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语境下包豪斯教学模式的传承与发展

2017-10-30 15:26刘桂华后金鸽
设计 2017年8期
关键词:包豪斯传承教学模式

刘桂华 后金鸽

摘要:高度社会责任感、解决时代困境的教育改革出发点是包豪斯光辉思想的本质和核心。包豪斯教学模式虽富开创意义,但也有它的历史局限性,后现代语境下的艺术设计教育要摒弃包豪斯教学模式中教条、僵化的部分,传承它的光辉思想并梳理新的人才培养理念,注重学科交叉融合,用虚拟工作室与传统场地式工作室教学方式相配合,以多样化、差异性、特色化的教学模式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艺术设计人才。

关键词:教学模式 后现代语境 包豪斯 传承 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7)04-0107-03

引言

世界通行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框架体系均传承自德国包豪斯,包豪斯教学模式虽富开创意义,但也有它的历史局限性。后现代语境下,“艺术与设计应如何进行教育?如何解决艺术设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问题?”等,想给出符合时代语境的正确答案,就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去重新审视包豪斯教学模式。

一、后现代语境

“‘后现代(Post Modern)的英文在设计上的含义是指现代主义设计结束以后的一个时间段,基本上可以说,自从70年代以后的各种各样设计探索都可以归纳入后现代时期”,但本文中的“后現代语境”并不单单是时间段上的划分,还包含更复杂的含义。这可以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为何在70年代遭遇转折来解释。

现代主义设计发展到60年代末,只余一个“少则多”的减少主义形式外壳,即“用同一的方法、同一的设计方式去对待不同的问题”且“过分强调设计专家的能力,认为专家能解决所有问题”,设计的地域性和风格化消失,变成国际主义的一元化、大一统和千篇一律,世界各地充斥着的是理性、单调、冷漠的设计物,现代主义“为人民的设计”初衷被改变,沦为形式主义至上的精英模式。70年代后,媒介、电子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消费主义盛行,“丰裕社会”下现代主义极简设计风格遭到抵制和排斥,后现代主义应运而生,进入“后现代社会”。“后现代社会”是更加包容、多元、开放、自由及富有变化和人情味的代名词,也代表着“实验性和多语言性”等特征,但后现代主义又不是对现代主义的完全否定和取代,而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更准确地说,只是形式上的反叛,在现代主义的内核基础上加了一层历史折衷主义的装饰外壳,这就是后现代主义。

随着后现代主义文化在各个领域的影响力日渐扩大,“后现代”经常被用来代指各种不同常规的事物。21世纪后,“多元、异质、解构、消解等特性才开始真正意义上地蔓延扩张开来,时代文化的后现代特征才更为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个时代,它的语境,便是后现代语境。

二、包豪斯光辉思想

包豪斯最伟大的是它的光辉“思想”,正如米斯·凡德洛(注:包豪斯第三任校长,“少则多”的提出者)所说,包豪斯代表一种思想,只有思想才有可能产生如此广泛、深远的影响,也只有思想才能世代流传。分析孕育包豪斯伟大思想的独特历史背景有助于了解其思想的本质。

1918年“一战”后,德国因巨额战争赔款导致经济迅速下滑并演变为经济危机。主要以年轻人失业为主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十分突出,失业的青年人更加反叛;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中产被摧垮,传统社会意识被颠覆,社会动荡不安;包括美国自由主义在内的很多新潮思想轮番在当时的德国大地上演,沉重的经济危机使得社会各阶层都急于改变现状,希望尽快从困境中挣扎出来,因此各种思潮都有了自由的试验空间;与此同时新的技术、新的材料不断诞生,以工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新型生产关系也在悄然而迅速地建立着,这催生了设计艺术上的变革要求,包豪斯思想和包豪斯教学模式因而有了孵化的土壤和环境。1919年包豪斯建校后迅速成为传统教育模式的革新者、设计领域的弄潮儿、现代设计风格的推动者,担起了教育者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包豪斯向传统的艺术与设计教育体系发出质问,“艺术与设计能否传授、应该如何教育?好的设计本质是什么?设计的目的是什么?设计对于社会的功能与影响是什么?设计师应该具有哪些基本素质?等”,这些问题直指现代设计的核心,在今天仍然有着积极意义,是每一个设计师、每一个设计教育工作者应该时时拿来思考的经典之问。包豪斯以此向旧教育体系发出挑战,并在实践中给出了答案,也推动了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形成和发展。

