长头”“转山”“诵经”等仪式的最终施行还是得听从朝圣者内心坚定信仰;可以说,神山崇拜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正统宗教信仰,它有浓厚的民间文化特质[7]。地域宗教文化浸没着朝圣者的灵魂,但个人生活体验和求知求安的精神渴望更直接促成了朝圣的实践行为。

二、信仰:理想or现实

信仰并不是一种纯天然性的精神冥想,其实是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的内化。信仰的现实性决定了人们必须理解和肯定自身的现实关系,信仰的理想超越性则要求人们必然在肯定现实关系的同时否定现实[8]。影片中的朝圣者的生活背景不尽相同,而差异化的现实生活作用着不同的朝圣诉求。有人是为父还愿,有人为洗涤屠杀牲畜的罪恶,有人为消解自家遇到的不幸事故,有人则为提升自我心灵。在朝圣途中,藏民们将藏传佛教信仰者最至诚的礼佛方式“磕长头”诠释得淋漓尽致。每人手中绑着一块长方形木板,身裹皮革围裙,不停地匍匐、起身,无数次地重复着相同的机械运动,头颅无数次地撞击地面,身体无数次地拥抱土地。队伍中的老者在围炉促膝间谈到的“如果磕长头,把额头磕肿了,那就证明了你的虔诚和善良”。

信仰源于现实且付诸于实践,耗时一年风雨无阻的2500公里朝圣之路是对心中信仰最大的尊重;而现实的磨练使信仰在锤炼中得以升华,朝圣旅途中各种历程挑战让每个朝圣者的信仰有了现实意义的光芒。孕妇途中诞子、路遇山崩和车祸、老者的逝去等生死挑战并没有冲刷每个信徒心中的信念和朝圣的勇气。朝圣者相信,人要承受六道轮回之苦,只有两个办法可以免除,其一是修成活佛,其二是转山。转神山不仅可以洗清一生的罪孽,还可以让人在轮回中免遭堕入无间地狱,脱离六道轮回,来世成佛[9]。影片《冈》通篇并未提字句信仰,但通过朝圣者虔诚的行为动作和面对各种困境的坦然,烘托出了朝圣、信仰和自我反思的主题精神。以往艺术片,如《图雅的婚事》、《百鸟朝凤》等有着严格的剧本,而《冈》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艺术片,演员并不是如同提线木偶般地表演,这个方式毫无疑问是中国本土艺术片拍摄方式的一次创新。也许正是这种无剧本自由纪录片似的拍摄手法,才更为本真地反映当地民众自然淳朴的精神境界和对美好生活的天然追求。

三、信仰传播:艺术自娱or市场满足

赞美和批判也许永远都是同时存在的。电影《冈》历经了票房的高涨,也饱受着各种争议。质疑的声音环梁叠绕,有人认为《冈》实则一部风景旅游片,有人觉得是导演创作思绪殆尽的些许调剂,更有人批判《冈》拍成市场电影是对佛教信仰的亵渎。也许艺术起始于个体的灵感迸发,导演张扬接受采访时坦言:“我本身不是佛教徒,但我觉得我这一路也是这种修行,是在寻找自我,跟自己对话。拍摄过程也是我对电影的一种朝圣。”[10]但是电影传播却帮助艺术完成了从个人享受到集体共享的蜕变和转型。西方学詹姆斯·W凯瑞在其“传播的仪式观”中提到“傳播是一种共同信仰的创造、表征与庆典,是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11]我国观众一直以来缺乏对艺术电影的关注,从国内的《寻龙诀》、《盗墓笔记》再到近期上映的国外大片《变形金刚5》,不难看出商业电影的票房一直是居高不下。反观艺术电影(特别是中国本土艺术电影)票房只要超过百万,便可以说是巨大的成功,而影院的排片量更是远远小于商业电影。《冈》却以超高的上座率打破了一直以来禁锢住中国艺术电影的票房魔咒,可以说是中国本土艺术电影在近几年的一部巅峰之作。

艺术电影的不断进步与崛起反映了国内观众对于电影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同时也映衬着当下文化价值和信仰模糊含混的困窘境地。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最容易让人迷失的时代,价值观多元并存的表象掩饰了人们精神价值的迷乱与虚空,精神的大面积溃败已经变得触目惊心[12]。电影《冈》对于神峰冈仁波齐的真实描述和对生死、灾害、残疾、车祸等自然元素的记录,用平实的镜头带给观众来自灵魂的冲击和对人生的思考。如果说《百鸟朝凤》是在制片人“下跪”之后涅槃而生,那么《冈》的蒸蒸日上可以说是观众的自主选择。学者詹姆斯·W凯瑞认为仪式中的“无形”的信仰共享和精神体验才是传播的本质,强调的是在“共同的场域”内,受众经由集体参与而共享信仰、体验情感的历时性模式[13]。《冈》中所蕴含的“信仰”“真实性”“人文关怀”正是以工具主义和实用主义为主的现代社会某种程度上所欠缺的元素,受众在《冈》所营造的话语空间内或许也在跟随朝圣者的脚步寻找着原初的本我,在观影娱乐之时享受了超脱日常机械工作富有灵性内涵的思考。也许我们应该思虑,以后文娱大众的“大片”可以不如《变形金刚5》那样奢华聒噪,也可以是一抹关照人性本真的幽静甘甜。

参考文献:

[1]刘朦.神山-家屋与寺院:藏族仪式象征空间的原型同构性[J].民族论坛,2016(5).

[2]刘亚玲.朝圣与转山——丹巴藏族转山考察[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2).

[3]辛一凡&马旭冉.藏传佛教转山朝圣行为考略——以迪庆地区瓦博格转山朝圣为例[J].新西部,2015(26).

[4]赵利生&钟静静.仪式与秩序建构—对青海省互助县土族村落背经转山的民族学考察[J].西北民族研究,2013(3).

[5]荆学民.现代信仰学导引[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1(1),第23页。

[6]赵利生&钟静静.仪式与秩序建构—对青海省互助县土族村落背经转山的民族学考察[J].西北民族研究,2013(3).

[7]尕藏加.民间信仰与村落文明——以藏区神山崇拜为例[J].中国藏学,2011(4).

[8]荆学民.现代信仰学导引[M].中国传媒大學出版社,2012-1(1),第243页。

[9]冈仁波齐的本命年:如果错过,请等12年[N].环球人文地理,2014-9(9).

[10]陈琦.对话《冈仁波齐》导演张扬:“拍摄过程也是我对电影的一种朝圣”[N].21世纪经济报道,2016-4-25(19).

[11][美]凯瑞著,丁未译.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M].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12]赵思运.生命的远游,精神的求索——走进《冈仁波齐》[J].名作欣赏,2010(24).

[13]郭讲用.仪式传播:信仰共享与文化转换[J].当代传播,2011(4).

猜你喜欢
文艺片朝圣仪式
消费社会下电影的发展现状及文艺片出路探析
布依少女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朝圣
御风而行的朝圣之旅——青海湖骑行记
LIKE BUTTER FOR THE SOUL 朝圣之旅
开营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