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传统文化内核的阐释

2017-10-26 15:09张立斌
神州·中旬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五行肢体语言八卦

摘要:太极拳是“胸怀太极、手按八卦、足踏五行”的拳术。然而,中国传统哲理的精深玄奥往往成为人们寻绎太极道境的屏障。同时,对太极、八卦、五行等哲学范畴认识理解,熟知与太极拳技术方法的对应关系,可以验证太极拳技术的正确与否,可以推导出对太极拳技术的未知领域。作者以长期的太极拳教学实践为基础,以直观、可触摸的肢体语言为视角,从“太极”“八卦”“五行”理论与太极拳技术方法的对应关系入手,试对太极拳的传统文化内核进行了普适性的阐释,以期对太极拳爱好者、研究者有所助益。

关键词:太极拳;阴阳;八卦;五行;肢体语言

太极拳的健身功能为世界人民瞩目,九成以上的太极拳习练者都是在为健身而打太极拳。他们在练习、研究、讨论太极拳时,注重太极拳的形体动作与健身功能,因种种原因,淡化甚至是舍弃了太极拳的搏击功能。随着太极拳健身大军的蓬勃发展,这种“健身太极拳”影响广泛,它在推动太极拳发展普及的同时,也使太极拳的技击价值逐渐远离了人们。但不容忽视的一个事实是,太极拳更多的精髓需要(有时是必须)从搏击入手才能参透和掌握。一方面,只有掌握了用肢体语言去演绎传统文化,才能达到健身养生的最高境界。另一方面,也只有掌握了太极拳更深层次的技术方法,才能认识和理解祖国传统文化和武术的交融。因此,学好太极拳,就一定要系统学习太极拳的技术动作、用法意义、原理方法等。

1 阴阳成拳——太极拳中的太极两仪理论

中华武术拳种门类众多,太极拳只是其中一种。由搏击的目标和人体的解剖结构决定了各门类武术在技术动作和搏击手段上会有许多相同或联系。但由于各拳种产生的条件不同,创拳的思想不同,各门类武术在练习形式和方法、指导思想和理论等方面又各有其特点。太极拳是与祖国传统文化交融最多的武术门类,它是用肢体语言演绎的传统文化,是最优秀的武术拳种之一。

“太极阴阳”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思辨的核心,是太极拳最核心的理论指导思想。太极拳从静型技法到动态技法,从单练套路到对练搏击,无不遵从太极思想。这也是太极拳命名的缘由。弄通太极阴阳理论,是学好太极拳的一条捷径。

从太极图可以了解到,太极是由阴和阳两部分组成的一个整体,阴阳即对立又交融,并且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和阳是太极体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部分,缺一不可。在太极拳中,上与下、左与右、前与后、内与外、进与退、虚与实、攻与守、意与气、气与力、肢体与其功能,以及劲力的刚与柔、肢体的松与紧、动作的快与慢等等,都是太极的两仪,对立又统一,不能分割。太极拳就是将这些对立和矛盾统一起来的拳术。当对立的双边统一起来时,就会显现玄幻般的效果,这就是太极拳的魅力所在。

1.1 不动而太极——太极拳的静型动作

太极拳静态姿势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松腰实腹”,“松胯圆裆、篷膝沉臀”,“沉肩坠肘、手指伸长”,整个身体犹如一个太极体。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就是说劲力要往上虚领过顶,气要向下沉降至丹田(小腹中央),这是从整体提出的要求。上为太极之阳,下为太极之阴;气为太极之阳,劲为太极之阴。劲往上领,阴走阳位,阴阳合为太极;气往下沉,阳走阴位,阴陽合为太极。反之,若气往上而劲往下,则阴走阴位而阳走阳位,阴阳分道背离,破坏了太极体。太极拳中称为“双重之病”。

含胸拔背、松腰实腹:这是对躯干部提出的要求。就是说胸部要微含,背部要拔张,但不可太过;腰要尽量放松,腹部适当以气充实。前为阳位,后为阴位;胸部为人体之阴处阳位要内含,背为人体之阳处阴位,要挺拔舒张。从结构上看,腰强腹弱,强为阳弱为阴;从功能上看,放松为阴,坚实用力为阳。强者要放松,而弱者要坚实。完全符合太极之相。

