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现代医药战新基地密码

2017-11-02 01:53夏自钊陈成诵
决策 2017年10期
关键词:太和医药产业县域

■本刊记者 夏自钊 陈成诵

太和现代医药战新基地密码

■本刊记者 夏自钊 陈成诵

太和基地建设“四位一体”,人才、科技、产业、政策四个要素,经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双核驱动后,再加上资本就会形成“核裂变”。

诺贝尔奖得主、院士、千人计划、与世界同步的精准医学……乍一看,这些词汇似乎很难与一个皖北后发型县域联系起来,而太和用实绩打破了这一“偏见”。

2015年9月,安徽公布首批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作为安徽“三重一创”的重要内容之一,14个基地的分量不言而喻。14个基地中,只有两个落户县域,太和现代医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以下简称“太和基地”)是其中之一,太和基地同时也是阜阳市和皖北县域唯一入选的基地。2016年,太和基地在14个基地的年度评估中排名第七,跑赢了多个位于中心城市的基地。

是什么成就了太和?太和现代医药产业的崛起路径是怎样的?其发展经验对皖北乃至对整个安徽县域有哪些借鉴价值?所有这些疑问,都在吸引着记者把目光投向太和。

产业“奇迹”的演进脉络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重在“集聚”二字。太和基地获批两年以来,集聚效应如何?

数字是无声的语言,也是最好的表达。太和基地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已建成的5.6平方公里内,聚集了93家医药规上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7家。2016年,基地规上企业实现产值154.8亿元,同比增长48.8%;税收5.56亿元,增长50.3%;完成投资67亿元,增长91.4%。2017年1-8月,基地规上企业实现产值124.4亿元,增长29.1%,预计2017年增速超过40%,产值突破200亿元。

在各项指标快速增长的同时,太和基地的产业链也日趋完善,集聚效应越发凸显,初步形成了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主体,以药用辅料包材、制药设备、卫生理疗、医药物流、职业教育、会展信息、金融服务为配套的现代医药产业体系。

现代医药产业因投资周期长、技术密集、人才高端而拥有极高的门槛,一个拥有现代医药产业的太和,与人们通常印象中后发型的皖北,形成了极强的“认知冲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太和堪称皖北县域的一个“产业奇迹”。

“来之前,很少听说过太和;来了之后,就不想走了。”太和县县长刘牧愚告诉《决策》,一些大企业和顶尖人才来太和实地了解后,连呼“想不到”,“想不到一个皖北县域有如此大的雄心,想不到太和能搞出医药产业,而且产业链如此之长。”

实际上,太和医药产业在2015年前后才开始形成规模效应,颇有无中生有的传奇色彩。在很长一段时期,太和并没有医药生产企业。上世纪80年代,太和县一批跑单帮的“药贩子”成为全国最早的药商。通过相互帮带,10多万太和人走进医药购销领域。经过30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庞大细密、覆盖全国的市场网络。随着医药商贸的发达,在外的太和籍药商中,有少数先行者开始创办实体,进入生产研发环节。

太和的市场优势和在外药商的转型,被太和县决策者敏锐的捕捉到。于是,从2013年开始,太和县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工业化转型的政策,众多在外太和籍和本土创业成功人士毅然抓住机遇,纷纷兴企办厂,华源仁济药业、贝克药业、悦康药业等知名企业相继落户太和。短短几年时间,太和奇迹般地成为数百亿元投资竞相流入的洼地,生物医药产业迅速崛起。

太和奇迹般地成为数百亿元投资竞相流入的洼地,生物医药产业迅速崛起。

顶尖人才纷至沓来的背后

华大基因拥有全球顶级的基因组学研究中心,长朗三维在医学3D打印领域处于世界前沿,美国硒瑞恩公司拥有精准医学的核心技术,长朗三维和硒瑞恩的创始人劳长石、黄震均是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巧合的是,三家企业均落户在太和基地的“园中园”——中科生物医药创新创业基地。

“太和在搭建平台上下了狠功夫。基地建设的成功经验不少,总结来看,第一条就是重视平台建设。”太和县政协副主席、经开区管委会主任赵伟告诉记者。

近年来,太和基地搭建起各类创新创业服务平台,规划建设了中科生物医药创新创业基地、中科国际精准医学产业园、安徽省高端原料药公共服务平台、医疗器械智能产业园、维极健康智慧小镇等5大平台。总投资25亿元的中科生物基地是众多平台中的“佼佼者”,该平台按照国家级孵化器标准设计,集生物医药科研、中试、公共检测、产业化、公共服务五大功能于一体,是国内领先的医药孵化基地。

落户中科基地的长朗三维创始人劳长石曾坦言,太和区位优势并不明显,之所以来到太和,是因为在太和能更快的实现梦想。那么,太和是如何助力“劳长石们”实现梦想的呢?

