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河长制信息化探析

2017-11-01 13:11张亚琼
山西水利 2017年9期
关键词:河长制河湖河长

张亚琼

(山西省漳河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局,山西 长治 046000)

山西省河长制信息化探析

张亚琼

(山西省漳河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局,山西 长治 046000)

河长制是近两年来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实施的一种水环境管理制度,将水利信息化与河长制推行工作相结合,不仅能提高河长制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切实推动河长制在全省的开展和落实,尽早实现全省河流常年不断流,更有助于早日实现地下水位上升、泉域逐步复流,水生态改善的宏伟目标,造福全省人民。

河长制;信息化;水资源

1 引言

河长制由江苏无锡首创,源于太湖蓝藻暴发的水环境管理制度,实施效果良好。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对河长制工作做出了总体部署。结合山西实际情况,山西省委、省政府于2017年4月出台了《山西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对河长制的实施进行了细化,2017年年底,河长制将全面覆盖省内河流和湖泊。

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为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的进程,全面提高水利工作科技含量,保障水利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必然选择。

实现河长制的水利信息化,将为河长制的完善和落实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 河长制

河长制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党政领导部门联动,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坚持强化监督严格考核。

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

河长制组织形式。总河长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职位由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人担当;同时在行政区划内的主要河湖设立河长,职位由省级负责人担任;各河湖所在市、县、乡均分级分段设立河长,由同级负责人担任。具体组成由各地根据实际确定。

河长制主要任务,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加强对执法监管,加强水环境的治理,加强管理保护河湖水域岸线,加强水污染的防治,加强修复生态环境。

河长制工作职责。管理保护,各级河长负责相应管理范围内河湖的管理、保护工作;联防联控,针对跨行政区域的河湖,要做到责任明晰,相关部门要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实现联防联控;督导考核,对下一级河长的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监督,同时对相关部门的目标完成情况考核,实行问责制。

山西省日前出台的《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结合全省河流分布、流域和区域等特点,对河长制的实施进行了细化。推行河长制是解决山西水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重要手段,是完善全省水治理体系、保障水安全的有力举措。

3 水利信息化

水利信息化是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水利信息进行处理,包括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从而提高水利建设的效能及处理水事的效率[1]。水利信息化是水利走向现代化的标志和基础,全省各级水利部门对水利信息化高度重视,截至目前,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全省水利通信及信息网已初具规模,水利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逐步加快,水雨情遥测、视频会议、防汛会商等已得到广泛应用[2]。

4 河长制信息化构思

4.1 信息化目的

构造可迭代、可生长的信息化解决方案。以智慧化业务应用为向导,综合应用智能硬件监测技术、数据可视化表达技术,建立数据管理平台、场景化应用平台框架。专门面向河长制工作任务及内容,实现数据可视化、业务流程化、应用场景化、评估智能化、通报自动化,提高问题的处理速度,增加考核透明度,实现,河长制管理制度的平台化,提高河长制管理工作的实施效果。

4.2 基本框架

信息化系统由三层组成,第一层为数据输入,第二层为基础数据库,第三层为河长制业务应用系统,一到三层为逐步递进的关系。数据输入包括数据采集和录入,数据内容包括河道基本信息,四级河长名录,水文水质,社会经济等;基础数据库采用统一标准规范存储,注重数据的连续性和共享性;河长制业务应用系统包括了监督管理、绩效考核、视频会商、信息报送、信息服务、移动终端、用户管理等,基本框架见图1。

图1 信息系统基本机构

4.3 分项构思

硬件监测。采用国家质检测评优良的硬件设备,采集河流湖泊的水量、水质、河湖岸线水环境等基础信息数据,对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进行审核,通过专网将数据上传到基础数据库。

资源整合。通过对已有河湖管理的系统资源、数据资源和基础设施资源的梳理,评估河湖管理信息化资源现状,梳理相互支撑与服务的关系,科学规划、优化配置、统筹共建以及进行必要的补充,明确河长制管理资源的整合、共享途径和方法、工具运用。

数据库建设。利用数据库技术收集和存储大量的信息,采用统一标准的存储格式,对数据进行管理、查询和检索。数据分为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空间数据包括:行政界线、水系、地貌、道路等,属性数据包括:水系基本信息、水情、水质、工情等。

河长制业务应用系统开发。实现管理理论和管理经验的具体化、逻辑化,实现河湖管理行为的落地。监督管理,上级河长对下级河长履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拓展公众监督参与渠道。绩效考核,考核和评估各级河长履行职责情况和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实行问责制。视频会商,运用先进的视频技术,实现异地远程同时开会,减少开支的同时又提高了效率。信息报送,借助先进的通信技术,实现下级单位上上级单位实时信息的报送。信息服务,面向公众开发综合信息服务系统,让公众及时了解河湖的情况,工程建设和生态恢复情况。移动终端,开发移动端APP,提高河长制管理工作的效率。用户管理,设置省、市、县、乡四级用户级别,每级用户工作职责和用户权限不同。

运行和维护。基于物联网设备运行监控技术和云服务平台,完成对各硬件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监管,实现远程诊断、远程维护,减少针对硬件设备的日常巡检工作量。

5 结语

河长制作为一种新的水环境管理制度,而水利信息化是水利走向现代化的标志和基础,将二者相结合,定能提高河长制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切实推动河长制在全省开展和落实,尽早实现河流常年不断流,地下水、泉域逐步恢复,水生态改善的目标。

[1]萱晓光.远程监测传输设备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需求分析[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2,18(4):109-110.

[2]宋文平.浅谈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23):99-100.

G202

C

1004-7042(2017)09-0049-02

张亚琼(1985-),女,2013年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水利工程专业,工程师。

2017-07-16;

2017-08-23

猜你喜欢
河长制河湖河长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打造“三晋”幸福河湖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加强河湖保护治理 改善河湖生态环境
黑龙江:河湖治理保护成效明显
河长制推行中法律问题探讨
山西省省内主要河流河长调整公示
从法律视角看“河长制”对水污染防治的作用
一张图读懂推行河长制的“ 山西步伐”
图说河长制
我国“河长制”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