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养老模式 推进太原养老产业发展

2017-11-06 21:42郭雅滨
经济师 2017年10期
关键词:养老产业养老模式太原市

摘 要:随着太原市老龄化的深入,如何养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养老模式的创新,就是要寻找一种或几种适合全市实际情况的养老模式,更加有利于协调各养老因素之间的关系,使社会养老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从而推进太原市养老产业发展。

关键词:太原市 养老产业 养老模式 创新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10-162-03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问题,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社会领域,目前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性问题。截至2016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31亿,占总人口的16.7%。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老龄化发展仍将呈现老年人口增长快,规模大;高龄、失能老人增长快,社会负担重;农村老龄问题突出;老年人家庭空巢化、独居化加速等特征。老年人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是社会生产力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让他们心情舒畅、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是老龄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体现。面对“银色浪潮”来袭和养老呈现多层次差异性需求的实际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动养老产业发展,全面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努力创新养老模式,积极探索涉及老年人的养老、医疗、护理、住房等新型养老模式,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真正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一、太原市老龄化人口现状与养老特点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30多年来,我市大多数家庭形成了“421”结构,而且随着劳动力流动性加剧,造成目前日益增多的空巢或留守老人,太原市成为全省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城市,老龄人口对养老的社会化需求越来越大,我市现已进入创新养老模式,加快养老产业发展以更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键时期。2015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我市2015年至2020年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2016年,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印发太原市促进社会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了以老年餐饮服务、养老金融保险、老年教育培训、老年医疗保健、老年照料护理、老年休闲旅游、老年文化娱乐、老年信息服务、老龄器械用品等为支撑的“1+9”新型养老服务产业体系,为推动养老产业创新发展,全面提升养老产业服务水平指明了方向。但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服务供给不足、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社会力量参与不充分、扶持政策不配套等问题,难以满足人口老龄化发展的需求,亟待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创新养老模式,促进养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目前,我市养老产业发展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特征明显、养老产业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等现状,突出表现在:

(一)老龄化人口基数大

截至2014年底,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63.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8%,已超过老龄化社会国际标准4.8个百分点,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高出全省1个百分点,老龄化比例居全省之首。根据民政部2014年《全国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28%,按此增长率测算,到2020年,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约77.4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将达17.4%。

(二)空巢家庭多

作为省会城市,农村留守老人和城市空巢家庭现象都很突出,2014年,我市空巢老人總量达35万人,占老年人口的54.8%,到2020年,我市空巢老人42.28万人,加剧了城乡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保障等问题的严重性。

(三)高龄、失能老人比例高

2014年,我市80岁以上高龄老人7.59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1.9%;失能、半失能老人1.9万人,占老年人口的2.98%;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龄、失能和患病老年人的照料护理,已经成为政府亟需应对的社会问题。到2020年,我市80岁以上高龄老人9.17万人,失能、半失能老人2.3万人,高龄化趋势愈发明显,失能、半失能人数逐渐增加。

(四)呈现“未富先老”特征

2015年,全市月收入在2500元以上老人占老年人口的23%,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占77%。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其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低于人口老龄化增长速度,在这样不是很丰富的物质基础前提下,难以应对我市当前严峻的老龄化形式。

(五)城中村居民养老面临新问题

随着近年来城中村改造的加速推进和逐步完成,城中村居民养老成为太原市养老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个全新问题。城中村村民在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的情况下,他们既不同于农民,又有别于城市居民,面临着不同于过去的养老、医疗、就业等一系列问题。目前,城中村养老问题主要有养老保障覆盖面窄,保障收入低、水平低;土地养老功能丧失;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区养老服务功能不健全;城中村村民文化心理滞后;城中村“40、50”群体养老前景堪忧等。

(六)农村老龄化现象比城市严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市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越来越地从乡村涌到城市,农村留守老年人逐渐增多,在降低城市老年人口比重的同时提高了农村实际老龄化程度,农村地区老龄化趋势严峻,这将是今后解决养老的重大难题之一。

