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的治疗效果观察

2017-11-01 07:37邱福海
当代医学 2017年30期
关键词:脑血栓类药物阿司匹林

邱福海

(瑞金市中医院内科,江西 瑞金 342500)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的治疗效果观察

邱福海

(瑞金市中医院内科,江西 瑞金 342500)

目的 对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的治疗效果予以详细讨论。方法 随机选取2015年~2016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脑血栓患者12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临床治疗方式对患者予以分组,其中63例患者临床治疗药物选择为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治疗,将患者作为对照组;另63例患者临床治疗药物为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将患者作为观察组。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5.2%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1.0%,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临床治疗脑血栓时,通过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治疗时,联合他汀类药物,能稳定患者颈动脉斑块,效果确切。

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脑血栓

脑血栓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该病发生率高,发病后存在较高的病死率及致残率。近些年来,脑血栓发病率的不断增加,临床医学者日渐重视该病发生,对疾病治疗也提出更多方案。随着对该病治疗研究不断增多,抗血小板药物成为治疗脑血栓的主要药物,积极抑制血小板聚集,恢复血流畅通。调脂治疗也是目前保守治疗脑血栓的主要手段[1],并取得一定效果。而为了进一步确定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临床效果。抗血小板药物及调脂联合使用则受到重点关注。本文就以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治疗时联合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4月自愿到本院接受治疗126例脑血栓患者,经临床症状、头颅CT、MRI诊断,与第四届心脑血管学术会议[2]中脑血栓诊断标准相符合;患者对本次研究报以知情态度,对研究同意书予签署;患者凝血机制功能正常,认知功能良好;排除脑出血、急性脑梗死、肝肾功能异常、自身免疫功能缺陷、恶性肿瘤、全身严重感染者;无相关药物禁忌证;根据患者临床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3例。观察组患者,男41例,女22例;年龄40~82岁,平均(58.8±8.1)岁;对照组患者,男40例,女23例;年龄40~85岁,平均(59.1±9.2)岁;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院诊断后,注意保持病房环境的安静、无菌,及时予以持续低流量吸氧,密切注意患者血压、心率、呼吸等变化,卧床休息,给予强心、利尿、防感染、营养神经、降压、降糖等药物治疗,取甘露醇(河北省石家庄鹿泉制药厂,国药准字:H13020207)降低颅内压。纠正水电解质、酸碱紊乱,补液,预防并发症。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药物选择抗血小板阿司匹林(四川升和泸医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1021384),患者每次口服100 mg,1次/d,连续用药6个月。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阿司匹林治疗时,联合他汀类药物,患者每次于晚饭后口服20 mg辛伐他汀(济南利民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66196),1次/d,连续6个月。

1.3 效果评价 临床效果,基本治愈:患者意识障碍、偏瘫等症状消失,肢体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无病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降低超过90%;显效:患者各症状改善明显,病残1~3级,NIHSS评分降低50%~90%;有效:患者各症状减轻,病残1~3级,NIHSS评分降低25%~49%;无效:患者各症状无变化或加重,NIHSS评分降低不足25%或NIHSS评分增加[3]。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时,由经验丰富的统计学检验人员准确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5.2%(60/63),即基本治愈18例,显效29例,有效13例,无效3例;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1.0%(51/63),即基本治愈7例,显效24例,有效20例,无效12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变化及颈动脉斑块变化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NIHSS评分、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与治疗前各指标相比明显降低,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变化及颈动脉斑块变化

3 讨论

目前临床治疗脑血栓时,多采用药物保守疗法,而选择安全合理的药物,成为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促使患者功能恢复的关键环节。脑血栓的发生,多是因机体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小板相互作用致血栓形成[4]。因此药物选择,多通过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等疗法。通常脑血栓在发病早期,患者体内血小板活性被激活,大量血栓素A2被释放出来,促使机体血管内固体脂质形成。另外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形成后,血液附着在动脉内膜上,促使血栓形成。经大量研究资料[5]显示,脂质代谢紊乱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首要独立危险因素。为此,治疗脑血栓时,不仅需要抑制血小板聚集,也应改善脂质代谢功能,恢复脂质代谢功能正常。

阿司匹林是目前临床治疗心血管药物常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在进入人体后,对机体炎性介质释放的抑制,减少各种黏附因子黏附在内膜上[6],避免血小板激活,抑制血栓素A2的释放,进而恢复机体正常血流,避免血栓形成,起到显著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临床治疗脑血栓时,单独抗血小板药物虽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机体血流通畅,避免血栓形成,但机体脂质代谢功能异常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恢复,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产生一定影响。他汀类药物的应用,对调节患者血脂,提高患者治疗效果起到积极促进意义。辛伐他汀是临床常用他汀类药物,对高胆固醇血症、血脂异常等患者具有显著疗效。辛伐他汀能够减少氧自由基,强化超氧化物歧化酶稳定性,保护血管保护,提升血管的舒张功能,改善血液循环[7-8]。

在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95.2%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1.0%,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更为明显,数据差异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从此次研究里可以看出,联合阿司匹林与辛伐他汀治疗脑血栓,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使患者治疗效果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起到积极促进意义,减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缩小颈动脉斑块面积。阿司匹林与辛伐他汀的联合应用,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胆固醇合成,降低机体血清胆固醇含量,进而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恢复血管内皮功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综上所述,临床治疗脑血栓时,通过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治疗时,联合他汀类药物,能稳定患者颈动脉斑块,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1] 谭俊杰.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颈动脉斑块的影响[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6,27(2):145-146.

[2] 苗国云.辛伐他汀在脑血栓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处方药,2014,3(6):26-27.

[3] 史润霞,黄梅.脑血栓患者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8(3):22-23.

[4] 邓智勇.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3,19(25):30-31.

[5] 梁铜,张艮娟,梁玉霞.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梗死的疗效[J].当代医学,2013,19(9):54-55.

[6] 韩永峰.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分析[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5,2(7):112-113.

[7] 陈伟.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脑血栓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处方药,2016,14(5):5-6.

[8] 吴成思,申珊,朱浩.猛辛伐他汀在脑血栓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3(10):8.

10.3969/j.issn.1009-4393.2017.30.058

猜你喜欢
脑血栓类药物阿司匹林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分析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效果
疏血通联合甘露醉对脑血栓患者凝血功能影响研究
睡前一杯水可以预防脑血栓吗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优质护理在脑血栓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