包豪斯为应对经济不景气的现实困境而倡导去掉多余装饰以减少成本,其设计物如包豪斯新校舍以及巴塞罗那椅、瓦西里椅以及布兰德的台灯等,至今被视为现代主义实用、理性、简洁又不失未来科技感的经典代表作;致力于将家具与建筑部件规范化、标准化,以适应工业化流水线产品批量生产方式,从而推动了现代主义设计“少则多”等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建立了全新的至今通行的现代设计教育基本框架,不但彻底改变了把基础课教育建立在艺术家个人经验、感觉之上的不科学教学法,而且首创了实践教学的作坊式训练,又广泛与企业界、工业界建立联系等,同时把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推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综上所述,包豪斯能够清醒地分析时代困境并把解决问题作为教育者必须承担的责任,是它思想的最光辉和伟大之处。包豪斯领导人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是教育者应该摆在第一位的基本指导思想;它立足于解决时代困境的教育改革出发点,无疑是跨越时代的、超前的、至今通行不悖应该坚决继承的。包豪斯先进的教育思想让它走在了时代的前面,包豪斯成为时代设计风格的引领者,社会前进的推动者,而不是被动的模仿者、设计垃圾的制造者。

三、包豪斯教学模式

包豪斯第一任校长格罗佩斯针对当时的大工业生产把技术和艺术截然对立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强调工艺、技术与艺术的和谐统一”圆的教学理念,并据此对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改革的二大中心,一是基础课,二是引入手工艺的作坊式训练。

包豪斯迪索时期的课程已经有比较明确的体系,分为六大类:必修基础课、辅助基础课、工艺技术基础课、专门课题(如产品设计、舞台设计、展览设计、建筑设计、平面设计等)、理论课(艺术史、哲学、设计理论等)、与建筑专业有关的专门工程课程。上述课程包括了理论基础、基础设计练习和实践性工作三个环节,循序渐进,互相贯穿,每部分课程都有实现目标。教学方法上实行“双轨制”,聘任艺术家与手工匠师同时授课,成立了编制、陶瓷和木工工厂等手工艺作坊,以配合“双轨制”学习制度顺利实施和贯彻执行“艺术与技术相统一”之理念。endprint

包豪斯教学模式又过于注重理性和价值中立,教育的目的偏重宏观思想指导下的统一性,如同国际主义风格阶段的设计堕入冷漠、没有人情味的深渊,抹杀了地域差别、民族个性,陷入教条、僵化的大一统模式一样,包豪斯教学模式最后也变成了一个规整的跑道,机械化、刻板化,只注重教育的结果而不看重教育的过程,走向了僵化、教条的国际主义风格误区。

四、后现代语境下包豪斯思想及其教学模式的传承与发展

当前我国设计教育呈现出的全国大一统、因袭守旧、单一、封闭、固化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正是在形式上机械模仿包豪斯而走向了教条、僵化的结果。而包豪斯最值得传承的是它的光辉思想,后现代语境下的艺术设计教育,应该是传承包豪斯光辉思想基础上的创新发展,而不是照搬照抄。

(一)把握时代脉博,继承包豪斯思想并丰富其内涵

学习包豪斯,重要的是探讨它的精神实质,“首先从整体上去把握它的精神,进而面对它的本质,设计教育要为设计的发展服务,这更要求设计教育的与时俱进。包豪斯首创的一系列教学法在今天仍不同程度在世界各地设计院校通行,然而机械套用包豪斯教学模式造成“很多学校还没有能够超越,甚至没有能够达到包豪斯当年的高度”。其实质在于未从思想上达到包豪斯的高度,不能准确把握住时代的脉博、不了解当今社会的真正需求,造成学校教育与社会、时代严重脱节,学生知识体系陈旧、创造力匮乏、不具备设计师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只能跟在潮流背后亦步亦趋的严重后果。

格罗佩斯说“新的时代需要它自己的感觉”,后现代语境提倡“以人为本”,提倡情感化设计,个性化设计,设计能否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是第一位的。设计让生活更美好,好的设计的本质应该是实用和审美的双重统一,应该立足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而且要更富前瞻性,优秀的设计师有引领好的生活方式、社会潮流的能力。后现代语境下的教育要彻底从重理性、偏技术的现代教育理论中走出来,以人为本,因地、因校、因时制宜,因材施教,让学生不断地创造自己的本质;从重视教育结果转移到重视教育的具体过程上来,教育应该是动态、开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进行自由、多元化、实验性、多语义性的尝试,从而创造丰富的、个性化的世界;避免单一、中立的价值观,摒弃机械、刻板的“整齐划一跑道式”统一教学模式,教育的目的必须从现代教育理论偏重宏观思想指导下的统一性转到后现代语境下重视多样性、差异性、特色化的方向;设计教育不可回避时代,要带有社会文化生活的价值烙印,要采取情境化教学、产学研一体化教学等多样化方式完成知识的传授、实践技能的掌握等。

