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学生探究活动有效性的思考

2017-10-31 21:57许颖芸
东方教育 2017年17期
关键词:探究活动教学评价合作学习

许颖芸

摘要:科学探究既是基本的科学认知方法,也是重要的科学学习方法。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必須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实现。本文分析了目前课堂科学探究活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提出了提高学生科学探究活动有效性的具体做法和措施。

关键词:探究活动;合作学习;有效性;教学评价

《上海市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基本的科学认知方法,也是重要的科学学习方法。初中科学课程旨在实现科学的核心(科学探究)和教育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发展)的统一,即通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就是说,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必须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实现。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从而能动地获得对科学的理解。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是科学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对于学生学习科学具有重要价值。

现阶段的科学教学实践中,教师们虽然主观上都很重视探究活动的开展,但由于对学生如何开展探究活动缺乏有效的组织和指导,以至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探究活动的效率比较低。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探究活动目标不够明确。2、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缺乏实效。3、教师组织探究活动注重形式。4、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时间安排比较随意。5、“做”“想”“讲”缺乏有机结合。6、评价探究活动重结果轻过程。

一、营造促进探究活动的氛围

1、营造民主的活动氛围

科学课堂与别的学科不一样,不仅要有常规教学课堂的学习环境,更要有民主、宽松的活动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调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各自探究活动方法不一样,学生的思维也各异,这正是学生自身科学思维活动的探索过程和科学素养的发展过程。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发表他们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让学生说说他们自己的想法,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创新过程,让学生勇于发现问题并且提出探究活动的问题,敢于探索科学知识的真谛,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解决科学问题的各种新方法。学生在科学活动探究实验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思维闪光点,教师应当给予及时的赞扬和肯定,使学生不断成长不断体验,在科学活动探究实验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乐体验。

2、建立合理的课堂规则

当今的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许多探究活动存在着被动、无序的现象。探究活动多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有的学生对探究主题不感兴趣,未能完成分工任务,不愿意参与实验或讨论交流。有的学生自制力差,不听从教师的指导,探究活动变成了课堂上最“热闹”的时候。

这时就需要建立合理的课堂规则,制定学生进入课堂和参与课堂各项活动应遵守的规范。合理的课堂规则具有规范课堂行为、维持课堂秩序、培育良好行为、促进课堂学习的功能。

3、创建合作学习的氛围

科学探究活动是一个过程性活动,由于班级中每位学生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思维活跃程度等各有不同,为了确保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就需要尝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有利于发挥每位同学的特长,合作学习可以优化科学探究的环节、提高效率、获取更多数据信息,使探究结论更深入、可靠。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方法将班上36名同学分成6组,每组6人。在小组中,安排一个高分生,三个中等生,两个低分生,做到组内异质。每组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程度、性别大致均衡,做到组间同质。组间同质有利于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组内异质有利于组内学生的相互合作。

在组内合作时,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任务和分工。例如:高分生负责科学探究中的组织、管理工作以及代表小组对探究结果进行汇报交流工作;中等生负责观察或实验过程中的记录工作;低分生负责探究材料的领取、保管、归还工作。当然,小组的分工不是固定的,可以经常轮换。这样不仅让学生认识到各个角色的意义,也激发了学生良性竞争的积极性。

二、精心设计和有效组织探究活动开展

1、充分准备活动的器材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工具,材料的准备必须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且材料的实验效果必须明显。

上课前,教师应对每一个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进行试做,对学生在实验中有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对教材中提供的、实验效果不明显的材料进行替换,确保探究活动有效开展。例如在探究塑料导热性的活动中,用湿的氯化钴试纸来检验塑料和金属导热性能强弱时效果不明显。不妨用沾了凡士林的火柴棒固定在塑料棒和金属棒的一端,观察在同等受热的情况下哪根火柴棒先掉落,这样实验效果更直接、更明显。

2、精心设计活动的流程

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时,除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外,还要注重探究过程层层推进,实现探究活动的目标。

例如在《找出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分别用50ml的热水和冷水冲泡10g果珍,一分钟后,学生们发现热水中的果珍溶解的更多,于是引出了探究活动的主题——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学生们充分讨论后猜测有温度高低、搅拌与否、溶质颗粒大小三个因素,进而形成假设。教师鼓励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因素制定探究计划,选择实验器材进行探究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根据实验的现象得出结论,最后进行交流。

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学生根据所探究的问题,分析相关因素,提出假设,确定实验目的和方法,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增强,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3、合理安排活动的时空

