徕卡:机械时代的传奇

2017-11-01 08:24
中国商界 2017年10期
关键词:松下摄影

GLOBAL•PERSPECTIVE·环球视野

徕卡:机械时代的传奇

在众多摄影器材品牌中,“徕卡”(Leica)这两个字似乎说出来就带着几分历史沧桑感和文化底蕴。徕卡从发展到壮大的艰辛历程,铸就了一个品牌的影响力。

徕卡是由一家同名的德国公司生产的照相机品牌,目前已拆分为了三家公司:徕卡相机股份公司、徕卡地理系统股份公司和徕卡微系统有限公司,分别生产照相机、地质勘测设备与显微镜。对于现代人来说,徕卡已不单单是一个相机品牌,而是近乎于某种信仰——某种潜藏于内心的、梦想般的追求。

自从第一部相机诞生到现在,在相机发展史上能称得上世界知名品牌的相机有很多,甚至在我们的生活中都可以随处看到。但是,对于用户来说,选择某一个品牌的相机不仅仅是选择那部相机,而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能够具有独特的意义而被大家所推崇的相机品牌可谓是弥足珍贵。德国著名的徕卡相机就是这样一个品牌。

每一个摄影人,无论是初学者还是业界资深,在了解徕卡的时候,令其震惊的并不仅仅是它完美的机件及优秀的性能,而是它能够左右全世界徕卡迷的喜怒哀乐,能让无数人为了那个圆形红色小徽标而在心底默默许下不变的愿望。也许只有在拿起徕卡相机、轻轻按下快门的一瞬间,那声清脆的咔嚓声才会使人们体会到徕卡真正的魁力来。

追根溯源 耐人寻味

20世纪初,德国中西部有一座名叫威兹勒的小镇静静矗立于山水之间,那里古朴幽静,老式风格的屋顶参差密布在碧绿的山丘之间,整洁狭窄的街道两旁是木制结构的楼房。该小镇的人口不过两三万,却名震四方。这里就是德国精密光学仪器的重要基地。

上个世纪初,一个人的天才加上另一个人的智慧,造就了世界上第一台35毫米相机。奥斯卡•巴纳克追求不断完美的敬业精神与恩斯特•徕兹(Leitz)勇于承担风险的非凡魄力成就了35毫米相机直至今日。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徕卡系列相机的许多产品特性都来自于这台“徕卡始祖”。今天,徕兹的家人都已离开了我们,但其音容似乎永远都在人们的记忆中,每当人们拿起Leica相机时,就会感到它是“Leitz Camera”。从19世纪80年代至今的漫长岁月中,徕兹与徕卡经历了无数波折、坎坷和变革,但有一点没有变化,德意志人的执著使他们的产品始终都在追求光学设计和加工精度的极限。徕卡公司有自己的信念,不会简单地随波逐流,也许正因为如此,徕卡产品一直都受到摄影人和收藏家们的爱戴与尊重,在这些人眼中,“可乐标”这颗享誉全球的红色标记始终是至高至尊的。

德国中西部威兹勒小镇,精密光学仪器的重要基地

奥斯卡·巴纳克先生来到徕兹公司

决定是否正式生产小相机是徕兹公司历史上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在这一问题上,公司董事会经历了历史上“最长的一天”。恩斯特•徕兹是这家企业后来的合伙人。企业最初的20年,销售数额累计仅1000件左右,而到20世纪初期其产量已达15万件。如果生产出可以使用35毫米胶片的优质小型相机,价格便宜的35毫米规格的胶片一定会有很大市场需求,而已买入的现有规格的摄影干版必然会面临巨大的库存和销售损失。无休止的争持似乎难以终结,徕兹先生决定打破僵局,毅然表示:我们将生产这种相机。

在今天徕卡公司厂区的南侧,仍保留有当年的会议旧址和纪念牌,小楼的墙面上镶嵌着一块牌匾,上面声明恩斯特•徕兹二世于1924年在此地做出了生产奥斯卡•巴纳克设计的徕卡照相机的决定。

巴纳克改进了相机功能部件的设计,并且把质量保证放在第一位。这样的产品售价较高,但物有所值。如此因素决定了徕卡相机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能够走向成功的产品。第一年仅生产了857台照相机,均为LeicaI(A)型。首批正式产品序号从第131号开始。1926年,其产量增加了近一倍,共计1585台。下一年,I(A)型产量又增加了一倍,年产量已达3164台。再下一年,产量又有成倍增长,单年产量上升至7550台。到32年徕卡II型问世时,徕卡公司第一轮的I型综合机型的产量已超过70000台。

