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捕手》中西方震撼式心灵教育进阶研究

2017-10-27 19:21杨莉
电影评介 2017年15期
关键词:教者心灵教育

杨莉

《心灵捕手》是20世纪90年代由魅罗麦克斯公司出品的一部励志影片,这部影片的奇特之处恰恰在于,影片的剧本是由片中的男主角自主创作的,是一部由情节构建人物、由人物推动情节完成剧情的半即兴式影视艺术作品。这部影片将西方引以为傲的震撼心灵式教育理念诠释到了极致,这种循循善诱式的心灵教育为那种传统式教育,提供了一种反说教式、反规劝式、反填鸭式的更为理想型的教育范本。

一、 心灵的自我封闭

(一)自我排斥

《心灵捕手》中的男主角拥有数学方面的过人天赋,其数学方面的过人天赋亦如皮亚杰所言,缘于其对数学的强烈爱好与兴趣驱策,然而男主角却因为童年时期的巨大心理阴影,有着常人所无法解读的自我排斥式的自暴自弃,解决这一类型青少年根本问题的教育手段,显然在心而不在形。然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却恰恰反其道而行之,将教育以商业化目的强制性地扭曲为在形而不在心。这样的教育对于受教育者不啻于一种心理摧残,正是这样的心理摧残式教育,才使得这些发展中国家受教者的天赋与才华被重重压力彻底消解且深深掩埋,以至于在长达近一个世纪中,再难培养出大师级人物。历史事实为近一个世纪的教育实践提供了最为忠实的记录、反映、警示。实际上,在20世纪90年代,某些西方发达国家亦曾犯过类似于影片中最初的惯性式教育的禁锢模式错误,但是,那些辨才、惜才、育才的伟大施教者却能够亡羊补牢。

(二)自我防御

《心灵捕手》中男主角的自我排斥,在数学教授的赏识之下迎刃而解,然而,其强烈的自我防御在之前成功地导致五位心理医生败下阵来。实际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即便是现代哲学亦充分肯定了人类个体的不确定性、多样性、天赋异秉性。也就是说,每一个人类个体都自有其天赋所在,只要能够恰到好處地因材施教,就能够达到人尽其才的最为理想的教育状态,从这一意义而言,每一位施教者肩上的责任与西方震撼式心灵教育相形之下都变得更加沉重。这也是就所谓的经师易遇,人师难逢。因为教育的真正目的地是心灵,教育本应该直抵心灵,解放心灵。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言,教育最可贵的就是人性,教育最值得弘扬的就是以父执的那种深沉之爱爱入心灵,以师资的那种睿智严格之爱爱入心灵,照亮生命。正因如此,影片中的男主角才会在自我封闭开启之后,重拾良知,得以重新在心灵之中树立起阳光闪耀的心灵大厦。

(三)自我迷茫

魏书生在其文选中曾经说过,人类的大脑之中最为重要的只有两个部分,即工作部分与动力部分,从《心灵捕手》这部影片来看,片中天赋异秉的男主角即存在着动力部分严重不足的问题,这才会使得男主角出现一种高于自我排斥与自我防御的自我迷茫,虽然最初的自我迷茫使其在毫无压力的兴趣驱使之下,在数学方面尚取得了过人的建树,但却终因动力不足而不求上进自甘堕落,以至于一直缺乏一种积极向上的诉求。[1]这些问题是显在性的,影片中的数学教授虽有心挽救,却无奈没有能力拯救,对于这样的天才,强迫的结果将如柏拉图所言,无法最终转化为有效的动力部分。这一切亦恰如赞可夫所言,影片中的男主角自己也明知道迷茫却无力自我解脱,因而陷入到深深的自我迷茫之中,在这种情形之下,显然普通的教育手段已经无能为力,此时就需要介入一种由心灵这一捷径直接切入的心灵感染力、心灵影响力、心灵推动力。[2]

