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瑞应寺藏道场诸圣牌及牌竿小考

2017-10-30 00:36李晓红
丝绸之路 2017年20期

[摘要]麦积山瑞应寺藏有道场诸圣牌?譹?訛34件以及圣像之下列插的牌竿46件,其创作者主要是寺院的僧人和民间无名画工。在整理过程中,发现部分圣牌的裱褙纸上有明代木刻“西方公据”?譺?訛和“乾隆三十八年十月壹日 焚化”等字样。由此可推断,这一批水陆画最晚至清代早期所制,甚至可早至明代末期。另外寺中还藏有尺寸更小的牌竿若干,其作用与“拜佛如同在寺院”意义相同。这一批道场诸圣牌有着重要的艺术、文物和文献价值,对研究明清佛教史、民间宗教信仰、民俗文化、民族服饰及中国美术史等都是难得的宝贵资料。

[关键词]麦积山瑞应寺;水陆画;圣牌; 牌竿

[中图分类号]K87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20-0021-05

一、圣牌基本内容

圣牌是寺院或者家庭做道场法事时,案上供奉的诸佛、菩萨、诸天、诸护法像牌。尺寸大小略有不同,一般高440~490毫米,宽270~290毫米。贴金,裱褙多层,厚度2毫米。其中,有16件圣牌像的背面有文字,标明了它在水陆法会中的确切位置。1989年整理这批水陆圣像时,我们和同时整理寺院遗留下来的文书一起编号,“麦”字号是指文书编号。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编《瑞应寺遗珍》一书中,夏朗云第一次介绍了这批圣牌,本文略取34件圣牌图片。根据圣牌背面标注位置、尺寸和画风判断,34件圣牌可分为八组。所有尺寸表示为:高×宽,单位:毫米。

第一组:麦0931释迦佛, 0954药师佛 ,0928阿弥陀佛, 0957文殊菩萨,0958普贤菩萨, 0932观音菩萨, 0939地藏菩萨 ,0955韦陀 ,0938护法。

麦0931释迦佛。 背题“释迦佛中”。背面第二层裱褙纸反裱,手书内容同麦0930、0939、0955:“乾隆三十八年(朱印)十月壹(朱色)日 焚化/敕高超三界 右给付正亡鬼准此/口案下给付正亡鬼不许别鬼争夺为此须儭给者承仗/造胜会虔备冥货壹封焚化故 收执遵奉/星门下为给付冥财事 今逢。”

麦0954药师佛。背题“药师佛左一”。背裱纸有一幅版画,隐约可识为一塔(11层)。

麦0928阿弥陀佛。背题“弥陀佛右一”。背面第二层裱纸为一木刻山水画,有人物、船只、花鸟树木等。

麦0957文殊菩萨。 背题“文殊左二”。背面第二层裱纸可见一塔,塔上有一圆形发光物。塔旁有“地藏王菩萨/阿弥陀佛/ 年 月 日给 右给□/南无西方极乐世界三十六□□□□□□□□□□”字样。

麦0958普贤菩萨。 贴金,裱褙多层(2毫米)。尺寸280×438毫米。背题“普贤右二”。最上一层襯裱纸为一木刻印刷纸张,隐约可见:“天下大峨眉山/西方公据西方……/夜受苦生前□不持五戒不修□□□□三途受/此 穀□有□期□有善男子善女/子□□□□求解脱一修布施二修持戒三修忍辱/四修精进五修禅定六修智慧七修□□八修□□/开名著僧□□□□□若罪成河沙若能依念佛/者或□□□……/ □□……念化成长生不老出/离三界□□有情□诸□□不过□□不逢八□/临终随身 念童王□情□相迎/接□騐实□行十大开王遵□佛敕大赦□□天/佛敕□合通行准此胜力合给文凭原籍住居请受/信善 本命 年/劝念弥陀点佛图千声一点是明珠 西方路上为/公据 地狱门前作赦书右给付/ 计开所积善功列故于后/ 壹”。 说明:背面有白蜡泪痕。

