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自杀悲剧与自卑型性格

2017-10-30 20:26石勇
南风窗 2017年21期
关键词:马蓉王宝强弱小

石勇

在“程序员被‘毒妻所逼自杀事件”火爆中国社交网络的那段时间里,一脸苦大仇深表情的广大网民群众认出了“毒妻”翟欣欣小姐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版本,我则认出了当事人苏享茂先生的原型。

当时,在群情激愤的氛围中,我保持了礼貌性的沉默,让声音最大也最激动的人先说。现在,情绪的销烟散去,我可以说出来了。

很多人其实也认识苏享茂先生的另一个版本—王宝强先生,我们的顺溜兄弟。他们既是某个原型的不同版本,在婚姻生活中的遭遇也具有某种可以联系起来的相似性。在苏先生和翟小姐的事件发生以前,王宝强先生和马蓉小姐的离婚事件也举国皆知,而且现在余波未息。

我把他们的原型,称之为性格上的“自卑型”。

心理的“后台”

我们总是站在同一个原点,然后,走向了不同的方向,成为不同的人。但所有人在心理上都很难忘记当初出发的地方。

在王宝强先生和马蓉小姐离婚事件刚曝出的那些日子里,我曾经展开过一些研究性的情境想象。其中一个情境想象是这样的:当早已名利双收,从“吊丝”变成了耀眼明星、成功人士的王宝强先生出现在所谓“校花”马蓉面前时,他可能有哪些心理内容被激发出来?我发现,有一种东西是存在的:自卑。哪怕在社会价值排序(以下简称“社排”)上,他的身份实际上对马蓉构成了一种势能上的优势,但一定还是自卑的。这种自卑,一直持续到发现了某种他不能接受因而要离婚的事实真相的那一刻。

苏享茂先生呢?我在研究上同样如法炮制,最终也发现,当已经当上CEO,正准备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的他碰到出身于“高知家庭”,硕士学历又“漂亮”的翟欣欣小姐时,自卑也一直持续到他进行控诉的时段里。

而这种自卑,以及与自卑联系在一起的心理逻辑,正是这两位在婚姻上出现悲剧的重要原因。自卑构成了他们的软肋,甚至致命的漏洞。

为什么从社会价值排序上来说,王宝强、苏享茂这些实际上已经占据优势的“成功人士”在综合而言并不比他们高档的女人面前仍然自卑?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自卑并不是突然之间产生,而是多年来作为心理背景一直携带的,只不过见到了马蓉、翟欣欣两位小姐后被不可遏制地激活且处于持续的状态。

不错,他们是成功人士,但现在在社会层面的“成功”只是他们心理上的“前台”,而“后台”,即家庭背景、成长过程经历的很多心理事件,则要卑微得多。这个心理上的“后台”,没办法在出身于中产家庭,且还有“顏值”和学历的马蓉、翟欣欣两位小姐面前找到心理优势。甚至我们还可以合理地想象,在他们小的时候,或刚刚情窦初开的那些岁月里,鄙视他们的人中,或他们想象鄙视他们的人中,就有马蓉、翟欣欣两位小姐的一些其他版本,那个时候,对于他们来说,她们是高不可攀的,被鄙视的话,也是没力量抵抗的。

现在在“前台”的成功,没办法抹去“后台”的自卑。一些出身卑微的暴发户,要抹去“后台”,采取的是开豪车、戴金链、玩美女、大嗓门的策略。但其实是没用的。因为看起来是逃离过去那个卑微的自我,但越这样做越预设了过去的自我是卑微的,且一直对它有一种伴生的体验。否认和逃离内心没用,根本逃不掉,唯一的办法只有让它成长—成长了,它才不再是过去的样子。

我记得弗洛伊德说过一句话,如果我们对一个人的过去一无所知,就没办法知道他的现在和未来。心理背景对人的影响是如此之大,并不是靠在社会层面的成功就能解决的。王宝强和苏享茂两先生的择偶观,以及不断用金钱满足马蓉、翟欣欣两小姐,体现的完全是自卑的心理逻辑。

王宝强先生能娶到这么一位在过去不可能想象的“校花”,自然只能用钱来迎合,并显示自己的“实力”。但从心理上来说,他忽略了这不是一个可以用钱喂饱的人。权力、金钱其实都是没办法真正喂饱一个人的,因为享受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要拥有更多”的焦虑。

苏享茂先生呢?逻辑更为激进。

我曾经和朋友讨论过这样一个问题:像苏享茂先生这样的男人该娶什么样的女人。我们大致取得共识,即娶一个漂亮、温柔、顾家,不需要考虑学历,最好是能做“全职太太”的女人。他需要的其实是一个稳定的,可以支撑他的大后方。我不清楚苏先生花几万元在婚恋网站注册会员时,有没有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事业-生活偏好进行评估。在遇到翟欣欣小姐时,他有没有问过自己,他真正需要的是这样的女人吗?