自从小巧便携的徕卡相机投放市场以来,由于加配素质优异的镜头能够拍出成像品质很高的照片,市场上对于这种静止图像的摄影照片需求越来越大,其应用性远比用于一般要求的电影片要广泛得多。由于此原因,用于35毫米相机的摄影胶片得以发展与迅速推广。

徕卡相机在不断探索与创新的道路上永远都在推陈出新。1958年,视为M3简易版的Leica M2开始投放市场,该机产品取消了自拍装置后因市场需要又重新恢复了自拍器,是第一个使用电动马达的M型相机。著名的照片《火从天降(战火中的女孩)》就是使用Leica M2拍摄的。

很多年以后,徕兹公司在莱比锡博览会上推出了30款徕卡相机,徕卡相机也从此开始了其摄影之旅。伴随它“旅行”的是世界级优秀摄影师,它记取的是世界上发生过的每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及令世人刻骨铭心的时刻。

打造差异化战略

自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及新媒体的发展以及影像器材价格的不断下降,互联网上诞生的大量影响分享社区使得拍摄照片、分享照片成为一种风尚,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摄影爱好者不断增加。徕卡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较好,尽管传统相机的销量占53%,但数码相机销量处于快速上升的趋势中。相机行业的技术研发重心已转向数码相机技术,而此时徕卡的主要产品还是传统相机。

奥斯卡·巴纳克先生围绕35mm胶卷设计徕卡相机

徕卡已不是单单的作为一个品牌相机存在

面对竞争,徕卡一直都将企业差异化战略作为自己的核心战略。进入21世纪后,日本数码相机企业迅速发展,并以数码单反相机占领了其大部分高端市场,徕卡的传统胶片相机产品线市场份额急速下跌。在这样的情况下,继续坚持差异化战略,经过几年的阵痛期,徕卡挽回了市场上的颓势,也实现了自公司上市以来的首次分红。徕卡今天的成功经验无疑对处于行业变革中面临战略危机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借鉴性作用。

徕卡定位于高端市场,生产高品质的相机,配合市场定位,在欧洲、北美、亚洲及澳大利亚、拉丁美洲设有商铺及精品店,并选择了一小群专业经销商,将他们培训为顶级经销商。可见,徕卡的营销资源符合徕卡的市场定位。拥有长期发展的市场,徕卡公司同样重视技术的发展,拥有顶尖的技术工人,具有顶尖水平的光学设计能力,20世纪开创出35mm相机及镜头先河,在传统相机年代,徕卡在数码研发进程中能力强劲。徕卡在葡萄牙、索尔姆斯、不伦瑞克分别建设有工厂,总共有用员工1300人,秉承“手工制造”的生产理念,不批量生产产品。徕卡的昂贵价格使其成为相机中的奢侈品,因此尽管徕卡的生产量较小,但徕卡的生产能力十分适应其生产量及产品品质的要求。

徕卡成功包装了自己的品牌,把过去一些传奇的名字,包括布列松、Elliott Erwitt、Robert Capa、Robert Frank,甚至英女皇等,还有一些以徕卡拍摄的经典照片,都与今天的徕卡连结起来,于是营造出了一种“徕卡俱乐部”的圈子,让不少摄影师都渴望拥有并且加入其中。于是,即使是贴牌的松下,因为一颗小红点也可以身价暴升。

精心打造卓越品质

你也许还醉心于佳能的红圈镜头,或者你会发现卡尔蔡司的镜头在做工上远远超过佳能尼康,但是只有等你真正看到一个徕卡的相机或者镜头时,你才会明白什么是顶尖水平,什么是毫不妥协。徕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和机械表一样,是工艺品,是一种时间的艺术,是工匠用时间及心血打磨出来的,是即将失传的工艺和越来越少的顶级工程师与设计师制造的宝贝。

无以伦比的技术,不同凡响。在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中,徕卡作为135相机的发明者及开创者,同时在光学技术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其M系列相机一直都是高端135相机市场上“完美”的代名词,在市场中处于领先水平。精密、坚固、品质卓越的极品利器,虽然比较难以驾驭,但是一旦掌握了,在它所擅长的领域则所向披靡、无可比拟。