教师在统筹安排活动时间时,要留有让学生试验自己新想法的时间;留有允许学生出错和纠正错误的时间;留有以小组形式互相讨论和质疑的时间。

科学课堂不应局限于教室内,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开拓眼界。例如在探究《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时,学生置身教室的话,一般只能考虑到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问题,具有局限性。如果让学生来到公路、河道或者社区等公共区域,学生们就不难发现水质污染、交通拥堵、绿化面积小等环境问题了,这样探究的内容更全面了。endprint

三、加强指导,关注活动进程

1、活动前指导,关注学生探究活动设计的可行性

在选择和设计探究活动的方案时,学生未必能准确把握探究活动的要求以及蕴藏其中的学习目标,所设计的探究活动方案难免过于简单或者复杂,缺乏可行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开展前,进行有效的指导。

学生选择的探究活动必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相近,再逐渐设计更广泛的层面和新的情境。如组织探究人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活动中,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教师应引导归纳到一个小的范围,例如“学校、教室、家庭的环境状况的调查”等。

2、活动中指导,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顺利实施

探究活动的有效性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与学生对探究活动目的性的明确程度。否则,就会造成盲目探究,无效探究。在学生探究活动时,教师成为旁观者,然而,这个旁观者不能置身事外。教师应及时调换角色身份,用眼观察、用耳倾听,适当点拨。一方面教师可以敏锐地观察学生探究中的困惑、需要以及他们的投入程度等等;另一方面加强了对探究过程的科学指导和引导,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的。

例如:在设计《认识电路》探究实验中,教师为学生准备了若干电路元件:两个小灯泡、导线、电源、一个开关,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电路元件做到让桌上的两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由于学生不明白探究活动的目的,活动存在以下问题:1、开关没有使用;2、全班都是串联方式,反复提醒下,学生一下子没想到其他连接方式。

教师课后反思:怎样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充分利用电路元件设计出这两种连接方式。于是作了以下调整,教师在学生实验前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拓展探究思维。

师:教室里的灯怎么亮的?

生:打开开关;

师:没有开关,灯会怎样?造成什么后果?

生:一直亮着;浪费电。

问题一解决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会使用开关。

师:马路上的路灯一盏坏了,不亮,整条马路都黑了吗?

生:不是。

师:那它们是怎样连接的?

生:并联。

问题二解决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进行了科学的思考,探究到并联连接方式。

只有在实验中体验了探究活动的过程,学生才容易在脑海中建构他自己的概念体系。当更多的活动被学生探究,学生的科学态度就会更积极,学生的科学方法层次就会更高,学生也会更有信心探究更多的科学问题。

3、活动后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和结论

学生的分析、讨论、结论应该是探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往往被忽视。教师为了在40分钟的课堂内完成探究活动的所有环节,有时可能只留了三五分钟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并得出结论;有时就急于诱导学生解答,给予学生答案。其实这样会泯灭他们的好奇心,常此以往,学生就会认为只要记住教师给的答案就可以了,不会再有探究的兴趣了。

教师应教会学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可采用表格、折线图等形式,使数据分析的过程具有科学性、准确性。教师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想和表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是很重要的。因为在互相表达与互相交流中,学生各自的想法,各自的思路也逐渐外显,逐渐明晰。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间的互相质疑,也可以更好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争议有利于激起学生彼此的灵感。

因此,教师应确保每个小组进行充分的讨论,就算学生的结论说错也不要打断他们,要鼓励他们表达自己意见。教师还要及时收集有关反馈信息(学生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以及学生的有益的意见等),及时反思,总结经验和不足,以改进和优化活动方案,以便更好地进行下一轮的科学探究活动。

四、注重活动评价,结果过程并重

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探究活动的结果,更要重视探究的过程。教师要及时评价探究的情况,使每位学生更清楚自己的每一点进步,体验成功的喜悦。要关注学生是否能够提出问题;是否已初步学会提出假设和制定简单的计划;是否初步学会较系统地观察、调查、收集证据和完成简单的科学实验;能否初步学会处理数据,对简单问题作出解释和尝试预测;能否表达和交流自己在科学探究中的经历和结果等。尤其要从学生是否有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新设想等角度给予激励性的评价。

探究活动给科学课堂注入了活力,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则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主动获取了相关知识,养成了科學探究精神、合作精神。教师教的更轻松,学生学得更愉悦,且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这样的课堂转型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牛卫娟,《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2014。

[2]马克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学习在数学课堂上的运用》,2009。

[3]沈亚东,《运用科学实验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中学教学研究,2009。

[4]王健,《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研究》,课程与教学论,2006 。

[5]《上海市初中科学课程标准》。endprint

猜你喜欢
探究活动教学评价合作学习
问题意识是学生探究活动的原动力
数学探究活动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实践体会
在主题式探究实验中构建生物学概念
信息技术—Internet实用教程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和看法
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课程多维度评价方式研究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推进合作学习激活中职英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