二、 心灵的自我觉醒

(一)自我角力

玩世不恭是《心灵捕手》中男主角在自我觉醒之前的常态,这种玩世不恭的常态,显然会令人觉得有一种身上长刺的感觉。而事实上,恰恰是因为缺乏心灵教育才导致男主角的心灵长满荆棘,因此,那种玩世不恭反而只是一种由自我迷茫而引发的自我心灵角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施教者应令受教者有惑者弭其惑解其疑,不惑者生其惑解其疑,这才是教育的成功之处,这才能令那些处于自我迷茫与自我角力的受教者,产生出帮助自己在自我角力中制胜的法宝。[3]在《心灵捕手》这部影片中,心理学教授所应用于男主角的恰恰就是这种高级的震撼式心灵教育的方法。同时,亦如巴班斯基与第斯多惠所言,教育本无现成之教材,即便是最好的教材,亦需要由心灵代入激励、鼓舞,以达到唤醒心灵自我觉醒之崇高的教育目的。[4][5]可见,最为崇高的教育就是一种心灵的无声教育,而作为一种教育大他者,最大的功绩显然在于只需要负责在整个教育进程之中,起到唤醒、解放、自由、平等化心灵的作用。[6]

(二)自我觉醒

《心灵捕手》这部影片中的爱与实践,已经具备了陶行知式教育的良好前提与基础,心灵教育必须由爱开始,当心灵被爱触摸的那一刹那,爱与生命即形成一种同波共振。教育本无大道理可讲,唯有用心去爱。教育若有智慧,则这智慧就是爱;教育若有力量,则爱就是这力量的元动力;教育若有精彩,则唯有爱才能激发出来。教育的大道理若不以爱衡量,则其结果将如以体温计测量一颗恒星的温度,结果当然是以体温计的爆掉收场,这也是为何西方发达国家一力强调震撼式心灵教育的一个根本原因所在。在这部影片中,在一波三折之下,在愤怒、沮丧、失落等重重重压之下,男主角在爱的触碰之下,终于有勇气能够面对自己的心灵,亦终于实现了心灵的自我觉醒,终于如愿以偿名副其实地成为了自己的心灵捕手。而这也恰恰是蒙特梭利,浸入式,构建主义在西方教育理论的丛林之中脱颖而出的一个最切合实际情况的完美解读。

(三)自我反省

若观察过大自然溪流中的鹅卵石,我们就应该更加明了,锤敲斧凿无法令粗糙的顽石如此艺术化地改观,唯有春风化雨般的载歌载舞载欢,才能为其赋予美丽的容颜,最棒的教育恰如《心灵捕手》这部影片中的震撼式的心灵教育,舒畅轻柔不着刀斧不留痕迹,这样的教育才更能成为最具潜意识推动力,且最具可持续性的教育元动力。而心灵的成长,则视乎爱的温度与心灵的向度。同时,影片亦以一种辛辣的嘲讽与反省,对当下的教育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花费一万五学费所获得的教育,在图书馆里免费就能够得到”“起早贪黑啃书本买文凭”,却得不到真心的心灵启迪。这对于当下的教育不啻是天大的讥刺。可见,这部影片更对压力摧毁受教育者潜力等方面进行着基于科学论证般的诠解,这种诠解式的教育的自我反省,现已经成为一种西方发达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可持续的元动力。

三、 心灵的自我升华

(一)真正的根性灵魂

《心灵捕手》一片中男主角的这种特例现象,其实就是布鲁姆理论的一种现实版本的升华。事实上,普通式的教育或者传统式的教育,与西方震感心灵式教育之间隔绝着难以突破的重重屏障,如何破除这种隔离屏障,仍然是中国教育未来充满艰深险阻的漫长道路。罗素亦曾将教育形象化地比喻为,心灵洒落下来的一缕金色的阳光,这缕金色的阳光,照耀到哪里,哪里就的智慧、才能,天赋就会更加茁壮的生长。影片中的心理教授,精准捕获心灵,并将其导入正轨。從影片中的男主角寻获了心扉的开启,心灵的自由,心灵的解放,就这一层面而言,影片中的西方式教育显然已经成为一种塑造心灵的艺术,这门直指心灵、唤醒心灵、震撼心灵、驱策心灵的艺术才是教育真正的根性灵魂。影片以赫尔巴特对斯宾塞与洛克的共同解构,在影片中恰恰形成了一种马卡连柯式的双重正螺旋级进式震撼心灵教育的最佳注解。[7]