松胯圆裆、篷膝沉臀:这是对下肢提出的要求。胯放松一般会伴随着裆内收,这里要求胯放松而裆向外撑圆。既有向内的“阴”,又有向外的“阳”,合为太极。膝关节保持松而向上的立劲,臀部则向下松沉。既有向上的“阳”,又有向下的“阴”,合为太极。

沉肩坠肘、手指伸长:这是对上肢提出的要求。肩肘都要保持向下松沉,为上肢之阴;而手指则向外(所指方向)舒展伸长,为上肢之阳;整条手臂有上有下,阴阳合为太极。

1.2 一动一太极——太极拳的动态技法

阴阳此消彼长,但保持动态的平衡,不破坏太极体的整体存在。太极拳要求“立如称准”、“无过无不及”、“中正安舒”,恰体现儒家“中庸”的思想,符合阴阳平衡理论;太极拳还要求“松柔和缓”、“如行云流水”,“刚柔相济”、“自然和谐”中体现道家“上善若水”、“柔能胜刚”,“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符合阴阳此消彼长理论。

“立如称准”:单脚支撑叫“立”,单脚支撑的运动变化就像杆秤称量重物一样。支撑脚就是杆秤的提绳,另脚提起往前移动时,身体其他部位尽量后移,使身体重心保持在支撑脚平面内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动者为阳静者为阴,阳长阴也要长,才能维持阴阳的平衡,保持太极体的完整,因此随着动脚的移动,身体其他的部分要反向移动,以保持身体的平衡。

“无过无不及”:动作既不能“过”,又不能“不及”,动作幅度始终保持适中状态,它是“中庸”思想在太极拳中的具体体现之一,它是太极拳的基本要求。“过”则破坏了自身的中正、失去了变化的机会,留给对手一可乘之机;“不及”则进不能尽其能,退不能保其身,难以发挥自己的有效能量。“过”的标准不是绝对的,是相对于自身太极体阴或阳的另一部分而言的,只要不破坏太极体的完整就不“过”。“不及”的标准是绝对的,动作达不到“架子撑满、劲力走圆”即为“不及”,“不及”就是太极之阳亏。

“中正安舒”:“中正”的实质就是身体重心始终保持在身体支撑面以内;身体重心在支撑面以内,就不需要肌肉控制身体平衡,身体也就很自然处在“安舒”状态了。“中正安舒”则不偏不离,也就能对八面来劲处于均衡的守备状态,即是所谓“支撑八面”。它也是“中庸”思想在太极拳中的具体体现之一。endprint

“松柔和缓”“如行云流水”:“松”是指肌肉要放松,不要用力;“柔”是指软弱不要刚强;“和缓”是指不急不躁,安于“松柔”而怡然自得的样子;“如行云流水”是指连续的太极拳动作轻柔流畅就像行云流水一般,不可加以斧凿。太极拳这些特点极易让习练者误认为“缓慢而柔弱无力怎么能是拳呢,只能健身决对不能打斗”。其实,这正是老子“柔能胜刚”理论在太极拳中的体现。至柔莫过于水,但水的能量凝聚起来时,例如海啸,可以摧毁刚强矗立的高楼大厦。谁说松柔不能战胜刚强呢?更何况“松柔”有明显优于刚强的地方:松柔可以缓解来力不易受伤;松柔可以使身体没有负担而应变灵活。松柔本身虽不能搏,但当松柔和太极拳其他要求协同作用时,它却成了致胜的关键。

“刚柔相济”“自然和谐”:因太极拳强调松柔,很多人误认为太极拳是不能用力的。“力是改变物体形态或运动状态的唯一因素”。太极拳既是武术怎么能不用力?太极拳在力的问题上不是不能用力,而是在寻求最科学的用力方式,追求最佳的用力效果。用力太过可称之为“刚”;用力不及可称之为“柔”。“刚”虽利却易折,“柔”虽善应变却欠攻击力。“刚”和“柔”是太极之两仪,太极拳要求在松柔状态下用力,松柔和用力融合在一起,要和谐自然,才能使力量达到攻守兼具的最佳状态。也就是“刚柔相济”。正如陈鑫所说:“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显好手,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妙手一着一太极,空空迎化归乌有。”

