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刘伶、武松,谁的酒量高

2017-11-02 19:37尚德君
民间故事选刊·下 2017年11期
关键词:斗酒小量刘伶

尚德君

号称“斗酒诗百篇”的唐代诗人李白;一生“泡”在酒里的魏晋名士刘伶;《水浒传》中打虎前还喝了十八碗酒的武松,这三位历史名人,究竟谁的酒量大呢?

古人喝的是什么酒?

从古至今,酒是中国饮食文化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古人曾经留下无数关于饮酒的诗词,如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既是诗仙,又是酒仙,他自己也宣称“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金樽清酒斗十千”。他每日必饮,每饮必醉,醉时诗兴大发,长吟不辍,出口成章,这正是酒壮诗胆,诗助酒兴,诗酒相长。

那么,李白喝的酒跟现在的白酒一样吗?比较而言,后世的白酒按照酿造技术来说是蒸馏酒,酒精度数远远超过唐朝的酒。关于中国白酒产生的时间,主要有三种说法:其一,在宋朝的墓葬里,考古研究者发现了蒸馏器,却没有发现实物的酒;其二,元朝时从阿拉伯引进;其三,考古研究者在成都水井坊发现了酒窖中窖藏的实物酒,确定年代为元末明初。学者大多支持第三种说法,即元末明初时中国正式有了白酒,这是通过蒸馏工艺获得的高度酒精烈性酒。白酒产生后,按照地域划分和饮食习惯差异,北方人多饮用烈性白酒,南方人多饮用低度米酒(如黄酒)。

从唐朝到元朝,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国一直采用人工发酵的方式酿造低度酒,即米酒和葡萄酒。就米酒而言,根据提炼工艺的差异,又分为清酒和浊酒两种。当时的米酒类似于今天的醪糟,酒精度数较低,根据沈括(北宋政治家、科学家)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的几种唐朝造酒法,成品酒的酒精含量通常在3°-15°之间,少数能达到20°。

除了李白,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爱喝酒的名人,如杜康、陶渊明、苏轼等,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更是其中的一枚奇葩。因为政治上的失意,為了免除灾祸,刘伶可以说一生“泡”在酒里,嗜酒如命,放浪形骸。据史书记载,刘伶平时无论公私.常常乘鹿车出门,车上总带着许多酒。他一边坐在车上赶鹿前行,一边手不离酒壶大口喝酒,是典型的“酒后驾车”。

根据白酒产生时间,不难推断出刘伶喝的也不是高度白酒,只能是米酒或葡萄酒,鉴于南方人多饮米酒,他所喝为米酒的可能性最大。

此外,施耐庵所著的古典小说《水浒传》中,武松回家探望哥哥,路过景阳冈喝了十八碗酒。《水浒传》描写的故事发生于北宋时期,因此当时武松喝的十八碗酒其实也是米酒。不过他喝的米酒可能由于酿酒者的技术水平较高,其度数要远远高于当时一般的米酒,后劲较大,因此才有“三碗不过冈”的说法。

古人的酒量如何?

上面,我们谈了古人喝的是什么酒,接下来我们说说古人能喝多少酒。这里很有必要交代一下中国古代的计量问题。

“李白斗酒诗百篇”说李白喝酒论斗,按照中国古代的计量单位,汉朝时1斗相当于现在2000毫升。唐朝时期,容积单位又分为大量制和小量制。其中,按照大量制,1斗相当于现在6000毫升;按照小量制,1斗相当于现在2000毫升。以小量制计算,李白喝的一斗酒最少折合今天的2000毫升,也就是4斤。考虑到唐朝时米酒的酒精度一般为3°-15°,李白一次喝4斤,折合成现在40°的白酒大约是2斤左右;如果折合成现在50°的白酒,还要少一些。

现在,普通成年人一次能喝4斤水的也不多,更何况4斤酒了。此外,他在诗作中表现出的酒量也很惊人:“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酒杯可大可小,假设酒杯容积相当于现在10毫升,300杯就是3000毫升,也就是6斤。尽管李白的诗乃“酒后狂言”,有夸张成分,不可全信,但是,只要他喝到高兴时,一杯接一杯根本停不下来,却是真的。因此,李白的酒量以现在的标准衡量也是不多见的,算得上海量了,不愧“酒仙”的称号。

上面提到嗜酒如命的刘伶,他出行携带大量美酒,酒不离身,走一路喝一路。据记载,他有一次喝了很多酒,折合成现在大约是10斤,却没有醉,如往常一样。他甚至常在朋友面前抱怨,说自己虽然喝了一辈子酒,却没尝过大醉的滋味。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夸张,却可以看得出其酒量是相当不错的。

至于喝了十八碗酒醉打猛虎的武松,即使是现在最小的碗,一碗装一两酒应该没问题,就是近2斤:如果一碗装三两酒,就是5斤多。如果折中,就是3.6斤,大致至少相当于今天50°的白酒2斤以上。不难据此推断武松的酒量也是难得的海量。正是:酒壮英雄胆,英雄借酒威,打虎留英名,美谈传千年!

猜你喜欢
斗酒小量刘伶
小量给水对放空塔操作的影响
陈佑昌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应用于高血压较小量脑出血治疗中的临床价值评价
请酒不醉
“斗酒”是故乡的水墨丹青
斗酒诗百篇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较小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