(二)梳理符合时代语境、当下社会需求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艺术设计院校长期固守包豪斯式现代教育理念下的单一模式,已给现行艺术设计教育带来了严重的問题: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雷同,同质化竞争严重,呈现出严重的结构性缺陷;人才综合素质不高,创造力严重不足且动手能力差;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解,不但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就业问题,且严重影响学生的专业自信心。因此,梳理符合后现代语境和当下社会需求的教育理念,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是当务之急。

教育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的梳理和制订首要考虑的是当下在校大学生现状。80、90后大学生在应试教育氛围下长大,对知识缺乏尊重和敬畏感;丰裕的物质生活、独生子女的家庭氛围等,让他们缺乏合作精神、耐压力不强;严重依赖网络,学习效率低、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退化;社会大环境浮躁,拜金主义盛行,浮躁、功利的学习态度,也难以让大学生们有努力奋斗后的成就感,价值观和责任感都有待考核。

因此当下艺术设计教育理念要在包豪斯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加进“PARE”四个方面指标,即Professiong(专业自信心)、Attitude andmanner(态度与习惯)、Responsibility(责任感)、Ethical values(价值观),并实行“PARE--3+1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3+1创新教育”模式是指4个“3+1”,即“教与学、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全方位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互动式、启发式、探讨式教学”+“数字化学习”的教学体系;“学生自主管理、民主管理、人性化管理”+“团队协作”建设优良班风、学风的学生管理体系;通过“实验班、实验室、实践基地”+“开放式教育”的教学平台,实现校企无缝连接联合培养“零适应期”的本科生的教育模式。简而言之,人文素养、管理能力、专业理论知识、实践动手能力等训练齐抓并进,与产学研结合的工程实践培养模式相结合,让学生真正融会贯通所学知识,最后达到培养出后现代语境下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专业自信心的,知识、能力、素质兼具的,能够满足企业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之人才培养目标。

(三)教学体系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性

“据日本《设计艺术新闻》的调查,当今市场需要的设计师的素质能力,其中设计开发的策划能力占30%,造型能力占25%,综合思考能力占20%,组织与协调能力占12%,国际感觉占8%,CDA操作能力及其他占5%”,可见,时代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而我国目前通行的设计教育却是专业划分越来越细,互相很少交叉融合,尤其是艺术设计类学生的理性思维环节是缺失的,导致学生成为有缺陷的“偏才”,毕业后无法适应岗位需求,即使进行二次培训后能够上岗,见解、知识、视野的狭隘也限制了他今后难以有质的发展和飞跃。

新的时代环境和新的市场需求向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要注意融入更为多元的文化,必须切实体现学科的交叉整合性,彻底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构成。各专业的界限不应该是壁垒分明的,学生虽分属大文科、理科之下的各专业,但相互之间要通过项目合作的方式进行交叉学习,鼓励学生多选修其他专业甚至理科专业的某些课程,或根据兴趣在第二三课堂选择其他专业导师共同以完成项目的方式进行学习。尤其是毕业设计创作环节,提倡团体合作和跨专业交叉合作项目,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扩大视野、提高综合素质并锻炼团队合作意识。

(四)发展基于网络的“虚拟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作为实体工作室有益补充

包豪斯的“手工艺作坊训练”模式,发展到今天,便是在我国大多数设计类院校通行的“工作室(design Studio)”制,“工作室的模式在国内高校中有很多实践,甚至可以说是当代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中最普遍的实践教育模式”。但目前大多数实行了“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的学校也仅是把传统课堂教学搬到了“工作室”,内容仍处于“模拟设计”阶段;而限于场地等原因无法普遍实行“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的学校仍为数不少。

基于网络的“虚拟工作室”可以成为传统工作室的有益补充。虚拟的,开放的工作室能够让学校真正完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目标,来自于社会的实战项目既解决了传统工作室项目来源问题,也能够让学生开阔眼界、提升综合能力。

总结

20世纪80年代,包豪斯设计教育思想传入我国后,中国现代设计教育才开始真正形成并发展。“我国现行艺术设计教育的基本框架均来自于包豪斯,如包括清华美院在内的所有艺术设计院校,其课程框架均与包豪斯相差无几。”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却很快的中国现代设计教育,在后现代语境下仍机械套用包豪斯教育模式,所以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

包豪斯最值得继承的是它的光辉思想,而它注重理性、偏技术的教学模式在后现代语境的今天有许多应该摒弃的部分,对包豪斯教学模式要批判性地继承,要注重“以人为本”,在包豪斯思想内核基础上发展多样性、差异性、特色化的教学模式。endprint

猜你喜欢
包豪斯传承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百年包豪斯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包豪斯在德国生根发芽百年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狂野包豪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