(七)养老机构、设施不足

与老龄化快速发展的严峻形势相比,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养老设施建设明显不足。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养老机构50所(其中,公办机构1所,农村敬老院27所,民办非营利机构22所),机构床位7648张;已建成城乡老年日间照料中心350个(其中,城市115个,农村235个),床位3500张;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17张,只有国家指导标准30张床的56.7%,养老床位严重短缺。endprint

二、太原市养老模式与养老需求分析

面对人口老龄化发展的新形势,只有明确老人们怎么养老、如何做好养老服务,以及我市现有哪些养老模式、他们各具什么特点等,我们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进一步制定和实施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而确保养老产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一)居家、社区养老模式分析

我市以居家、社区养老为主,由子女、配偶或其他直系亲属为老年人提供经济、生活和精神照顾,以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在子女因工作或其他原因,无法时刻陪伴老人的情况下,由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包括物质、设施、衣食住行方便以及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心理保健、文化教育、体育娱乐、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如:太原万柏林和平社区、漪汾苑社区,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中心专门设置了日间照料室、老年餐厅、爱心超市。白天,老人可以在中心吃饭、下棋、画画、运动,有专人照料、看护;晚上,则回家去和儿女团聚,为老人的子女减轻照护重担,让他们得以喘口气。目前,像这样的试点社区已经有了100个,占全太原市社区总数的1/5,主要是将社区的卫生服务站、健康管理咨询机构、电器维修公司和餐饮企业整合起来,纳入到居家养老的服务队伍中来,依靠社区为老年人养老。

从目前我市推广的“居家、社区养老模式”分析,属于大型国企的社区的居家养老实施得比较好。以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为例,老年人活动经费多年来保持在1000萬元左右,这个数字是整个太原市老龄事业发展基金的6倍。而普通的居住小区,居家养老的差异和实施难度较大。我市民政部门在居家养老的开始起步阶段,针对大部分老人收入不高的特点,曾经在老军营小区试以公平一致的方式,针对60岁以上老人统一发放过政府埋单的“服务券”,但由于老人个人情况不同,有的老人用不着,有的老人不够用。2010年,太原市投入了100多万元对太原市6个城区的10个试点社区和全市70岁以上空巢老人发放“居家养老服务券”,这次改变了规则,将需要服务的老人分为了“ABCD”四类,前三类分别是困难家庭老人、高龄老人和有需求老人,“将政府应该管的放在第一位”,给予50到100元的经济补贴,而第四类老人,只是“象征意义体验一下养老服务”。

(二)机构养老模式分析

太原市拥有各类养老机构50所,床位总数7648张,平均80多个老人一张床位,供需矛盾比较突出,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大部分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很低,只有少数养老院床位紧俏,需排队入住。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服务质量与服务价格方面均难以满足养老者的需求。老年人需要高质量、全方位的服务项目和设施,虽然高端养老机构能提供,但是价格过高,大多数人不能承受;而中低端养老机构虽然价格低,普遍都能接受,但又因服务质量差项目少,场所设施简陋等,不能满足服务需求;专业养老机构虽然服务技术专业,但是服务对象特殊,价格过高,远不能满足市场要求。如我市的德兰养护院,床位84张,主要服务对象为失能、失智、康复和临终的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人,需全护理、特护服务,但由于价格较高等问题,入住率不高。

此外,我市公办养老机构只有一所,其余皆为民办,由于养老机构投资回收期较长,民办养老机构难以获得金融服务支持和银行贷款,资金的紧张造成了养老机构服务水平低、规模小、布局散乱的状况。当前,我市养老机构主要分布在杏花岭区、迎泽区的城乡结合部,租用居民住宅,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设施简陋,许多有养老需求的老人不愿意入住,出现了床位利用率不高等现象。

(三)养老供需分析

更好地兼顾公平和实际需求,满足老人的各种需要,是我们今后养老模式创新和努力的方向。我们必须依据不同需求老人的具体情况,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养老服务,创新和规范养老机构模式,在全面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基础上,推动我市养老产业全面发展。