麦0932观音菩萨。 背题“观音左三”。最上一层裱纸有木刻版画一幅,画中有木船一只,船旁站一天王并有发愿文一道:“皈依三宝受持五戒不□一不□□二不□□……语五不□………/□九修三昧十修□□……之时集……/□我佛之□………/□成就菩提凡为信佛千声一点尽散圆满百年命终之时□□我府城隍社庙大小关洋□台□隘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受诸快乐十圣三贤同行伴侣依教主 遵 /□□□ 时□愿□□命终仲識伏右念诸佛位前洗心实□领受西方冥途路引道此为暗明灯□□□”。

麦0939地藏菩萨。背题“地藏右三”。最上一层裱纸被反裱,内容与麦0955韦陀像裱褙纸内容相同,为乾隆三十八年十月一日。最下一行,可见佛、峕字。

麦0955 韦陀。 背题“韦陀左四”。背面最上一层裱纸(反裱),隐约可见“乾隆三十八年(朱印)十月壹(朱色)日 焚化/敕高超三界 右给付正亡鬼准此/□案下给付正亡鬼不许别鬼争夺为此须儭给者承仗/造胜会虔備冥货壹封焚化故 收执遵奉/星门下为给付冥财事 今逢”。裱纸内容与麦0930、麦0931、麦0939相同。

麦0938 护法。 背题“护法右四”。背面第二层裱纸有木刻版画一幅,上题“阿弥陀佛十一月十一日 /收口准此”。版画上有一船,船上站立三人,一中年男子,一男童一女童,岸边站一男子。

第二組:麦0960释迦文佛, 0937迦叶尊者梵王, 0929迦叶尊者梵王, 0935文殊菩萨,0930普贤菩萨, 0933密迹金刚, 0934秽迹金刚。

麦0960释迦牟尼。背题“释迦文佛中”。背面有墨书题记一幅:“乾隆四十四年五月上瀚之吉/麦积山瑞应寺发心承造/诸佛菩萨诸天护法像牌两堂共十八尊/住持释子湛然、徹然;徒 达焕、达照(用墨涂)、达成、达贤;孙 悟本、悟真、悟修、悟信;/行慧 徒 修璹/正觉和尚笔画 徒□□(用墨涂)”。 说明:据冯国瑞《麦积山石窟志》(石印本1941年)关于瑞应寺一章,瑞应寺僧供奉牌位,系乾隆五年(1740)由西安雁塔移锡住此,其宗派为临济正宗,其中湛然?譻?訛禅师为临济正宗三十七世。

麦0937 迦叶与梵王。 背题“迦叶尊者梵王左一”。背面手书“乾隆四十一年四月廿六日宣行”字样。

麦0929阿难尊者帝释。背题“阿难尊者帝释右一”。

麦0935文殊菩萨。背题“文殊菩萨左二”。

麦0930普贤菩萨。背题“普贤菩萨右二”。背面第二层裱纸笔书:宋廷梅、刘法才、李建、张三起、宋法、吴天才、鞏珍(香长)、童月、李桷(香长)、高宽、高冕、高修(香长)、阮奠安、阮自珍(香长)、(香长)高夆、雒万库、赵祥安、佞车、王得昌、付成(香长)。中层第一面裱纸(反裱)笔书如下:(第一、二层相同笔书)“星门下为给付冥财事 今逢/□胜会虔备冥货壹封焚化故 收执遵奉/□案下给付正亡鬼不许别鬼争夺为此须儭给者承仗/敕高超三界 右给付正亡鬼准此/乾隆三十八年(朱印)十月初一(朱色)日 焚化”。中层第二面裱纸(反裱)笔书如下:“疏奉行法事 再祈/佛光缥渺智月常明驾六通之神异早/离西极骈五辇之安降慈东土佑合/会老幼福海□深□山益峻二六时中/吉祥如意上祝”。横向(反裱)三行:“□□□□□□□□……/秀恩霑沙界利济群……/正遇”。endprint

