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渗透

2017-11-03 08:01王秀梅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古诗文国学语文

王秀梅

随着新一轮国学热潮的掀起,“国学”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学科,尤其要体现这种时代特征,因此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是非常必要的。

所谓“国学”,简单的理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当代文化中的精华相融的学术综合。在新时期,诸多文化因素交相辉映,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国学也具备了相应的现代价值。第一,重振国学,能够从一点程度上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认同,通过文化上的共鸣增强民族的凝聚力。第二,可提高国人的道德水准,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提高国民的精神生活水平,这也是当今国学热潮的主要原因,从道德层面的提升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三,对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诸多“孔子学院”在海外的落成,中国传统文化获得了更多的追捧,这也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知名度,国学的兴起必然能给这一良好形势增加一抹亮丽的色彩。语文教学其实就是本土文化的传承,而传承的基石与源泉正是几千年积累下来的中华传统文化。语文的人文性特征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不能够仅仅关注学生技术层面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关注其语文素养的形成,倘若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讲解、记忆规律性知识,忽视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内化和语感的积淀,从而削减、忽视学生的语文实践,必然会导致语文的危机,这也不符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如果任由这个情况发展,民族文化的危机恐怕也是必然出现的结果。

语文老师在语文课程中的主要任務就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且,新的课程理念中又提出根据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针对这些变化,语文老师很有必要研究点“国学”,以便作为平时语文教学有益的补充。

国学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积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根源所在,而且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宽泛,篇目众多。同时,这些知识毕竟跟现代社会有很长的时间间隔,由于青少年知识积累的有限性,读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很有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从而怎样采用合理科学的形式来灌输国学的知识是我们现在迫切需要学习很和掌握的。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至理名言告诉我们一个很通俗易懂的道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学国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才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当中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更加睿智的方式无限的调动他们求知的欲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点尝试:

首先,亲近国学,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境。

我们可以通过在书香长廊,墙壁,黑板报,每日格言,课前活动等方面,以绘画、 书法 、歌曲、 游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渗透经典国学的元素,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情境中,与国学亲近。同时可以利用语文阅读教学的时间,给学生讲授国学中常见、简易的知识。比方说,古诗文是中华古典文化的结晶,历经岁月淘洗,千锤百炼,是美文中的美文,经典中的经典。让学生们在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这些古诗文,毫无疑问,会对学生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有着任何其他手段所无法取代的作用。鉴于这一认识,在古诗教学中可以采取课内拓展阅读与课外拓展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园”,让教学更加充满情趣。此外,古今中外的诸多名人,在他们为人类文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留下了许多名言警句,包括脍炙人口的经验总结和人生感悟。它们是无价却有形的教育资源,能给人们以人生的启迪,心灵的陶冶,是绝好的语文资源。能给人以心理空间的拓展,智慧的生成。利用好学生手中的古诗文,名言警句等课外书,利用一定的时间组织组织开展诵读比赛等形式,在活动中要考虑学生年龄特点,这样必然能够大大激发学生诵读的积极性。语文课本其实是国学的载体之一,许多课文不仅蕴含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字里行间都流淌着中华文化的血脉,透露着中华文化的气息,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恰如其分的挖掘潜在的文化因素同样能够激起学生对博大精深的国学知识的向往。

其次,拥抱国学,增强语文课堂的实践性特点。

语文教学,尤其是渗透国学的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讲”的层次,更多的在于学以致用。结合学生的特点,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是不可行。在这个现实的局限性里,可以通过传统节日的“参与”来达到渗透国学的目的。传统节日本身就是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机会。利用各种节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比方说端午节,可以让学生了解端午的又来以及当中包含的经典故事;中秋节可以让学生了解嫦娥奔月的经典传说和中国古人对于月亮的向往,并且教授以相应的古诗文,让学生在寓学于乐的过程中既掌握知识又放松身心。学生在实践中可以交流各种信息,在交流的过程能够发现探究的意义,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性情、感悟哲理、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并最终促进语文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中华传统美德的弘扬和发展,让学生深刻体会并逐渐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传统,进而实现语文教学在思想上的教育目标。通过《三字经》《论语》《弟子规》内容的传授,学生在一定的时间里必然能感受到作品的魅力,并且在熏陶中感知是非曲直,在心灵埋下正直善良的种子。

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渗透任重而道远,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工作。总之,只要每位语文老师努力探索,精诚配合,一定能让语文教学开出属于这个时代的花朵!endprint

猜你喜欢
古诗文国学语文
“垂”改成“掉”,好不好?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