1.3 二而为功——太极拳的攻防技法

攻防的双方合成一个太极体,双方作为太极两仪之阴阳,存在着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的运动规律。任何武术之攻防,无不以击倒、致伤、制服为目的,太极拳也一样。武术太极拳将攻防双方看做一个太极体,绝非牵强附会,遵从太极规律可以使搏击艺术化,极大地提高搏击技巧和搏击效果。双方你攻我守、我进你退,攻守平衡时,太极体不破,胜负不分;双方所形成的大太极体一破,胜负立判。保持自身小太极者胜。

搏击的本质决定了双方的对立,太极理论总是把对立的双方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不能离开防守谈进攻,离开进攻谈防守,攻守寓一。进攻时,意识方面要做防守,即使拳击在对手身上,还要凝神对待拳面来自对手的反作用力,反作用力大而强,我控制减小用力和速度,甚至收回转为防御;反作用力小而弱,我控制加大用力和速度以求速胜;当反作用力有变化,有黏带牵引改变方向或落空时,我要随之改变方法谨慎对待。防守时,对方攻击我某部,我全神贯注对手用力情况,在该部位不与之争随其势柔化之,同时我另一部位一定要进攻对手的弱点,以保持我自身阴阳平衡。因此,太极拳进攻就是防守,防守就是进攻,攻守既对立又统一,也就是《太极拳论》所谓“粘即是走,走即是粘”。

太极拳在搏击对抗中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舍己从人”。就是在对抗中,把对手当作太极之阳,自己为太极之阴,把自己完全依附于对手的行动当中,自己的一切行动都是根据对手的动作意图而随势潜转的。“舍己从人”必须在“中正安舒”的原则下,“舍己”是毫无保留的,“从人”却是有限制的,不能破坏自己的中正。对抗中,在战略上是积极的,但在具体的战术方法上是因势而动的,不要有丝毫主观的、强势的战术意图。也就是说,在战术方法上略显消极,但根据对手的攻守动作所采取的应变措施却是积极主动的。“舍己”须“听劲”,就是通过接触部位用心去感知对手的用力意图和用力特点;“从人”须“粘黏连随、不丢不顶”,就是既不要用力对抗,又不要远离避让,就像胶粘一样跟随对手不即不离。只有“舍己”才能做到“从人”,只有“从人”才能更好地“听劲”。“舍己从人”就像现代战争中的预警系统,是为战斗获取信息的。

太极拳对抗中的基本战略是“引进落空合即出”。对手攻击我时,我按照舍己从人的原则,不去封堵对抗而是将其顺势引进,引进后再用各种“化劲”方法使其落空,随之选择合适的时机用合适的方法在合适的方位进行打击。这一过程中,就体现了双方所形成的太极两仪的互根、消长、转化的运动规律。王宗岳《太极拳论》“左重则左轻,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指出了引进落空的基本方法,就是顺化(或引化)。当对手攻击我时,我不给对手攻势反作用力,顺其势引进拉长来力而使其落空,当对手来力阳尽转阴时,我便可以由阴转阳乘势打击。顺化是所有化法的基础,引进的过程中,双方力量随时在发生变化,事实上只要是我方实力超越来势时,随时都可以予以各种形式的还击,未必等到对手力尽之时,即使我方实力还不及对手时,我也可以采取侧向或顺势发力打击对手的方法。顺化在转化敌我形势的同时,也给了我们判断形势决策反击手段的时间和空间。“化”是为了“打”,化多少再打,怎么打,就成了太极拳深化、细化研究的一门艺术。