但我们的逻辑对于苏先生来说在心理上是无效的。他心理上不是这个逻辑。

他的心理逻辑很简单,自己的成功只是事业上的成功,他也要追求人生上的成功,而人生上成功的标志无疑是娶到翟欣欣这样有高学历漂亮又有“良好家庭背景”的女人。这意味着他确实已经在心理上进行阶层的攀升了。如果娶到的是一个家庭背景跟自己一样学历也较低的,则似乎有在阶层上被打回原形的感觉,至少好像也没有攀升。

而要维持这种人生成功的感觉,他也只能拿钱去喂。

他在某种程度上,是被自己的心理套住的。篇幅所限,我就不再对整个过程进行分析。

自我面前的那个世界

以上所说的“自卑”,指的是我们常说的那种心理感受,情感情绪。把它解释、翻译一下是“一个人的真自我、假自我很弱小,在社会价值排序的评价中很卑微,一遇到社排比自己高的,就感到自卑”。列一个公式是:自卑=弱小的真自我(假自我)+对社排的屈服+受到社排比自己高的人的刺激。

所以,自卑绝对不是像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说的那样是一种先验的东西,好像是没办法逃避的处境。自卑是自我加社会的产物,是一个心理上的概念,不是存在上的概念,也不是性格上的概念。作一个简单的例子,即使我的真自我(假自我)比较弱小,你钱比我多,但只要我不认同“钱多的人就比钱少的人高档”这个社会游戏规则,那我在你面前就不会处于心理劣势,不会感觉好像无力(钱确实是一种力量),不会感觉比你低档,因此就不会自卑。

如果我认同社排,我100%是自卑的。我要解决自卑,能做的只是强大真自我(比如比你更有智慧),或强大假自我(比如变得比你更有钱),或玩心理保护(比如从道德上打击你,说你有钱有什么了不起的)。但无论怎样,认同了社排,我就逃不了自卑。

当然,社排这个社会游戏规则实在是太强大了,极少有人能够不受它的影响。要打破它,要看穿它,真不容易。很多跑到深山老林里去修行的高僧,恐怕要看穿它的“虚妄”都不容易。

自卑既然不是一个性格上的概念,那又跟“自卑型性格”有什么关系?而自卑型性格中的“自卑”,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从王宝强、苏享茂两先生的心理背景那么强,但心理“后台”其实不硬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心理上很难走出小时的那种心理处境。任何性格的人都可能产生自卑,但自卑型性格的人在面对这个世界时,有一套独特的心理动力和心理逻辑,他们解决自我和世界关系时跟别的性格类型的人是不一样的。理解到这套动力和逻辑,才算是真正理解了他们。我在这里不去详细讨论我的性格理论,大概的纲要已经在前几年出版的一本书里阐释过了。我的用意是呈现出关于这个群体的大致社会学和心理学脸谱。

关于性格,中国人知道最多的大概就是“性格内外”、“性格外向”、“性格孤僻”这类日常说法了。不过这些说法,跟“人性善”、“人性恶”之类说法一样,只是一种最初的判断,而不是最终的结论。它们不仅是不严谨,而且是错的—“内外”、“外向”、“孤僻”的并不是性格,而是心理倾向。但这类日常用法,就像“太阳升起来了”、“太阳落山了”的用法一样,能捕捉到一些表象,适合大家某种层次的心智认知,所以不需要去计较。

“自卑型”性格中的“自卑”是一个动力概念。在哲学-心理学的范畴上,我们的自我和世界有一个方向性结构,即“自我-世界”。性格就是自我在这个方向性结构中,应对世界的固化模式。性格不是天生的,而是从一个人有“自我”开始,在和“世界”的互动中,用各种模式保护、扩大自我时慢慢形成的。因为要保护的自我是最弱小的,所以,性格的力量是最强大的。性格是在一个人的心理结构形成的早期出现的,所以,它是最“自动化”的也是在心理结构最深层的内容,几乎很难改变。它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提供着强大的动力去让一个人干嘛干嘛,然后怎样怎样。

人的自我,在小的时候,面对这个世界,在“自我-世界”的方向性结构中大致有五种基本的应对模式:自我害怕这个世界,想缩回来(自卑型);自我想从世界那儿拿东西来填充自己(占有型);自我想凸显在世界面前(表演型);自我想攻击世界(攻击型);自我跟世界关系不紧张,保持一种距离(温和型)。

