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化服饰的兴起

2017-11-06 08:59栾珊孙雪飞
设计 2017年10期
关键词:风格服装

栾珊 孙雪飞

摘要:中性风格作为一种服装设计风风格和穿着风格,渐渐被社会所接纳。中性化服饰所具有的弱化生理性别角色的特质收到了特定人群的喜爱。笔者将男、女装的现代化历程同社会对性别认识重新构建的历程相比较,归纳中性化服饰发展的历程并分析其成因。

关键词:中性化 服装 性别 风格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7)05-0102-02

前言

当“小鲜肉”和“女汉子”等词汇成为热议话题并受到大家喜爱时,可以看出现代人对于性别的态度已经在慢慢转变。“Clothing makes aman.”,翻译成中文就是“人靠衣装”,当传统的性别观念和文化形态被打破时,人们会选择外观服饰的变化来表达自己的价值观。所以当人们不再想要刻意强调男女的生理性别差异,“中性装扮”成为了比“过于男性化”与“过于女性化”装扮更加受到人们青睐的外观服饰。

从皮尔卡丹在1958年设计出世界上第一个无性别服装系列,中性(unisex)服装的概念正式出现,吸引了新潮的年轻人。其中“中性化服饰”并不是指男穿女装或者是女穿男装的“异装”,而是强调弱化传统的性别角色,其重点是模糊生理上的男女性别的界限,是—种杂糅的概念。

至2015年的今天,中性化不仅成为了一种服装风格,更代表着性别角色在社会化进程中的重新构建。虽然“中性服饰”并没有像“男装服饰”与“女装服饰”被大众提及,但其实“中性服饰”几乎存在于每个大众的衣橱。所以相对于转瞬即逝的“中性风格”与“中性风潮”,对这种现象称之为“服饰的中性化”才显得更加准确。

一、中性化服饰的现状

现代人对于中性化服饰已不再陌生,无论正式的社交场合还是日常生活都会有中性化服饰的出现。

社会性别理论的出现与研究为人们的性别思想转变提供依据。医学心理学教授约翰·莫尼(John Money)通过对大量的阴阳两性病人的诊治,得到了如下结论:“性别角色是后天力量决定的,与外生殖器的解剖学和生理学无关。”一些女权主义者也提出了男女性别平等的概念,强调了女性依靠自己实力獲得独立自主和发展的权利,受女权主义第二次浪潮和多元文化的影响推动了中性化服饰的发展。

尽管60年代后出现的女权主义虽然一直为男女平等的事业做斗争,但可以看出父权社会的存在不可能实现完全的男女平等。而中性化服饰会伴随着模糊生理性别的目的而存在。

二、中性服饰风格与两性服饰风格的对比

在我们最熟知的性别二分法中,服装被分为了男性服饰和女性服饰。男装越来越简约,方便行动以及展示男子气概,而女性服装在发展过程中更倾向于蕾丝、百褶裙等可以显示女性柔美婉约的气质。而未遵循性别二分法而设计的服饰为中性服饰。

服饰发展到中世纪后期开始出现了两性差异,根据生理性别将服装分为男性服饰和女性服饰。男性服饰和女性服饰的发展遵循着完全不一样的轨迹:男性地位使男性对服饰发展更有话语权,为了凸显和展现男性力量与男性权力,男性服饰更加挺括、硬朗,甚至在某些时期服饰上夸张男性生理特征,如挺括的西装和硬朗的夹克外套都是典型的男性服装;而女性作为男性的从属地位,被赋予谦恭柔和和温婉的形象,表现在女性服饰上多是束缚身体和取悦男性的夸张装饰感,例如修身的连衣裙、百褶裙等。

服饰风格的特点有基本的三要素,分别为色彩、面料和造型。中性化服饰摒弃了特定的性别角色定义,寻求自我解放,通过外观着装管理来表达真我,在服装的色彩、面料和造型上都强调中和。中性化服饰在面料上更加柔软舒适,摒弃繁琐便于运动,选取柔和中性的颜色,而款式造型上多轻便简洁,多用直线来表达一种节奏感。女装的中性化更多地选取男性服饰元素来使温柔委婉的女性化形象和非传统女性化的形象得到中和,男装的中性化也会选取女性的服饰元素来弱化男性的生理性别特点。

三、服装中性化的历程

在服装的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次男着女装和女穿男装的案例,这些案例的特点是“易”和“换”,但真正意义上的“模糊性别”还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60年代被称为“动荡时代”,受婴儿潮影响,新成长的一批年轻人成为了推动社会的主要动力。这一代年轻人反对曾经的文化与权威,社会价值观产生急剧变化。传统的两性角色分工的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女性也在生育上有了很大的自主权。年轻人急于表达自己的价值观,服饰作为一种表达符号成为了他们思想的展现方式。也是这一时期,女权运动与同性恋运动兴起并迅速扩散。这些对传统性别角色的重新认识和运动是中性化服饰产生的根源。1958年,皮尔卡丹设计出了全世界第一个无性别服装系列,第一次正式的在服装上提出了不强调性别。这一时期有着天真无邪面貌的“五点剪”短发和无性别区分的嬉皮士长发也备受关注。这些元素因不分性别而广受年轻人欢迎(如图1,图2)。