太极拳搏击的利器是“水”——水一般的用力方式。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太极拳就是在老子学说的教化下形成的拳术。静态的水只要有缝隙总是往下流的;水虽柔弱,但滴水可以穿石;水流遇到轻小的物体会将其冲走,水流遇到大重的物体会分流而过,绝不会被阻滞于此;水流会不折不扣的传递给予它的机械能量,带有一定能量的水流也會逆势而上,甚至是摧毁一切有形的物体(如大海啸)。太极拳的攻击力就是水一样的!人是有形之体,发力会受到肌肉收缩力方向的限制,如何能施展象水一样的攻击力呢?首先是如何做到象水一样无孔不入。通过“舍己从人”“不丢不顶”感知对手用力的情况,掌握受力的薄弱点,从而找到突破口。良好的“听劲”能力可以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反击的机会。其次是如何做到象水一样无须调整掉头随时向任意方向发动。人体运动是肌肉收缩力的结果,而肌肉收缩是断续的、往复的,绝不可能是连续的、循环式的,要想让肢体随时发力,只有保持肌肉放松,待需要发力时再收缩发力,这也就是太极拳要求“松”的根本所在;要想让力随时能向任意方向用力且随时可以调整方向调整大小,就需要高度协调全身各部,一般是下肢管前后、腰部管左右、上肢及腰膝管上下,三维六向的力量各司其职高度协调,就会形成所谓“浑圆劲”,任意方向自由变化,毫无阻滞。在不发力时,身体部分重力势能和维持身体动作的一小部分肌纤维收缩产生的力作用于与对手的粘黏点,这就是“掤劲”。 掤劲大小对于不同人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是一定的,就像是水的重力势能一样,随对手的用力趋势而动,当对手力量大于该掤劲时,我在粘黏连随不即不离的前提下总是寻对手力小的方向移动以保持接触点压力为该掤劲,当对手力小于该掤劲时,我则迎头而上,就像水流冲走尘埃一样顺势将其推出。在“引进落空”后,寻到打的时机时,就可以“发力”打击对手了,“发力”如同海啸一般,“起于跟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稍”。以手打为例,掤劲继续随势而走,从脚跟开始发力至腿部合腿部力量至腰部合腰部力量至肩部合肩部力量至手臂合手臂力量到达手合原有掤劲而发出,将全身的力量凝聚起来汹涌发出势不可挡。这种发力形式不仅在手,只要是双方身体有接触,接触点就可以感知对手情况,只要捕捉到战机,全身的力量随时凝聚起来通过接触点发出去,这就是拳彦所说的“身体处处都是手,挨着何处何处击”。endprint

2 阴阳运化——太极拳中的八卦理论

众多流派的太极拳都有着共同的技术方法,即掤、捋、挤、按、採、挒、肘、靠此八法。它是太极拳的基本手法、劲法。“十三势” 之八法技術的动作方法和路线易学易懂,但八法技术之劲力却是困扰许多太极拳习练者的难点。八法分别合于八卦:掤为坎卦(),捋为离卦(),挤为震卦(),按为兑卦(),採为乾卦(),挒为坤卦(),肘为艮卦(),靠为巽卦()。“八卦”理论较为复杂,我们仅借助八卦卦型,就可以轻松认识八法劲力的特点。

“—”代表阳,为阳爻;“--”代表阴,为阴爻。自下而上排列的三条“爻”合成一个卦型,阴阳爻在不同位置排列形成八个不同的卦型即为八卦。在太极拳八法技术中,阴爻代表劲力的柔,阳爻代表劲力的刚,由下向上排列的三爻,代表劲力由内向外劲力刚柔的先后变化特点。刚柔劲力不同的表现形式形成八种劲力方法。

掤劲对应坎卦(),内外均为“--”,中间为“—”,内外皆柔中间刚强,正如杨澄甫前辈所讲“如绵裹铁”。无论对手推劲还是拉劲,开始都感觉我方柔软不着劲力,继之却遭遇强劲反弹力。该卦为阳卦,掤劲虽柔多于刚,但整体劲力以刚为主,主要是固守防御兼有反击的劲力,当劲力处于防守状态时,意识当以进攻为主,而劲力处于反击状态时,意识当以守为主。周身时时存有掤劲,掤劲是其它各种劲力方法使用的基础。另有狭义的掤,是指用手臂向上格架并引化,属于招法范畴。

捋(扌履)劲对应离卦(),内外均为“—”,中间为“--”,内外刚中间柔,正所谓刚中有柔之劲。捋劲是指用双手以刚劲固住敌攻来的手臂,同时内有的柔劲顺敌来势用顺拨回带、外拉、旋抹等方法使其攻势失效或顺势将其发出的劲力方法。捋劲运用的过程中,开始刚劲引动随之柔劲牵引,引偏对手后顺势加劲将对手发出。广而推之,身体任一接触点粘黏对手顺势引化并发放的劲力方法都归为捋劲。该卦为阴卦,捋劲虽刚多于柔,但整体劲力以柔为主,是守中寓攻的劲力方法。

挤劲对应震卦(),内为“—”,中、外均为“--”,柔劲在前,刚劲在后,柔长刚短。具体讲,挤就是先用柔劲压住敌攻来的手脚而使其劲发不出来,并以身体的相应部位贴住敌人不使滑动,继之内存刚劲猛然发力将敌击出的劲力方法[]。该卦为阳卦,挤劲虽然柔劲多于刚劲,但主观意识应以攻为先,是欲攻先守的劲力方法。狭义的挤劲一般是指手臂外侧的挤法。

