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习作评价模式转变,培养学生综合写作能力

2017-10-26 01:08韩伟东
神州·中旬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评价主体转变习作

韩伟东

摘要:长期以来,学生习作主要由教师来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而传统的习作评价模式对于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起到的作用并不明显。而且也在客观上造成了学生习作的阅读、评价受众面过窄等问题。因此,本文将从习作评价主体的转变等方面出发,以教学中的具体实例为依据,研究习作评价主体的转变对学生习作水平带来的变化。

关键词:习作;评价主体;转变

教师对于习作的评价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就要由自身来批改,只有自己来批改,才能比较全面地掌握学生的习作水平,只有自己来评,才能全面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能有针对性地给予恰当的指导。但往往是这种观念,阻碍了学生习作评价主体的开放性,并在客观上影响了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新课标》指出:应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因此,对于习作的评价,应当做出改变。

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转换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自己修改不限于课内作文,要养成习惯,无论写什么都要修改,把修改作文看作一种思维过程,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益的。”学生对于一篇习作的优劣有着自己的判断,会以独特的视角去解读、去剖析,给出自己的判断。因此,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成若干小组,在小组内对习作进行共同批改。对于同一篇习作,不同层次的学生会给出不同的评价,教师要珍视这些“与众不同”。这对于被改习作的作者来说也是一个特别的收获,好坏皆有理由。多方评价促进作者集思广益。这可以让学生的习作为同龄人所知,为同龄人所赏,为同龄人所鉴。

如五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习作,以“童年”为主题。可以说,这样的主题作为老师来讲,总是希望学生能写出类似于《祖父的园子》那般快活、那般无忧无虑。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如,有的学生善于品读语句,有的学生善于品读修辞,也有的学生对于行文的构思有兴趣,对于书写有兴趣。总之,他们所关注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即便是对于同一篇文章,每个人也都会说出自己的想法,不雷同、有创意。这样的训练,通过具体的实践,以及集体智慧的碰撞,会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提高學生从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促使学生理解“合作”、“探究”的意义。批改的过程一次自我重塑的过程,可以从中领悟他人习作的精妙,可以避免他人所犯的错误,汲取营养,为我所用。在客观上,学生自身变被动为主动,情感得以交流。可以说,学生的批改能力,本身就是一种高层次的语文能力,教师也应该转变观念,为学生学会批改习作而搭建平台。

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毋庸置疑,家长对于孩子的评价也是举足轻重。《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家长、社区机构等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如果把学生习作的评价群体扩大到家长,那么对于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家长评价孩子的习作角度不同,会以一种更加纵向的视角去看待。有进步,会给孩子以赞赏,有不足,会给孩子以启迪。会把不同孩子的习作加以对比,去衡量孩子的点点滴滴。和老师一起去关注,会及时地发现一些问题,去寻找一些办法和对策。

如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这样的主题,作为习作的评价者,如果对文中所写的人物没有任何了解,那么只能从纯粹的技术角度来评价。如书写是否工整、语句是否通顺、结构是否合理等,无法真正知晓习作中所刻画人物是否符合真正的人物形象。此时,有家长的参与,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家长可以客观地评价出写作是否真实等问题。家长的评价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补充,而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评价内容的重点化选择

教师在批改的过程中,要抓重点,执简以御繁。主要抓几条:是否抄袭,写得是否真实,有没有假大空,构思是否新颖等大的问题。在一些细节问题上,如文中是否有错别字,句子是否通顺等问题可以交给学生批改的那个环节。把作文过目一次,掌握原文,做到心中有数。然后要看的是学生批改得是否准确,是否客观,再给出自己的评价。这样,一次作文,就不用再去纠缠一些细枝末节,加上自己平时就对每个人的作文水平有了解,需要做的只是做一个宏观地掌控,方向上的把握。

比如五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作文,要求是写一封信。那么在第一轮学生批改的时候,就已经把“格式”错误全部找了出来,并且已经指导如何改正,把错字圈了出来,也已经指导改正,把好句画了出来,并且做了旁批,在总评中也给出了中肯客观的评语,所以在第二轮批改时,只看文章内容,以及在文中的情感表达是否真挚。

三、评价结果的多层次呈现

只改不评,无法让学生感受到成就感,无法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因此,可以把每次习作的结果进行多方面展示,满足学生的渴求心理。

除了在学生的作文本上写上评语、等级这种较为传统的静态呈现之外,还可以动态告知。把几名学生可以组成一个小组,对于自己的习作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再听取其他同学的建议。教师可以在学生发表完自己的想法之后做出小结,告知存在的问题。还可以进行网络传播。对于家长来说,这种方式是非常快捷的。通过“微课掌上通”等媒介,阅读孩子的文章,阅读学生的评语,阅读老师的建议,发表自己的意见,有利于彼此的沟通,及时地交换意见。语文课堂是开放性的,学生的学习也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堂上。

习作的评价是值得思考的,可以关起门来,也可以敞开胸怀。在建设高效课堂的大背景下,作为教师,应该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对于学生习作的批改,如果能既有效率,又有效果,那将是比较理想的。学生的习作,要不断地扩大阅读、评价受众面,实现阅读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转换,是对学习成果的尊重,也是对学生的尊重。与此同时,要注意考察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济远.新课程小学作文导写艺术[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

[2]云轩.快乐作文[J];作文大王(小学版);2002年17期

[3]施向军.个性化作文的生成过程[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年07期

[4]陈素芬.个性化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A].陕西教育,2005.endprint

猜你喜欢
评价主体转变习作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
不同评价主体视角下的教师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
提高中职信息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评价的实效性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性“教”“学”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