麦0933密迹金刚。背题“密迹金刚左三”。裱纸最上层依稀可见“□姪□□□□□吴/香位周奇 吴 /郭□ 吴 /马□得 杨/孙□梅孙 /孙□辉孙”。

麦0934秽迹金刚。背题“秽迹金刚右三”。最上一层裱纸下端有“衣□□□/家造此/□陶至/父为母”。

第三组:麦0941释迦佛,0950毗卢遮那佛,0944卢遮那佛,0945文殊菩萨, 0943普贤菩萨,0947韦陀,0948护法。

麦0950毗卢遮那佛。右下方有白底黑框榜题一幅(20×95毫米),内题“信女孟门季氏”。

麦0945文殊菩萨。 右下方有一处残洞。

第四组:麦0936帝释天及供养天像, 0952帝释天后及供养天像, 0949文臣、神像, 0956文臣、武将像。

麦0936帝释天及供养天像。 左下角有白底墨书榜记一幅,内题“丁门杨氏 高翔”。

麦0952帝释天后及供养天像。右下角有白底墨书榜记一幅,内题“傅开基、张继统”。

麦0949文臣、神像。左下方有墨书榜题一幅(25 ×100毫米),内题“侯世康、吴绪伯”。右下方有一裱黄纸的墨书榜记一幅(20×100毫米),内题“张主义 曹氏”。左上方有火烧残洞一处。

麦0956文臣、武将像。左下方有亲裱黄纸的墨书榜记(20×100毫米)一条,内题“潘门张氏”;右下方有白底墨书榜记一条,内题“侯世公、王门傅氏、丁绍吕、丁绍起”。

第五组:麦0953白衣观音像,0946水月观音像。

第六组:麦0951地藏菩萨像, 0961十王之(左五王)像,0959十王之(右五王)像。

麦0951地藏菩萨像。左上部有一蛀洞。

麦0961十王之(左五王)像。裱褙纸最上一层为麻纸。

麦0959十王之(右五王)像。裱褙纸最上一层为麻纸

第七组:麦0940地藏菩萨像。

第八组:麦0942地藏菩萨像。

麦0940地藏菩萨像。左、右下角稍残。

麦0942地藏菩萨像。背面有朱笔题“唵”“吽”“哑”三字。

二、牌竿的主要内容

牌竿是一种佛事牌位,比圣牌更简易,用纸或麻布制成,上面书写诸佛、菩萨、诸天、护法、诸神、帝等名称,用竹签插进去,供奉在案上并标明在道场中的位置。作用是拜佛如同在寺院。这一批牌竿共计46件,每组尺寸大小略同,没有确切年代,牌竿和圣牌一同保存在寺院,时间也略晚于圣牌,在清代晚期至民国年间。这一批牌竿1989年整理时没有整理编号,故为首次介绍。

牌竿的正反面都书写诸圣名称。藏青色纸质,用金粉描绘圣位及图案花卉,佛座上、下有注明在法事活动中的排列位置。

第一组(图1),尺寸:113×486毫米。

1.正面:南无本师释迦牟尼文佛(座下有“中”字)。

背面:南无离垢地菩萨 (座上有“二”字)。

2.正面:南無文殊师利菩萨(座下有“一”字)。

背面:南无焰惠地菩萨 (座上有“四”) 。

3.正面:南无观世音菩萨(座下有“二”字)。

背面:南无发光地菩萨(座上有“三”字)。

4.正面: 南无得大势菩萨 (座下有“三”字)。

背面:南无离胜地菩萨 (座上有“五”字)。

5.正面:南无弥勒菩萨 (座下有“八”字)。

背面:南无不动地菩萨 (座上有“八”字)。

第二组,尺寸:117×488毫米。

1.正面:南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座下有“中”字)。

背面:南无欢喜地菩萨(座上有“一字”)。

2.正面:南无无尽意菩萨(座下有“四”字)。

背面:南无现前地菩萨(座上有“六”字)。

3.正面:南无宝檀华菩萨(座下有“五”字)。

背面:南无法云地菩萨(座上有“十”字)。

4.正面:南无药王菩萨(座下有“六”字)。

背面:南无善惠地菩萨(座上有“九”字)。

5.正面:南无药上菩萨(座下有“七”字)。

背面:南无远行地菩萨(座上有“七”字)。

根据一、二组正面座下标字的大小顺序,如下表:

根据一、二组背面座上标字的顺序,如下表:

第三组:麦1635金刚。材质为粗布,底部用纸装裱衬托。分为左右两条福,每条各四身金刚。尺寸:134×925毫米。

第四组:无编号,黄麻纸,裱褙多层,厚度2毫米。尺寸:5.6×32.8毫米 天头高5.5毫米,红纸。地脚高5毫米左右,绿纸。缺失一个圣牌(见图2)。

根据背面下部标识数字,依大小排列如下:

1.缺失。

2.南无大势至菩萨(背面下部有“二”字)。

3.南无十二圆觉菩萨(背面下部有“三”字)。

4.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背面下部有“四”字)。

5.南无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背面下部有“五”字)。

6.南无九华山迷冥地藏菩萨(背面下部应为“六”字)。

7.南无护法韦陀菩萨(背面下部应为“七”字)。

8.南无十方三世一切菩萨(背面下部应为“八”字)。

9.南无洪山紧那罗菩萨(背面下部应为“九”字)。

10.南无二十四位诸天菩萨(背面下部应为“十”字)。

第五组:无编号,神位圣牌。黄麻纸,裱褙多层,厚度2毫米。尺寸:5.3×32 毫米。天头高5.5 毫米,红纸。地脚高5 毫米左右,绿纸。缺失多个神位圣牌。endprint

根据背面下部标识数字,依大小排列如下:

1.东岳泰山仁元圣帝(背面下部应为“一”字)。

3.五方五帝开路等神(背面下部有“三”字)。

5.直年太岁至德尊神(背面下部有“五”字)。

10.本州城隍感应尊神(背面下部有“十”字)。

14.佛光普照合家星辰(背面下部有“十四”字)。

三十六部鬼王面然大神(背面下部无字)。

南无五姓口鬼口口神位(背面下部无字)。

当处土地里预尊神(背面下部无字)。

第六组:无编号,神位圣牌。5.3×32 毫米。无装裱,两层纸,上下红色签头(见图3)。

佛光主照合家星辰神位,尺寸:6.3×30 毫米。

九天云厨司命灶君神位,尺寸:5.2×32毫米。

第七组:无编号,黄表纸一层,上下无红头签。尺寸:5.7×23.2毫米。分别为南无元满报身六卢舍那佛神位、 南无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位、 南无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位、南无普唵祖师菩萨位、五方五帝五土龙神位、北斗解厄星君神位。

三、圣牌的来源及其分类排列

根据以上基本内容介绍分析可知,圣牌来源大致有两种:一是寺院僧人发心承造,二是周边信士捐赠寺院。

最早提到这批圣牌的是冯国瑞先生,他在其《麦积山石窟志》(1953年石印本)关于瑞应寺一章节“佛菩萨诸王真容图帧”中提道:“寺中存佛菩萨及诸王真容多帧。诸王当为魏文皇后乙佛氏之太子武都王也。张冲翮山记云:‘维钟铭碑记、诸王真容图与子山之铭词,于今可考也。今此图均存寺中,至可珍重(贵)。”但是,根据现存这一批道场圣像来看,冯先生所说的诸王真容图当为诸天、诸神、护法等像,并不是冯先生所说的乙佛氏之太子武都王真容,冯先生恐有误读。在麦0960释迦牟尼像背面有墨书“乾隆四十四年五月上瀚之吉/麦积山瑞应寺发心承造/诸佛菩萨诸天护法像牌两堂共十八尊/……”依上所述,这里所指的两堂18尊佛、菩萨、诸天、护法,由于有部分失佚,两堂十八尊现在难以确切定位。据《水陆仪规会本》?譼?訛分析,麦积山现存34件圣像牌当为上、下两堂。第一、二、三、五、六、七、八组为上堂水陆画,第四 组为下堂水陆画,具体排列如下:

第一、三组供奉三世佛,第二组为佛会图,第四、五、六组为水陆画,第七、八组为单独地藏菩萨。

第四组麦0936 帝释天及供养天,麦0952 帝释天后及供养天,麦0949文臣、神像,麦0956文臣、武将,主要以供奉帝王、帝后、文臣武将为主。这反映出水陆画不仅画佛、神、仙,同时也画了现实社会各阶层的不同人物,如上层社会中的帝王、王子、王孙、皇后、嫔妃、才女、文官、武将。

第五组单体供奉观音圣像居多,这与民间流传至今的传说有关,麦积山求子比较灵验,所以多信奉观音。

第六、七、八组以供奉地藏、十王为主,尤以供奉地藏最多。这与超度亡灵所设道场有关,多用于报亲恩,祈父母、兄弟、亲人冥福的法事。

从裱褙的圣牌背面文字内容看,反映出以下几种信息:其一,为超度父母、兄弟、亲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其二,忏悔。其三,奉行法事祈福、免除灾难、祛病;其四,寒食节“十月一”为亡人送寒衣。

综合分析,第三组圣像年代最早,画风古朴,圣像底色以蓝色为基调,主要突出对毗卢佛的供奉;第一组圣像由于在其裱褙纸上有乾隆三十八年字样,所以推断其年代为乾隆三十八年以后;第二组圣像因在其释迦佛的背面有“乾隆四十四年瑞應寺发心承造佛菩萨……”等字样,当为乾隆四十四年造 ;第四、五、六组圣像较其前几组时代晚一些;第七、八组时代不详。 这一批水陆圣牌是目前国内未曾发现,比较罕见,也较珍贵。与现存明清时期的水陆画相比较,一是体积小,二是画面人物少,三是表现形式独特,具有携带方便的功用,另外还有行像?譽?訛的用途。

四、寺院、圣牌和水陆道场关系

瑞应寺寺名,历来为朝廷所赐。据宋人石刻《秦州雄武军陇城县第六保瑞应寺再葬佛舍利记》:“阿育王始初兴建,号无忧寺……隋文皇仁寿元年赐净念寺……又崇宁口顶产灵芝三十本……蒙恩改瑞应寺……”瑞应寺自宋一直沿用至今。

最早提到麦积山瑞应寺举行水陆道场是在宋大观元年(1107),据嘉定十七年(1224)的《四川制置使司给田公据碑》记载:“……圣朝大观元……奉敕改赐名瑞应寺……许本寺开坛,专一建置,祝延圣寿道场。”记载瑞应寺专设为当朝皇帝祈福延龄的道场。明代游人题记记载,第133窟前堂正中立佛背面墨书“口口仲王氏,万历三十五年奉水陆会到此” 。

水陆法会不但在寺院举行,也可以在洞窟内进行。如第2窟,造像为明重修,主尊为地藏,脚下安卧一揭谛,两侧旁立道明和尚和闵公长者。左右壁前塑十殿阎王,左右壁绘地狱变相。地藏菩萨、十王、地狱变相的组合,也是水陆道场。这种组合形式同样见于四川大足宝顶山第20窟所塑“地藏、十王、地狱”造像。

麦积山瑞应寺大雄宝殿位于寺院正北,据清乾隆十三年《重修麦积山瑞应寺大雄宝殿并诸殿募缘小引》,得知,乾隆十三年重修了大雄宝殿,乾隆二十六年释圆觉重修瑞应寺。又据大雄宝殿内顶梁墨书题记“重建麦积山瑞应寺大雄宝殿并诸殿……(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得知,嘉庆年又重建了大雄宝殿。殿内设坛基,并列泥塑坐佛五尊,于文化大革命初期拆除。但主尊像内木骨架有明“万历”题款。?譾?訛且大殿东西壁绘有五佛八菩萨诸天护法像及两尊金刚。经推断,壁画应与塑像为同一时代,最晚为明万历年间。由此来看,瑞应寺大雄宝殿就是水陆法会的道场所在地。