按劲对应兑卦(),内、中均为“—”,外为“- -”,柔劲在前,刚劲在后,柔少刚多。具体讲,按就是以手用柔劲压住敌人攻来的手、足、肩、肘、膝等部位,并顺势揉按粘带抑制其攻势、阻断其劲路,继之用后续之刚劲将其击出的劲力方法。该卦为阴卦,按劲刚多柔少功能主攻,但主观意识却以守为先,是守中寓攻的劲力方法。狭义之按仅指向下压并引化的方法,而广义之按则包括向上、中、下、左、右等各个方位的按法。

採劲对应乾卦(),乾下、中、上三条“—”,为纯阳之卦,因此採劲为纯刚之劲。或许问:太极拳劲力刚柔相济,怎来纯刚之劲?其实这正是太极原理的延伸:身体肢体与其劲力是太极之阴阳,按照太极阴阳消长平衡的规律,肢体越是强大,其劲力越应该松柔;肢体越是柔弱,其劲力越应该刚强。採劲应用在手指,手指是肢体最细弱之处,因此其劲力最是刚强,故为纯刚之劲。手指发力的方法均称为採劲。由太极原理得知劲力的刚柔与其长短也是太极之两仪,劲力越刚,发劲距离越短,劲力越柔,其发力线路越长。採劲是一种刚烈而短促的发力方式,多用于主动发起进攻,此时周身松沉处于备战状态,採劲引动敌方后,周身随势而动,捕捉战机一举击败对手。採劲也用于防守过程,当自己被敌攻击落于下风时,顺势积极主动使用採劲,有可能会扭转局势反败为胜。

挒劲对应坤卦(),坤下、中、上三条“--”,为纯阴之卦,因此挒劲为纯柔之劲。正如前面讲採劲一样,因为挒劲是由腰、腿、身、臂配合发出,集一身之强,故此其发力方式应以纯柔为特点。挒劲的发力形式是圆转回旋的,因此其发力线路也是最长的,力点松柔无比,后续力量却源源不断深不可测。完全符合太极原理之总原则。广义的挒劲是周身合动顺敌攻势圆转引化并顺势回打的劲力方法。狭义的挒劲一般指圆转走化顺势以手臂侧击横打的方法。挒劲必用于防守反击,没有对手的来劲不成其为挒。即便是主动为之,也必然是先以它法引动对手之力再借力回转挒之。

肘劲对应艮卦(),内、中皆为“--”,外为“—”,刚劲在前,柔劲在后,刚少柔多。肘劲即是用肘击打的用力方式,刚劲在前,快速引动,撞击来敌。因臂肘自身质量较小,击中对手之后劲力转柔,缓释对手反作用力的同时,后续柔劲尚可将对手阻住甚至发出。该卦为阳卦,意识以攻为主,虽然柔劲多于刚劲,但阳刚在外,合于攻击意识,故此肘劲多主动出击,发劲刚烈,但又后续绵柔有余。

靠劲对应巽卦(),内为“--”,中、外皆为“—”,刚劲在前,柔劲在后,刚多柔少。靠劲是在与敌方有身体接触时,集腰腿及全身之力通过接触点撞击对手的劲力方法,刚劲在前,突然发动,猛烈撞击,撞击后尚留有柔劲来维护身体中正。靠为浑厚刚烈的整劲,但发力距离较短,不可失于中正。巽卦为阴卦,虽然靠劲刚多于柔,偏于攻击,但主观意识却偏于守,务要克己守中。掤劲在全身包括四肢躯干都有,捋、挤、按、採、挒、肘六法主要通过上肢来实施的,而靠劲主要在躯干和下肢膝以上部位,“身体处处都是手,挨着何处何处击”就是指靠法而言的。

3 相生相克——太极拳中的五行理论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它以日常生活的五种物质:木、火、土、金、水作为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五种元素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联系和规律,由此形成了描述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规律的一种五维结构的思辨模型。在太极拳中,阴阳衍生出八卦的理论指导形成太极拳八种技法,而五行理论则指导太极拳技法的运用。