70年代,在服饰上,“追求自然”成为了这个年代的主题,穿着随意成为了这一时期的着装理念。牛仔装被发掘成为最受欢迎的服饰,不分男女的牛仔装也成为了推进无性别化服饰发展的重要环节。此时经历过60年代嬉皮士时期的年轻人在女权问题上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权利,女权主义在发展,中性化服饰之路也继续前行(如图3)。

80年代是一个纵欲和消费的年代,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是当时人们目标,打扮自己和健身成为了男女都追求的流行。当时的歌星迈克尔·杰克逊和乔治男孩都是性感的着装和浓妆打扮,他们以双性雌雄同体为主题表达着对性别的看法,也扩大了中性化服饰的发展,影响整个80年代的服装形制。值得一提的是,当女性的中性化服饰逐渐形成时,男性服饰也开始慢慢添加了妩媚的元素,并在男同性恋者中普遍流行(如图4)。

90年代,时装界在信息革命的冲击下成为快餐式消费,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人们对服装的需求上更追求简约和功能性,女性与男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关系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慢慢稳定,也使中性特点服饰成为了不受流行限制—直存在的需求。endprint

20世纪的到来,人们对性别的态度以及对中性化服饰的了解通过网络与传媒被迅速推广和利用,中性化服饰被推广成一种风格时而大面积流行,时而不那么流行。

四、中性风格形成的原因

(一)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中性化服饰形成的原因

1.多元文化影响

中性化服装的出现和演变受女权主义和同性恋亚文化影响,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女性主义、种族以及同性恋研究等多种领域运动,特别是世界女权主义运动第二次浪潮以及第二次同性恋解放运动等,这些运动挑战了西方传统的社会制度、思想和文化。这些新的文化让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对以往习以为常的各种身份符号的看法。

其中女权运动的出现算得上是中性风格形成的必要因素,女权运动重新定义了社會性别理论。女权论作家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将妇女的处境、地位和权力的实际情况做以探讨,使女性对自身的认识在这个男权社会产生改变。

受多元文化影响的人们纷纷改变自己的着装来对抗曾经旧的社会秩序以及传递新的思想,中性风格的服饰因符合这些人群目的而出现。

2.社会角色的转变

中世纪晚期开始出现两性服装差异,这是父权制社会为了更好维护男性权力而制定的体制。在男权社会下,男性将男性服饰演变成更加舒适,更加体现男性的伟岸和强健,将女性角色定义为为了生儿育女、做家务事而存在的妩媚温存的形象。但是这种女性被认为是男性附属品的传统时代已经慢慢过去,工业化社会的发展让男性与女性的社会角色发生了转变。独立自信的女性形象与温柔、极具亲和力的男性形象因社会角色的转变而出现,中性化服饰被为了塑造这些形象的人群所青睐。如男护士、秘书和幼儿园教师等职业,为了更具亲和力的性格形象,经常需要弱化男性力量而选择中性服饰;而为了更加有信服力,女性在职业场合也会选择中性服饰。

3.信息时代的影响

地球村时代的到来,最不可忽视的就是全球性的影响力。由于服装的生产和消费和信息媒体都拥有者国际化的特点,使得服装的销售通过媒体获得快速的传播与推广,也使得服饰能更便捷地接收不同的文化。虽然中国与其他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氛围,但地球村显然让人们更加认同和包容多元的文化形式。

信息时代的又一影响力就是各种大众媒体的影响力。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发展让大众成为了媒体的消费者,媒体上公众人物的穿着会迅速扩散并影响着他的追随者的穿着。中性服饰文化亦通过媒体渠道得到了大范围的扩展与流行。这也是很多消费者并不是女权主义者或者同性恋族群,但他们依旧穿着中性服饰的原因。

(二)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中性化服饰形成的原因

1.开放的态度

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有对性别概念有着更成熟和开放的认知,这些思维观念的成熟使男性和女性都逐渐形成了新的审美取向和着装态度,如娱乐、舞蹈、影视、设计等行业的从业人群都很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而时下最流行的“女汉子”和“小鲜肉”也彰显了年轻人对性别和服饰的态度与追求。他们认为女性有爽朗、独立的一面,也认为男性应该注重装扮自己。男性化与女性化已经不再是一条界线。

2.求变心理

从服装史的演变可以看出,服装的流行与发展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服装在使男女两性严格分开之后又开始让他们相互靠近。服饰本身具有装饰属性,人类对视觉新鲜感的追求形成了对服装的求变心理,服饰的循环变化将会一直存在。当男女两性服装趋向一致时,人类将又会转变成男女服饰的分离。结束语

自20世纪60年代出现,中性化服装在当今社会已经广泛被设计师应用在服装设计中,穿着者也透过此装扮来展现独立自信、温柔亲和等不受性别限制的多样形象,透过此种服装风格的演变进程可以察觉出现代社会对社会性别认识的转变和接受心理。同时,中性化作为一种服装风格为服装设计史涂抹了精彩的一笔,更为服装的设计减少了约束的框架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endprint

猜你喜欢
风格服装
少数民族的服装
道具服装
迁徙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非“舞”之舞
浅谈日本浮世绘设计艺术风格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解读木刻版画在动画中的运用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
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