徕卡拥有世界一流的光学技术和机械制造技术、悠久的历史的品牌及文化,可为消费者制造优良的、质量顶尖的、独一无二的摄影器材。徕卡本身其有优秀的光学技术,即使是全画幅镜头,也能够以相对轻巧的体积提供极佳的质素,而Summilux-C电影镜头也已用在奥斯卡最佳电影《鸟人》的拍摄上。旧时的徕卡镜头早已成为传奇,原有的使用者不会舍弃,厂商数码化的潜力比起柯达或宝丽来要好得多。

徕卡与日本松下Panasonic进行合作

坚固夯实的质地,造就神奇。在赋予品牌质量与竞争力的同时,徕卡公司制造推出的相机则一代比一代具有自身的品牌价值,不雷同于任何品牌相机,不追崇任何品牌相机的制造及更新模式,有独属的品牌特性。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徕卡有别于其他品牌的品质及意义。在历史过程中,徕卡相机的坚固材质经历着诸多考验。

最让人感叹的是美国航空摄影师MarkMayer的一段惊险经历:当时这位摄影师正在8000多米的高空战斗机上用一架Leica-flexSL2MOT俯拍另一架飞机,不料因两架飞机相距太近,使飞机突然失控,撞上了被拍的飞机。虽然摄影师与驾驶员还来得及跳伞求生,但他的徕卡相机却没那么幸运,从8000多米高空直坠入加利福尼亚荒芜的沙漠中,事后经多次寻找都未能寻到。直到一年之后才发现埋在沙漠里的相机,结果躺在炎热沙漠里一年之久的幻灯底片因为机身封闭良好居然毫发无伤。现在这台历惊凶险而依旧身无大伤的“神话相机”仍珍藏于徕卡公司的博物馆内。

又一次历经考验的是徕卡Summilux-R1.4/80镜头,当时的摄影师为了拍摄一组尼泊尔野蜂聚居地的画面,用绳索攀上一座直立面达80多米的悬崖。当靠近峰顶时,他将自己悬在空中更换镜头,这只670克重的大光圈镜头不慎脱手,落入了深谷。他听到镜头与岩石碰撞出的刺耳声响时,已全然放弃了希望。等回到崖下,找到镜头时,他发现除了外面的金属环有损伤外,里面的玻璃丝毫未损,并仍可以调控拍摄。摄影师直到用它拍完整组作品,并将其它送到徕卡公司检验,发现除了镜头中心有肉眼看不出的偏移外,整体质量没有什么影响。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摄影师用该镜头拍完的这套作品还在荷兰摄影大赛上赢得了“WorldPresse”的自然摄影大奖。

徕卡所创造的这些记录,至少可以让更多人知道——徕卡相机是为一辈子而造的,而且绝对专业。

既是对手 亦是队友

当然,徕卡也不仅存于历史中。新时代的徕卡也力求突破,不断推出了各种数码单反、无反和数码相机,更倾向于消费机型的数码部分。徕卡公司的品牌包容性也是有目共睹的——选择与日本松下Panasonic进行合作。其没有因为是竞争对手敬而远之,而是选择了更恰当的方式,在竞争的同时达到互赢互利。

自1995年起,徕卡即开始与日本松下进行合作。2001年,松下生产了第一代合作相机LUMIX DMCLC5和DMC-F7,均配有徕卡镜头。此后,LUMIX系列相机大多数都采用了徕卡公司德国工程师设计的镜头,并都在日本组装生产。徕卡极致的硬件设施,使得日本松下公司的市场发展如日中天。

目前,徕卡的数码相机多数都由松下代工,包括镜头。LUMIX所挂的镜头也都是松下生产的。两家合作的基本机构是:徕卡提供镜头的镀膜技术,松下提供电子技术,藉由松下的强大生产力,降低成本,快速出货。与SONY与蔡司的合作情况相类似。在这一点上,徕卡公司不是没有研发制造数码相机的能力,同样,松下也非没有光学技术,而是两家企业结合各自的优点,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责任编辑:刘慧婷

猜你喜欢
松下摄影
松下电视走下神坛
M4/3多面手新选择 松下GX9(搭配12-32mm镜头)
松下笔记本电脑:七大关键技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
郑小祥:松下笔记本为专业人士精心定制
4K概念松下旗舰无反相机GH4
WZW—bewell摄影月赛
WZW—bewell 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月赛
本期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