太极拳十三势之“进、退、顾、盼、定”,是合于五行规律的。“进”、“退”为步法,主进攻与防守;“顾”、“盼”为眼法,主收集信息;“定”为身法,主攻、守以及准备状态下的身体姿态变化规律。“进”指向前进步和“我顺人背”时的进攻,性如火之向上急进,因此五行属火;“退”指向后退步和“人刚我柔”时的防守,性如水之柔和谦让,因此五行属水;“顾”指积极探索、注视、环顾对手的动作状态,以收集客观存在的战备信息,性如木之性直情和生发条达,因此五行属木;“盼”指静观对手的举动变化,以收集预判对手攻击行动的战备信息,性如金之清净肃杀,因此五行属金;“定”指身法中正安舒不偏不倚,心境安宁平和不急不躁,性如土之化育养长厚重和平,因此五行属土。endprint

“进、退、顾、盼、定”遵循着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

木生火,“顾”可以获得对手的状态信息,获得信息后就可以择机进攻对手,即“顾”可生“进”;火生土,进攻必然引发身法的变化,太极拳进攻必有后撑,如手要前按背必后弓,以使周身浑然一太极,即“进”可生“定”;土生金,身法中定、心境平和有利于体察对手的细微变化以判断其下一步的意图,即“定”可生“盼”;金生水,“盼”可以及早察觉对手的进攻意图,以便于我方及早防御,即“盼”可生“退”;水生木,退一步海阔天空,从容的退却可以使我更清楚地看到对手的即时状态,即“退”可生“顾”。

水克火,从自身来看,“退”和“进”是相反的,退必然会影响进的程度,从攻防双方来看,一方柔化退却,不即不离,恰恰可以克制对手的进攻,因此“退”克“进”;火克金,从自身来看,进攻时,志在必得,难以静心体察对手,会使“盼”的能力下降,从攻防双方来看,一方佯攻可以隐蔽真正的攻击意图,而使对手难以体察我的后续变化,因此“进”克“盼”;金克木,“盼”和“顾”是眼法之虚与实,虚多实必少,过多的去体察对手即将的运动,会影响减弱对现有状态的注视观察,即“盼”克“顾”;木克土,从自身来看,过分的注视对手的动作状态,会影响身形的中正,从攻防双方来看,看清对手的站位状态,可以找到对手身形的弱点,因此“顾”克“定”;土克水,身体中正安舒,能够轻松化解对手的攻势,避免大幅度撤退,即为“定”克“退”。

太极拳中四肢躯干的协调运动也离不开五行规律。在太极拳运动中,双脚双手一般都有前后的位置分工,加上主宰四肢运动的腰身,恰恰合于五行。前手主搏为火,后手主防为水,前足开路为金,后足生发为木,腰主运化为土。此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就是太极拳身体运动的规律。例如,木生火,前手的力量来自于后足的蹬伸;金生水,前足蹬伸可以给后手反击的能量;金克木,后腿蹬伸的力量正是受到前腿支撑的克制从而上行到达前手;土生金,前腿的移动是靠腰来带动的,等等。

4 结语

“太极”“八卦”“五行”构成了太极拳技术的理论框架,即所谓“胸怀太极、手按八卦、足踏五行”。事实上,“太极”“八卦”“五行”分别为二维、八维和五维的空间模型,“阴阳”之对立统一,“八卦”之交错衍生,“五行”之相生相克,都是公式样的规律,与自然相应。掌握理解“太极”“八卦”“五行”理论,熟知“太极”“八卦”“五行”与太极拳技术方法的对应关系,可以验证太极拳技术的正确与否,可以推导出对太极拳技术的未知领域,也为传统太极拳技术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义敬.太极拳理传真[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6.

[2]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3]张山.中国太极推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4]安在峰.太极推手秘传[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5]洪均生.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1989.

[6]房俊善.杨班侯式太极拳[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

[7]扎西.感恩太极[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8]刘大钧.周易概論[M].四川: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0.

[9]张燕婴,陈秋平,饶尚宽.论语·金刚经·道德经--儒释道典汇[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9.

[10]郭华帅.武术:传承民族文化的身体语言[J].搏击·武术科学.2007(7)

[11]邹容、辛双双、艾泽秀.试析形意拳的传统文化内涵[C].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张立斌(1968-)男,山东济南人,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五行肢体语言八卦
伏羲创八卦
把算美丽肌肤的“五行”风水
例谈肢体语言在Phonics教学中的运用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