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军事基地,美国的另类存在

2017-10-30 19:53雷墨
南风窗 2017年21期
关键词:驻军军事基地数量

雷墨

今年6月和8月,隶属于美军太平洋舰队的“菲茨杰拉德”号和“麦凯恩”号导弹驱逐舰,分别在日本和新加坡海域与商船相撞,造成17名水兵丧生,包括舰长在内的8人受伤。有分析称,接连出现导致重大人员伤亡的撞船事故,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美军设备和人员“超負荷”工作。9月19日,美国重量级参议员麦凯恩公开呼吁,立刻停止海军每周工作长达100小时的标准程序。由此可见,美海军“过劳”之说并非空穴来风。

导致“过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与美国在军费缩减的背景下,调整“基地战略”有关。近年来,美军正在从对海外军事基地的过度依赖,悄然转向更加重视海外军力的轮换,以期在不增加军费、军力的前提下,强化海外军事存在。以海外军事基地为依托,在全球范围内的频繁调动和轮换,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美海军的“过劳”。那么,美国的海外军事基地,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基地之国

在这个地球上,美国的海外军事基地,可谓“不可见”却“无处不在”。“不可见”倒不是因为肉眼看不见,而是人们往往忽视或适应了它们的存在。“无处不在”是因为它们的存在,对地球俨然已呈“包围”之势。美国美利坚大学教授大卫·韦恩2015年撰写了一部名为《基地之国:美国海外军事基地如何危害美国与全世界》的书。他历时6年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考察十几个美国海外军事基地,向人们呈现了一个“基地之国”。

对于美国海外军事基地的数量,韦恩在该书中给出的具体数据是686个。不过他也表示,真实的数量可能接近800个。这些军事基地,既包括军事设施、学校、医院乃至高尔夫球场等功能齐全,堪称“迷你版美国”的大型永久性军事基地,也包括数量众多的常驻或临时性中小型基地,以及那些不对外公开、无常驻人员,只有军事设施的“浮萍基地”(Lily Pad)。这些军事基地,分布在全球约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乎与联合国193个成员国数量相当)。

美国军方把海外军事基地分为三类:主要作战基地、前沿部署基地和安全合作据点(即“浮萍基地”)。

今年3月,美国网络杂志《商业内刊》根据五角大楼、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公开的数据,对美国海外驻军做了一个盘点。从中可以看出,目前美国约130万现役军人中,近20万常驻海外,驻军数量排名前五的对象国分别是日本、德国、韩国、意大利和阿富汗。美国海外驻军主要驻扎在亚太和欧洲,在西亚北非的驻军数量排在第三。

需要指出的是,美国海外军事基地与美军海外“军事存在”并不能划等号,后者在数量上多于前者。比如,上述军事基地统计中没有菲律宾,但美国在菲却有事实上的军事存在。菲律宾宪法禁止外国在本土驻军,但阿基诺三世政府通过与美国签订军事合作协议,使美军与菲军能“共管、共享”菲律宾的军事基地。而且,美军在菲律宾领土与周边海域,与菲军方举行的年度联合军演多达约30次。也就是说,在菲律宾领土全年都可见到美国大兵的身影。这些都实现了美军在菲律宾的变相常驻。

世界上很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宪法中都明文规定,禁止外国在本国驻军,但鲜有国家反对军事合作、联合军演。美国在全球的近800个各种形式的军事基地,大多数都以“军事合作”的名义存在。这样既能规避驻在国的宪法,费用上又比直接运营军事基地低。值得注意的是,变相常驻的“菲律宾模式”,正在成为美国“基地战略”调整的一个方向。从小布什政府时期开始,美国常驻和派往海外的军力在全球范围内轮换频率的增加,正是这一调整的必然结果。

美国“基地战略”调整的另一个方向,是打造“浮萍基地”。这个调整的初衷是为了反恐的需要,始于小布什政府后期,在奥巴马政府时期得到迅速扩张。这种基地又被称为“三无基地”,即无美国国旗、无常驻人员、无随军家属,几乎都由美国军事承包商负责运营,主要任务是搜集情报和协助军事行动。出于保密的考虑,目前美国在海外具体有多少个“浮萍基地”,不让外界获知。美国的全球军事基地网,真相可能超乎外界想象。

根据公开的资料,除了美国,目前世界上还有数个国家在海外拥有常驻性军事基地。其中,俄罗斯(8个)、英国(7个)、法国(5个)海外军事基地较多,日本、印度、土耳其等都只有1个(有媒体称韩国和以色列,分别在阿联酋和阿塞拜疆变相拥有军事基地)。但这些基地总数不到30个,与美国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美国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网,已经成了美国在这个地球上的“另类存在”。

帝国足迹

自古以来,驻外军事基地就是帝国的标配。在远离权力核心的区域建立军事基地,是维持帝国统治的通常做法。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写道,在罗马帝国的世界里,她建立政治霸权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把弱小邻国揽入羽翼下,保护她们免受更强邻国的侵犯。美国继承了这一逻辑。如今美国综合实力雄冠全球,但遍布全球的海外军事基地,才是最能彰显其帝国角色的特征。不过,美国经营军事基地的广度和深度,已经远超罗马帝国。