“中科基地有两大功能,一方面,它类似于一个高端实验室,企业和技术团队可以在这里尽快形成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我们利用基金参与的形式,引入外界资本,加速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赵伟介绍说。

除了研发平台,太和下大力气搭建各类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科技项目申报、成果转化、金融服务、技术交流合作等提供服务。凭借这些平台的吸引力,基地集聚了众多高端人才。截至2017年7月,基地共引入高端人才团队近30个,共享诺贝尔奖得主3人、共享国家院士3人,国家、安徽省千人计划专家7人。

谈及基地的招才引智,赵伟表示,“作为一个皖北县域,高端人才不会轻易过来,但只要他来实地了解了,就肯定不会走。我们的成功率是‘百分之几百’,为什么呢?人才也有集聚效应,以智引智,越聚越多。”

除了搭建平台,太和干部敢于担当的魄力,也在无形中成为强有力的“磁场”。2016年,一个技术团队来太和洽谈后,县领导敏锐的察觉到该技术的发展前景,当即决定投入近1000万元引导基金。事后,有人质疑说,就这么几个人,怎么就敢投那么多钱?因为按照相关政策规定,政府引导基金的投入是有限度的。

“要想先人一步、胜人一筹,没有点担当是肯定不行的。只要符合中央和省里政策、决策,我们就要勇往直前,不能坐等,必须大胆作为,勇于创新,敢立潮头。”太和县委书记杨波告诉《决策》。

“有形之手+无形之手+资本=核裂变”

2016年安徽省战新基地年度评估中,太和基地一项名为“贷转补”的工作创新,得到安徽省战新基地办的高度认可,并在全省进行推广。

“贷转补”是太和基地在专项资金拨付上的一项创新,充分发挥了资金的撬动作用和导向作用。所谓“贷转补”,即由县财政在商业银行设立“贷转补”资金专项账户,对符合支持条件的企业,通过政府委托商业银行对企业发放贷款、财政贴息的方式进行资金拨付。项目建设完成,通过第三方评审合格后,政府偿还贷款;如不合格,则由企业自行偿还。

刘牧愚分析认为:“专项资金不能一给了之,一定要起到导向作用,引导或倒逼企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企业在申报资金时,我们有相应的约定和承诺,那些如期达到环保投入、专利授权、创新平台等指标的企业,我们的支持力度很大。‘贷转补’不仅极大提高了企业项目建设的积极性,还有效引导了企业的转型升级,可谓多赢。”

在刘牧愚看来,工作方法创新有很多,但创新要务实精准。现代医药产业有其独特的属性,人才密集、资本密集、投资回报周期长,这些特点就需要政府在资本运作和金融支持上进行创新。

于是,“资本港”应运而生。2016年9月,太和基地与北京澜峰资本合伙设立总规模3亿元的“大健康产业创投基金”,支持初创性项目加快成果转化,支持龙头企业并购上市做大做强。同时,一个集资产证券化、风险投资、产业投资基金、产权交易、信用建设等多位一体的综合金融创新服务平台“资本港”正在筹划之中。

赵伟曾在财政系统工作多年,对资本有较深的理解:“资本是个‘魔法’,是支撑跨越式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没有资本,就实现不了高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太和基地建设‘四位一体’,人才、科技、产业、政策,经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双核驱动后,再加上资本,就会形成‘核裂变’。”

2017年,太和基地为科技初创型企业争取到3000万元资金,同样没有一给了之,而是将这3000万做成一个资本的“酵母”。通过投贷结合,引入外界资本,从过桥资金、融资租赁、银行融资等环节,对初创型科技企业进行全生命周期的覆盖,极大坚定了落户技术团队的信心。

太和形成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主体,以药用辅料、制药设备、卫生理疗、医药物流、职业教育、会展信息、金融服务为配套的现代医药产业体系。

思想解放与政策支撑的良性互动

如果说工业化是一根杠杆的话,要撬动县域经济,还需要一个支点。在太和工业赶超的过程中,撑起这个支点的,是一套政策体系。

2013年是太和工业发展史上的“政策年”,《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意见》……一系列推动工业化的土地、招商、人才、金融等政策相继出台,形成较为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

密集政策出台的背后,是看不见的理念创新和思想解放。2016年12月,刘牧愚在哈尔滨会见太和籍企业家时说:“前些年一直是企业推着政府往前走,现在是政府主动顺应和引领企业发展,政企形成良性互动。”

曾经,由于太和在外创业人士回乡投资者众多,招商引资对于太和来说不是难事,坐等投资上门即可,以至于太和一度没有招商局。“太和就像班级里基础不错的学生,不需要怎么努力就能考个中上,‘太平官’当得舒舒服服的。”刘牧愚坦言,尽管产业基础不错,但前些年太和没有主动从顶层设计、产业规划和新型工业化来谋划医药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太和始终把县域经济发展放在全省、全国的大局中来考虑,“皖北排头兵、安徽十强县”,“华东药都”,“南有泰州、北有太和”等战略目标都是在这一时期提出来的。

杨波对《决策》分析说:“政府对产业基础的把握,对干部群众积极性的调动,特别是着力塑造企业家社会,大力发挥企业家能动性等效果是明显的。我们的工作适应了太和的发展阶段、产业基础和企业家基础,然后辅之以一系列顶层设计和政策体系,见效速度非常快。”

回望太和医药产业的崛起历程,政府的思想解放、主动作为和工作创新无疑发挥了关键作用。企业家群体、技术人才、平台载体、资本要素、营商环境、政策体系等一系列发展要素,在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的巧妙结合下,实现了优化组合。

正如杨波所说:“太和医药产业的发展有着坚实的工作基础,多年来政府支持医药产业的工作制度已经完备,各项措施非常扎实,全县上下形成了共识和思想基础,从而保证了产业发展的稳定和连贯。”

猜你喜欢
太和医药产业县域
浅谈“太和壶”的艺术风格
天一阁旧藏《太和正音谱》考
盐谷温《太和正音谱》排印本研究
浅谈羌医药产业发展思考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喜迎五十华诞 谱写发展新篇 蓬勃发展中的十堰市太和医院
神威清开灵注射液荣获“中国医药产业科技成果巡礼”奖
一项县域中招政策的回顾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