1.将老人按生理、收入、兴趣等方面进行需求分类。总体来说,老年人可分为自理、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三种,他们的需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经济提供,二是生活照顾,三是医疗护理,四是精神慰藉。考虑老年人的多种需求,开展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养老方式。首先,从年龄阶段来看,刚退休的老人,身体健康状况非常好,更多地是选择家庭养老或居家养老。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和疾病困扰,老人才有可能寻求机构的帮助。其次,从经济承受力来讲,经济条件较好的老人,希望选择高档的养老服务形式或机构,以提升生活品质,而经济条件一般的老人,希望选择普通的经济型养老服务形式或机构,低收入老人则需要政府提供保障。再次,从自理级别来看,自理型老人提供基本日常照料即可,对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则主要提供康复护理服务。最后,从个性差异来看,有的老人喜欢休闲聊天,有的老人喜欢旅游、收藏,有的老人则希望继续工作体现价值,有的喜欢集体生活,有的喜欢清静独居。因此,在建立养老模式上,一定要考虑老年人需求的多样化。对于养老机构而言,还需进一步从供给方面加强自身的改革与创新,努力丰富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内容,举办社区养老院、敬老院、托老所、老人公寓、老人新村等社会福利机构;设立社区老年购物中心和服务中心;开设老人餐桌、老人食堂、家政服务中心;建立社区老年医疗保健机构;建立社区老年活动中心;设立老年婚介所;开办社区老年学校;设立老年人才市场;开展老人法律援助、庇护服务等。

2.规范养老服务机构,出台养老服务标准。对已出现的养老服务方式和机构,尽快健全养老服务行业质量管理标准、养老服务机构准入、退出、激励机制及养老服务质量投诉机制。同时,加强对养老机构的第三方监管,保护老人的合法权益。养老服务是一项高风险行业,老年人很容易出现意外,需牵涉保险、法律等相关行业,通过出台明确的标准,一方面保障了养老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也规避了养老机构和人员的风险,解除了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后顾之忧,从制度上规范、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创新养老模式,推动我市养老产业发展endprint

发展养老产业,需要改变目前的养老结构,推动养老事业的变革,除了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百姓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政策支持外,还应完善当前养老机构的准入制度,使投资主体多元化,更重要的是要依据当前我市养老市场实际情况,使养老机构中的服务项目不断丰富,服务人员素质全面提高,经营和管理体制提升,机构运作模式得到创新。

(一)医养结合模式

针对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他们对医疗卫生和生活照料需求更多的特点,将医院和养老机构结合起来。在我市现有医院中增设医养结合床位,设置老年专科、康复医院或老年病区等,形成有梯度的老年医疗护理体系。完善老年人健康状况评估和入院、出院标准,试行根据老年人健康等级,合理匹配相应的医疗护理服务。统筹调配医疗、养老资源,建立医养联动机制,确保老年人医疗、养老机构间转运实现无缝转接。需注意的是,主管部门尽快制订出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养结合”式养老服务的服务标准和收费标准,将基本医疗费、日常护理费、康复保健费等项目纳入城镇医保和新农合报销范围,降低医养进入门槛,解决因价格偏高,致使老年人无法入住的难题。

(二)以房养老模式

我市有100多个城中村改造,原来的城中村居民便有了一套甚至多套房子,原来的院子变成了现在的高楼,生活环境的变化使他们还没有马上适应,尤其是城中村老人,不知道如何养老,对于这一部分人群,可以采用以房养老,有效提高老人的晚年物质、生活质量,让老年人充分享受适合其生理特点的老年食品、老年保健品、老年护理、老年旅游产品等。尤其是空巢老人,可以得到全面而专业的照顾,真正让老人颐养天年。

(三)基地养老模式

在我市周边生态环境优越、交通便利、经济相对不够发达的区域,建造大规模的养老基地,将城市的老年人自愿移入居住,实施基地养老。有一定经济实力,喜欢亲近自然又不愿离家太远的老年人可以选择这种养老方式。健康养老的朝阳产业已经被开发商提上日程,巨大的市场潜力,使养老地产俨然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更被大多数房企选作突围转型的主要方向。随着房企的陆续进入以及转型的逐步深入,未来养老地产的热度将不断提升,而政策支持的力度则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基地养老既可大大提升养老的品位和生活质量,又相对节约了养老成本。老年人居住在基地养老后,还可以将原居住于城市的已闲置住房,通过出租或出售的方法将价值搞活。