自卑型性格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一个人在小的时候,因为个人处境和家庭环境,在世界面前弱小,无力,有点怕。而这威胁到了他心理上的生存,因此他一定要想办法改变这种情况。这构成了他强大的心理动力。

从原点出发后他们变成了什么

我发现自卑型性格的人还相当之多,在各种性格类型的人中占了多数。这大概是因为无论是家庭氛围,还是社会氛围,多多少少总有些压抑,让人放不开,很多人也容易体验到弱小感。

一般来说,如果我们小时候,在家里很受父母的压制,一看到父母可能要发火就害怕;或者,家里条件较差,经常被别人鄙视来鄙视去;或者,遭受过校园欺凌,而又很害怕;或者,自己长得丑,受到各种白眼和嘲笑;或者,小时喜欢思考自然、宇宙的秘密;或者,小时习惯了独来独往……都会形成自卑型性格,无论自卑型是主性格还是辅性格。

从人类历史和现实上来说,自卑型是最重要的性格类型之一。不仅仅是因为人多,而是它代表了一种强大的创造力。像爱因斯坦、弗洛伊德、康德、卡夫卡、凡高等在思想、科技、文化藝术领域的世界级名人,皆是自卑型性格。苹果的乔布斯,脸书的扎克伯格,还有马化腾、刘强东、李彥宏、任正非、雷军,其主性格也是自卑型。

但这个性格也有很强的破坏性。从形形色色的冷血杀手,一直到希特勒这种要毁灭世界的人,也是自卑型性格。自杀的人中,自卑型占据多数。即使是在破坏性方面,他们总是容易成为各种社会新闻事件的主角。

当然,更多的自卑型性格是沉默的大多数。

所以,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性格类型,版本很多,从烧公交车的到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从站在人类思想和科技最顶端的到在生活中畏畏缩缩的,从道德高尚的到心理阴暗的,一应俱全。

他们在原点上是一样的,但毕竟每个人的处境都不一样,那么是怎样分道扬镳的?

第一种情况,当一个人的自我在世界面前感觉很弱小的时候,因为没办法反抗,于是认命了。他在心理上已经对世界关上大门,缩回去了,而缩回去好像这个世界就打击不到他了。我们所看到的很多麻木、畏畏缩缩的、认命的老实人,就是这类人。他们在这个社会中,因为没有动力“奋斗”,因此多数处在一个较低的社会位置。

第二种情况,破坏。既然这个世界让他那么弱小,在心理上难以活下去,那就恨这个世界,就去破坏它,从破坏中找到力量。无数“报复社会”的人、冷血杀手,还有希特勒等,走的是这条道路。

第三种情况,玩世不恭。他的自我很弱,为了心理上生存,于是不把自我和世界当真,他戏谑一下,嘲笑一下,捉弄一下这个世界,似乎威胁他心理生存的力量就被消解了,他就找到了自我的力量。

第四种情况,保持真实自我最初的那种面对世界的感受,不去适应这个世界残酷的那一面。这类人是天真、善良,不太适应社会游戏规则的人。

第五种情况,用智商单兵突进,通过头脑对世界的认知、破解,来获得把控感和力量感。这是企图把智力优势转化为心理优势。像苏享茂这种“IT男”或一部分“理工男”,就是这个版本。

第六种情况,用对世界和人类社会规律的认知及创造出理念来获得自我在世界面前的力量。科学家、思想家就属于这个版本。

还有第七种情况……

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哪一种版本的自卑型,在“自我-世界”结构中,在社会生存中,更多地是靠“实力”而不是“关系”,“情商”相对不高。他们很难成为长袖善舞的人。在成功的商人中,也更多是靠技术或理念。但他们中的优秀分子,有一个动力就是没法停下来,总要不断地去创造新的思想,新的科技,新的理念和模式。因为一停下来,在内心深处,又被打回原点了。

一个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引导人们的心理能量,他们的性格动力去创造,而不是破坏。而自卑型因为其特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限于篇幅,我不再进行展开。但仅仅有性格并不够,还有人格。性格决定人生的动力,人格决定人生的方向。

猜你喜欢
马蓉王宝强弱小
啊!水手,上岸吧
刘德华教王宝强洗手
王宝强:好的婚姻让我脱胎换骨
王宝强离婚成了谁的狂欢——娱乐新闻引爆舆论背后的思考
我有特别的喝水技巧
柴的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