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形成性评价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2017-10-25 00:18陈宝柱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38期
关键词:英语课堂实践

【摘要】文章以形成性评价理论为基础,进行课堂教学实践。通过对学生,小组,教学环节的设计,采用动态的评价手段,进行量化管理。经过教学实践,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成绩有明显提高。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期待改进和完善。

【关键词】英语课堂 形成性评价理论 实践

【基金项目】本课题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院级项目。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8-0091-02

一、理论基础

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提出:“教学评估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 各高校根据各自的实际水平和教学现状,可以实行不同的教学学评价方式,可采取终结式和形成性评价现的形式,目的为达到教育评价的科学,可持续发展。为提高高校外语教学质量,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成功,本院进行了以形成性评价为理论指导的实践研究。

二、研究设计内容及方法

以本院2014级物理系本科两个自然平行班为研究对象,实验班34人,控制班各36人。教师通过座谈、问卷、教学日志等手段反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指导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教师通过研究,制定形成性评价的量化任务,如课堂表现、小组活动、口语表达、背诵等内容,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给予分数。

(一)研究内容设计

1.小组活动

教师安排小组每学期必须完成的任务,如对话,小品剧,课本剧,英语歌曲等。教师根据小组完成的质量给予量化打分,同时,小组自己也给予反思性评价。学期末,教师将各个小组完成的活动量汇总,每个小组的量化成绩汇总。教师将根据小组的评分记录,按照比例给予小组成员本学期小组活动成绩。

2.口语表达

学生对课文主题发表思辨,进行讨论,进行复述。也可以进行主题演讲,新闻播报,景点介绍,电影配音等口语表达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表现,给予量化分数,学期末进行总评。

3.背诵课文

研究者证实熟读和背诵有助于外语学习的提高(丁言仁2001)。教师在学生背诵的过程中监控并指导学生,及时了解学生语言学习的不足,并能根据背诵(不少于2次)的程度给予评价和量化。

(二)研究方法

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的数据主要来自于问卷调查和期末终结式考试以及四级测试成绩。定性研究包括课堂观察,教师教学日记,学生成长手册,学生自评,小组评价等手段。

学期开始时和小组长研究学生自我评价量表和小组评价表,均采用5分(优秀)、4分(良好)、3分(一般)、2分(较差)、1分(很差)分值。学生自我评价的项目为:出勤、预习课文、参加小组活动、按时完成祖业、朗读、复习等。小组活动评价的项目为:口语发音、词汇、语法、流利度、成员配合度、表现力等。学生自评和小组评价作为学生自我反思及教师综合评价的分值比例。学生自我评价目的是为充分利用形成性评价机制的反馈作用,起到弥补不足和激励作用。

三、研究结果

教师采用excel软件对两组班级学生的期末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实验班级的平均成绩(76.3分)明显高于控制班级(72.1分),且实验班级的方差值(4.1)也明显小于控制班级(7.8),说明实验班级的成绩差距浮动较小,整体成绩较好。教师对两组班级的2013年6月份止的四级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控制班级的四级过关率(51%)明显高于控制班级(36%)。说明教学改革对实验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课题组成员对两组班级的前后测问卷进行統计,鉴于班级的人数差异,采用随机抽取每班30人作为样本,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统计结果所示,实验前两组班级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观念无大的差异。实验后,实验班级的学习动机、学习观念水平较高,尤其是学习策略的认知水平明显优于控制班级的水平。

四、结论及所存在问题

形成性评价重过程,重内容。有时候教师负担过重,小组的积极性和热情有时受挫,教师为必须牺牲一些讲解内容。学生自评及小组互评的环节呈现出走形式和雷同的趋势。教师不能准确的掌握评价的标准,结果出现雷同的趋势。学生在完成形成性量化的过程中负担加重,没时间做出反馈信息。

虽然存在问题,但随着教学手段和教学设施的更进一步发展,形成性评价理论必将更加完善。需要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奉献精神,同时也需要积极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丁言仁.背诵课文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外语界,2001年5期

[2]罗少茜.英语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87

作者简介:

陈宝柱(1975-),男,河北兴隆县人,讲师,硕士,主研英语教学及英美文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英语课堂实践
英语课堂上讨论与争辩之探
让快乐回归英语课堂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反思与审视:高中英语课堂的“热闹”与“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