(四)旅游养老模式

对于身体状况良好,經济条件可以,乐意于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的老人,旅游养老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太原是北方城市,冬季老人到南方避寒,夏天再回到太原避暑,这种候鸟生活已被越来越多的老人所接受。这些老人,随着季节的变化,选择气候适宜的地方,结伴外出旅游,一年四季作观光游览式的养老。这种候鸟生活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其实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犹如汽车每年需要保养一样,有些小毛病要及时排出,总可以保持良好状态。日常工作繁忙、多事烦心、身心疲惫,即使已退休,但北方冬天不仅寒冷,而且空气污染严重,更需要每年有一定时间,到环境好的地方,放松调养,洗洗肺,使身心处在良好状态,既提高生活质量,又达到健康养生,这是安度晚年老人们值得借鉴和采纳的。

(五)互助养老模式

有些独居老人或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可以商议结成一个养老的生活共同体搭伴养老。大家一起制定生活的日程安排,一起娱乐、一起用餐,团队中有人生病或有事时,大家还可以一起照顾和帮助他,这样的抱团取暖养老方式,不仅养老生活成本大幅度降低,又消除了寂寞空虚感。

(六)社区智慧居家养老模式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的生活方式渗透在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新的时期,面临养老问题的新形势下,将信息化手段运用在养老体系中去,实现一个以老人为主体,以网络信息化服务为媒介,将政府力量、社会力量、家庭力量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强有力的联系和分工,从而形成以社区为依托,信息化为手段,政府鼓励监督的新型养老模式——社区智慧居家养老模式。以社区为单元,利用闲置的车棚、仓库、学校、旧院场所改造成为社区养老服务与日间照料中心,通过与社区紧密合作,吸收社区工作人员,利用信息化手段,设立服务呼叫响应中心(平台),搭建老年人生活服务网络。通过签约合作模式,整合社区一公里范围内家政、维修、便利店、零售、社区医生等资源,统一服务形象标识,结合行业、专业服务规范,制订服务标准,细化、量化服务体系,并建立履约保证金、潜在风险保险金等风险管理、质量管理体系,部署一键式“电子保姆”呼叫系统,使老人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医疗急救、家政服务、商品配送等智能化、标准化服务。

智慧养老的关键点在于无障碍感知老人身体特征,智慧分析老人各层次需求,快速便捷地按需提供服务,大幅降低现有养老服务价格,准确有效地对服务客观评价监管。如果老人走出房屋或摔倒,地面安全传感器会立即通知医护人员或老人亲属;冰箱里的牛奶翻倒洒出,或是热锅在炉灶上无人看管,安在冰箱和厨房里的传感器会发出警报,一定时间内无人响应,则自动进行清理并关闭煤气。这不是科幻片里的场景,智慧养老系统就能将这一切实现。除了这些突发情况,物联网“智慧养老”的关怀还体现在细节之处,比如老人住所内的水龙头一旦24小时都没有开启过,那么报警系统就会通过电话或短信提醒,看看老人是否外出,还是出现了其他的意外。从而实现对老年人健康管理、应急救助、生活照料等服务,形成“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易礼.以房养老模式研究.山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3

[2] 田兴林,王晓雅.“爱馨”的社会化探寻之路.决策探索(上半月),2013

[3] 陈金莲.我国社区养老模式的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13

[4] 宋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化养老服务问题研究.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2

(作者单位:太原市经济信息中心 山西太原 030002)

[作者简介:郭雅滨,高级经济师,现为太原市经济信息中心计通科科长。]

(责编:贾伟)endprint

猜你喜欢
养老产业养老模式太原市
太原市为农村寄递物流补“短板”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太原市六家药茶企业获省级授权
太原市第四实验小学
温州“老人公寓”养老模式的经验特征
我国互助养老的实践现状及其反思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局何解
“产教融合”视角下我国养老产业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接研究
中日两国养老产业政策的比较与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