(二)真正的心灵捕手

《心灵捕手》中的心灵教育,是一种心灵的深度交融,唯有在这种深度交融的过程之中,施教者方能得以将健康的思想,丰富的心灵营养,高尚的心灵情操,直接地赋予受教者,使得受教者成为一个能够彻底摆脱低级趣味、心灵更加纯净、更加积极向上、更加追求正能量的合格人才。可见,心灵的唤醒不只应针对受教育者,事实上,施教者亦存在着被唤醒的某种期待。即便是《心灵捕手》中的数学教授与心理教授,在面对本我的熏心名利,亦存在着担心研究不出成果的名缰利锁的忧惧,虽然他们能够成为受教育者的心灵捕手,但是,非常遗憾的是,从这种意义而言,他们甚至都算不上是自己的心灵捕手。西方震撼式心灵教育显然具有无与伦比的巨大优势,好的教育真的能够直触心灵且了无迹形。[8]

(三)真正的自我升华

《心灵捕手》中的施教者在与受教育者的博弈过程之中,终于获得全面胜利,这显然是西方震撼式心灵教育的胜利。这种心灵教育的胜利昭示了一种以心灵去深度交融,以心灵去触动心灵,以心灵去震撼心灵的春风化雨阳光普照式的教育,这是对心灵的最终征服,同时,这种心灵的征服在受教者一方,则又表现为一种自我觉察、自我觉醒、自我觉悟,从而最终得以实现一种更加形而上的自我升华。正如影片中男主角所言,有些人的可悲是直到50年后才能够幡然醒悟,从这种意义而言,男主角显然是极其幸运的,因为,他不必等到50年以后,即以其数学方面的惊人才华,实现了人生波澜壮阔下的骄阳似我。由此可见,心灵的自我觉醒与自我升华何其重要,每个有生命的个体都应该成为本体的心灵捕手,事实上,这种以主动式教育拥抱全球化,已经成为整个世界教育的一种大势所趋。

结语

《心灵捕手》一片开启了一种西方震撼式心灵教育崭新模式,电影再次以影像的方式,针对教育的核心加以直指人心的拷问——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既不是宣科教条,也不是鞭策说教,更不是锤凿斧敲,而是施教者首先成为阳光的心灵使者,春风化雨般地放牧心灵收获芳菲以择才育人。教育之道在于做心灵捕手,以心灵去交融,以心灵去感悟,以心灵去触动,以心灵去唤醒,以心灵去扭转人性,导之以正,促之以行。

参考文献:

[1]吕绿杨.再次走近魏书生——重读《魏书生文选》偶感[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4(10):33-37.

[2]豆海红.赞可夫和布鲁纳的教育理念之比较[J].安康学院学报,2009,21(5):98-99,111.

[3]贺平,田耕毓.从电影《心灵捕手》看教师引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J].新西部(理论版),2016(9):139,137.

[4]高文.巴班斯基教学论研究的时代背景和方法论基础——(巴班斯基教学论思想述评之一)[J].外国教育资料,1983(1):

19-28,48.

[5]高兀雪,王小丁.关于第斯多惠师范教育思想研究的文献述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28(2):5-7.

[6]吴式颖.我们需要这样的外国教育史学建设——读《西方教育史学百年史论》有感[J].教育学报,2016,12(1):121-128.

[7]夏晓鸥.在生命最深处与人相遇——再观影片《心灵捕手》有感[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4):54-55.

[8]李志军.西方教育启蒙与实学教育变革——17-18世纪中国教育的初步变革[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7(3):103-107.

猜你喜欢
教者心灵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唤醒心灵
受教者主体性视角下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
姚奇富:为教者,好之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