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辑】10、元代的『官话』与方言

2017-11-06 10:39北京话作者刘一达
北广人物 2017年42期
关键词:元杂剧口音官话

《北京话》作者刘一达

【第十辑】10、元代的『官话』与方言

《北京话》作者刘一达

中国最早对文字进行解释的书,是汉初的《尔雅》。之后,有西汉杨雄的《方言》十五卷。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十四卷,收有9353个字,重文1163个。

这三部著作不但对字义进行了解释,而且一一注明了读音,对汉语言文字的统一发音做出了努力,以至于形成了官方认可的“官话”。

插图李滨声

考证起来,元大都人说的“官话”,是以中原口音为主的。元代的语言学家周德清,编著了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中原音韵》。他在书中,把北方方言的主要语音特点归纳为平分阴阳,入归他声,声母无清浊之分三个特点。这三个特点在秦、汉、隋、唐的汉语音韵中是不明显的,由此可以看出它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语言影响。相反,南方的几大方言区,吴语、粤语、闽南语、闽北语、客家语等则没有这些特点。

当然,大都话属北方方言,但我们通常所说的北方方言,其区域包括现在的河北、天津、河南、山东、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并非只是大都城。

虽说大都的“官话”带有中原口音,但并不完全是中原味儿,也不是汉语化的“幽燕语”,更不是蒙古语。是什么呢?

准确地说它应该叫“大都语”。当时的北京城叫大都,所以“大都语”说白了就是北京话。“大都语”是中原口音与幽燕语、蒙古语、突厥语、女真语,加上民间的土语,以及外来语,相融合而成的北京地区的方言。

明朝初年,徐达率领的大军攻进大都城,战火把大都城变成了废墟。我们现在是通过相关史料和马可·波罗的游记等了解和认识大都城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把大都城描写得美轮美奂,认为它是当时世界上最美的城市。但元代的统治者是蒙古族,虽然元朝的统治者在很多方面已经汉化,建大都城的刘秉忠是汉族人,引玉泉山水通大都城漕运的郭守敬也是汉族人,可是在元代,汉族人的社会地位是比较低的。

按元代的社会等级来说:一等公民是蒙古族人;二等公民是色目人,即中亚各族人;三等公民是北方汉族、契丹人、女真人、渤海人;四等公民是宋亡后的遗民。您看汉族人的社会地位才排到了第三位。您别看汉族人的社会地位不高,但是,汉族人的数量要远远超过其他民族的人,而且汉文化的影响力在元代起着主导作用。

当然,这种等级制度让许多有才有志的汉族人受到了压抑,自元太祖窝阔台举行过一次考试选士之后,在长达八十余年的时间,没举行过科举考试,有才的汉族儒生只能远离仕途,混迹于江湖。

但普通老百姓却没有受到这种等级制度的制约,他们在商业贸易,在文化的交往,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自己的语言,与其他民族的人进行交流,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大都城特有的方言土语。这种方言土语其实就是后来北京话的基础。

元代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大贡献是元杂剧。元杂剧是与汉赋、唐诗、宋词以及在它之后的明清小说并列的文学样式。元杂剧对中国戏剧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它是中国戏剧的老祖宗。

戏剧是语言的艺术,元杂剧的出现对北京话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许多北京话是通过元杂剧流传下来的,不过,当时北京人说的话还叫“官话’。

元代的“官话”是以中原口音为主,又与本地的方言相结合而产生的,它不但是北京话的原型,而且也是现代普通话的基础。

猜你喜欢
元杂剧口音官话
论元杂剧的文学——以《单刀会》为例
磁州窑瓷枕上的元杂剧投影
法国立法禁止嘲笑他人口音
别人都在说英语,只有中国人在说口音
《赵氏孤儿》的改编与创新——从元杂剧到电影
你说话的口音反映出什么?
英语世界元杂剧家地位的定量分析
征集官话易祛除官话难
西南官话中古泥来母的今读类型与演变层次
俗话说,官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