长期关注美国“帝国扩张”的美国学者查莫斯·约翰逊,在2007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一个有意思的“巧合”。他写道,2005年美国在海外有38个大中型永久性军事基地,这与1898年大英帝国36个海外军事基地数量相当。而罗马帝国在巅峰时期主要军事基地的数量是37个。约翰逊就此认为,帝国掌控其势力范围所需的军事基地,理想数量或许是35至40个。但正如韦恩所说,美国的不同之处在于,军事基地已成为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接触的方式。

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如果把美国的海外军事基地视为一种“存在”,那么它的诞生日应该是1940年9月2日。在这一天,罗斯福政府与英国丘吉尔政府签署了一项协议,用50艘一战时期的老式军舰,换得英国8个海外军事基地。有学者统计,在此之前的1938年,美国在海外算得上军事基地的据点,数量只有14个。而“军舰换基地”协议之后,美国的海外军事基地数量,在二战的助推下呈爆炸式增长。

根据美国布朗大学教授凯瑟琳·鲁兹的统计,1945年二战结束时,美国在全球约100个国家建立了近3万个军事基地。这个数字在1948年降为约2000個。此后直到冷战的结束,美国“基地战略”的调整,主要受美苏争霸驱动。美军海外基地的增减,也直接受战争的影响。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时期,是美军海外军事基地数量的两个膨胀期。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军在这两个国家军事基地的数量,最多时分别达到505个和450个,此后都降至十多个。

与冷战时期相比,后冷战时期美国“基地战略”有两个突出的特点。首先是基地数量大幅减少,但美军海外驻在国大幅增加。根据韦恩的统计,冷战结束前夜的1989年,美国在海外有1600个军事基地,这个数量目前降至约800个。那一年,美国海外军事基地分布在约40个国家,但目前却增加到超过170个国家。由此可见,美国海外军事基地数量减少了,但对全球的“渗透率”反而提高了。

另一个特点是军事基地与兵力部署整体上呈东移趋势。目前美国在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捷克、波兰这些东欧国家都建有军事基地,而这在冷战结束之初,还属于会“触怒俄罗斯”的那种禁忌。根据五角大楼公开的资料,冷战结束前,美国在欧洲驻军约30万,2016年降至不到7万。同一时期,美国在亚太驻军仅从约10万缩减到约8万,驻军数量上已反超欧洲(这一时段,美国总兵力从210万减少到130万)。从西欧向东欧转移,从欧洲向亚太转移—海外军事基地与军力部署的变动,是美国战略重心转移的最佳注脚。

基地迷思

美国“基地战略”的萌芽,始于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时期。1943年,他指示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为战后制定一个庞大的海外军事基地计划。罗斯福总统这个想法的直接触发因素,是1941年12月的珍珠港事件。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计划没有完全实现,但演变出的“前沿部署”战略却得到了忠实执行。这一战略的目的是,把威胁消灭在离美国本土尽可能远的地方,把军事基地建在离潜在威胁尽可能近的区域。

从美国海外军事基地进化的历史和现实看,“前沿部署”战略思维一直未变。美国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网是由战争催生的,但这张网在进化中却衍生出了“基地威慑”的功能。为何核威慑的出现丝毫没有动摇美国的“基地战略”?重要的原因在于,与核威慑事实上停留在理论层面不同,“基地威慑”却能发挥现实性作用。紧邻对手的军事基地,其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强大威慑。美国独一无二的庞大军事基地网,也是对假想敌核威慑的“对冲”。

美国“基地战略”的进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军事科技的发展。但最终真正侵蚀“基地战略”效用的,可能也是军事科技。一方面,远程军力投射技术的诞生,使海外军事基地的作用不再像此前那样无可替代。另一方面,远程精确打击手段的出现,使海外军事基地在威慑对手的同时,也成了被对手威慑的目标。美国驻韩国军事基地,几乎都在朝鲜导弹射程之内,是美国不敢轻易对朝动武的重要原因。这样的困局,是多少军事基地和军力轮换都无法完全化解的。

“当你的外交政策工具箱中有锤子时,那么你眼中的每件事看起来都像钉子。最终,海外军事基地只会让战争更多,而不是更少。”凯瑟琳·鲁兹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从这个意义上说,海外军事基地无形中助长了美国的“尚武”思维。韦恩更是认为,在外交和国家安全政策中,美国对“前沿部署”的态度,抱着近似宗教的情结。“建立新的军事基地应对想象中的中俄威胁,最终有演变成预言自我实现的危险。”

猜你喜欢
驻军军事基地数量
统一数量再比较
俄在北极建军事基地
我国博物馆数量达4510家
清政府在西藏用兵驻军及其历史作用
香港驻军的历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