从碑刻到题记再到洞窟雕塑和壁画乃至这一批清代早期的水陆圣牌,说明自宋到清代,麦积山2号窟、133窟和瑞应寺就是水陆道场所在地。

在水陆道场中奉请某一佛、神画像就如同启请了某一佛、神,经过供奉、礼赞、诵经、忏悔、发愿、斋戒、散食、放焰口等一系列法事活动,祈求佛、菩萨、诸天等,超度亡灵孤鬼早日脱离苦海,早生净土。“又见世间,凡设道场,多为父母”。?譿?訛所以有专祈亡父母乃至七世父母早在净界者也。这既是水陆圣牌与水陆道场的关系,也是圣牌在水陆道场中的用途。可以说没有水陆圣牌画就无法举办水陆道场仪式。endprint

五、结语

中国自古提倡孝道,佛教则配合儒家“慎终追远”。为人子者,遇到双亲生日,便邀请亲友,并请和尚诵经消灾,植福延龄;父母若故世,更要举行法事,诵经礼忏。民间如此,国家如遇到天灾人祸,亦迎请高僧诵经、祈祷。宋以后,朝野为了超度战争中的死难者,还会举行大规模的水陆道场,追悼烈士,超度亡灵。这种诵经设斋、追荐亡灵、祈福超生的仪式,使佛教寺院与世俗生活日益接近。并且产生了僧人的商品化,出现了一批专门靠给世俗人家念经来挣钱的“经忏僧”和“应赴僧”。明代,朱元璋颁布的《申明佛家榜册》中,明文规定了经忏的官方价格:“验日验僧,每一日,每一僧钱五百文。主磬,写疏,召请三执事,每僧各一千文,陈设诸佛像、香灯供给,闍黎等项劳役钱一千文。” 寺院经济关系到僧众生活、殿宇维修、新宇扩建、佛事活动、资助地方公益事业等方面。

麦积山保存的这一批圣牌和牌竿,极有可能就是寺院“经忏僧”和“应赴僧”做法事念经挣钱来作为寺院经济的来源之一,以寺养僧。

[注 释]

最早介绍这一批水陆圣牌的是李晓红《麦积山文书概述及几件重要文书介绍》一文,《敦煌研究》2006年第6期;之后夏朗云《麦积山瑞应寺藏小型纸像牌水陆画》介绍了这批圣牌,收入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编《瑞应寺遗珍》一书中,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并发表《麦积山藏清代小型水陆画》,《文物》,2009年第9期。本文是对其论文的补充。一命名更准确,二补充了背面的详细识读,增加了信息量;三分类更为准确(此文的名称、分类得到了上海师范大学侯冲教授的指导)。

西方公据:为信士弟子死后往生西方净土的通行证,正如内容所述:“西方路上为公据,地狱门前作赦书。”在张锦绣主编的《麦积山石窟志》一书中第一次介绍。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西方公据为明代木刻雕版,原版现存麦积山文物库房。

湛然禅师为临济正宗三十七世,见《麦积山石窟研究》,李晓红《麦积山寺院住持辑录》,文物出版社2010年版,第304页。

《水陆仪规会本》,上海佛学书局,2002年9月。

中国佛教协会编《中国佛教》第二辑, 知识出版社1982年版,第375~377页。“行像”是用宝车或轿子载著佛像巡行城市街衢的一种宗教仪式。天水至今流传行像仪式,如每年正月十六,伏羲庙庙会时期,就有四人抬大轿,轿中供奉佛、菩萨和诸神像,行像入城,众人参迎佛的场面。

张锦秀编撰:《麦积山石窟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4页。

参见麦积山藏明代写本《报恩道场仪》之“报恩教诫仪文”内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