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方志所录方言汇编》方言词考释

2017-11-07 02:56吴海蓉
贺州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方言词吴语靖江

吴海蓉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中国方志所录方言汇编》方言词考释

吴海蓉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中国方志所录方言汇编》是日本学者波多野太郎所编,该书将中国地方志中有关方言的部分进行汇编影印,这对汉语方言研究、汉语词汇研究和辞书编纂修订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本文试对其收录的“琴庐”“祃酒”“禽”“底高”“葳蕤”“冉鎌”等六个方言词进行考释。在对方言词进行判断时,我们仍需谨慎,需要根据文献等各种证据综合判断。

《中国方志所录方言汇编》;方言词;考释

《中国方志所录方言汇编》(1—9编)是日本学者波多野太郎1963至1972年陆续出版的著作。该书将中国地方志中有关方言的部分加以汇编影印,每编卷首有导言,卷末附有该编所收方言词汇的索引。从第一篇至第九篇共记载有方言材料的旧方志有272种,涉及17个省,见下表。

《中国方志所录方言汇编》所收省份及数量情况

《中国方志所录方言汇编》所收集的材料是不完全的,如它完全缺少像台湾、江西这些省份的方志材料。就是已经收集的十七个省的方志材料,也有许多重要遗漏。不过将中国地方志中有关方言的部分加以汇编影印,对汉语方言研究及辞书编纂提供了资料和阅读便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文选取的六个方言词源自其中的《贵县志》《重修恩平县志》《靖江县志》和《芜湖县志》。贵县(今为贵港),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南部,东南西北分别与梧州市、玉林市、南宁市和来宾市接壤。贵港市的语言分别有土白话(俗称贵县话)、客家语(俗称麻介话)、白话和普通话四种。恩平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周边与开平市、台山市、新兴县、阳东县和阳春市相邻。恩平话属于广东粤方言的四邑片粤语。靖江位于江苏省,东南西三面环江,南与张家港市、江阴市、武进市隔江相望,东北至西北与如皋、泰兴市毗连。靖江话属于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芜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北与合肥市、马鞍山市毗邻,南与宣城市、池州市接壤,东与马鞍山市、宣城市相连,西与铜陵市交界。芜湖话属江淮官话洪巢片,混杂吴语。由于太平天国战争和清末大规模江北移民,芜湖市区语言已经百分之百江北化。芜湖郊县方言则为吴语,属于吴语宣州片,广泛分布在芜湖县、繁昌县、南陵县等多个乡镇。

根据《汉语方言大词典》的记载,从字面上看,方言词是某一种方言里的词汇。但实际上,方言词汇系统的构成是很复杂的。本文之所以选取“琴庐”“祃酒”“禽 ”“底高”“葳蕤”“冉鎌”六个词语,是因为“葳蕤”一词在普通话和方言里都有,容易被误解和望文生义;“祃酒”“底高”“冉鎌”是只在极少地区使用的词语,属于特殊词汇;“琴庐”“禽 ”在方言区已经极少使用,且被音近义同的其他词语替代,容易被误解。

笔者选取了《中国方志所录方言汇编》出现的六个方言词进行考释,望方家正之。

一、琴 庐

《贵县志》:“琴庐。俗谓蜘蛛为琴庐。琴,俗读如克岩切。琴庐,殆为‘勤罗’一音之转。按:蜘蛛即‘知织’之转音,见《物名溯源》。‘知织’‘勤罗’义同而音异者也。”[1]199

吴按:“琴庐”是名词,属粤语,见民国二十三年(1934)《贵县志》卷二《社会》。《汉语大词典》、北大中文系《汉语方言词汇》和白宛如《广州方言词典》皆未收录。另外,我们在检索“琴庐”一词时,发现“琴庐”似仅见于《贵县志》,并未在其他文献中出现。《汉语方言大词典》:“[琴庐]〈名〉蜘蛛。粤语。广西贵县。1934年《贵县志》:‘俗谓蜘蛛为~,殆为勤罗一音之转。’”[3]5878据《汉语方言大词典》的收录,“琴庐”一词仅见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的《贵县志》,未提及所见卷数,不便读者检阅。现今,在粤方言中大多地区人们更多的是使用“蠄蟧”来表示“蜘蛛”。

“蠄蟧”与“琴庐”同义音近。据《汉语方言大词典》的记载,“蠄蟧”一词在客话、闽语和粤语中皆有,都表示“蜘蛛”的意思[3]7396。可见“蠄蟧”一词并不仅限于粤方言。除《汉语方言大词典》收录外,《汉语方言词汇》[4]81《广州方言词典》[5]296皆收录了“蠄蟧”一词。另外,对“蠄蟧”一词检索后,我们发现“蠄蟧”一词在其他县志中也存在,如《番禺县志》《南海县志》《阳春县志》《阳江志》《开平县志》《东莞县志》《西宁县志》等县志,可见“蠄蟧”表示“蜘蛛”用法在粤方言中使用地较为普遍。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一:“石尤多以夏秋间潮上时发,发必三日连发,望西北云起,如蠄蟧脚。瞬息卽至,船行宜早避之。”[6]28清代卢燮宸《粤中蚕桑刍言·飬蚕事宜条例》(清光绪番禺黄从善堂刻本):“或望云形四边起蠄蟧爪行走不定,或在天边起水狗杙者,主日间有狂风暴雨。”

二、祃 酒

《恩平县志》:“又‘祃’,本音‘骂’。《诗经》:‘是类是祃’。谓军人随所至之地而祭也。今读‘祃’为‘牙’,于工人初一十五之酒菜谓之‘祃酒’。”[1]183

吴按:“祃酒”是名词,属粤语,见民国二十三年(1934)《恩平县志》卷四《风俗》,意思是工人初一、十五两的酒菜称为“祃酒”。《汉语大词典》《近代汉语词典》《汉语方言词汇》《广州方言词典》皆未见收录。《汉语方言大词典》:“[祃酒]〈名〉工人初一、十五所饮用的酒菜。粤语。广东恩平。《恩平县志》:‘于工人初一十五之酒菜谓之~。’”[3]2947据《汉语方言大词典》的记载,“祃酒”只见《恩平县志》,“祃酒”一词似仅见于粤语。对“祃酒”一词进行检阅后,我们发现“该词并不仅限于广东恩平一县,广东的其他地方也有一样的说法,如民国铅印本《花县志》卷二收录“祃酒”一词:“于工人初一十五之酒菜谓之‘祃酒’。”

据《恩平县志》的记载,今读“祃”为“牙”。方言中亦有“牙祭”的说法,意思是每逢月初、月中吃的有荤菜的饭。笔者发现“牙祭”一词,在古今不少方言中都有,使用比较普遍。《汉语方言大词典》:“[牙祭]〈名〉原指每逢月初、月中吃的有荤菜的饭,也泛指偶尔吃的丰盛的饭菜。(一)西南官话。四川成都:大家谈笑着,赞美着,都说今天的晚餐是一顿丰盛的~。(二)江淮官话。安徽全椒。《儒林外史》第十八回:‘平常每日就是小菜饭,初二、十六跟着店里吃~肉。’”[3]677《汉语大词典》中也有收录,释义与方言词典差不多。“牙祭”是名词,动词则说成“打牙祭”。汪平《贵阳方言词典》、李荣《娄底方言词典》和《武汉方言词典》皆有收录。据《汉语方言大词典》的记载,认为“牙祭”原为古时军营中每月初二、十六杀牲祭旗而后分食祭肉。后逢月初、月中吃一顿有荤菜的饭称牙祭。《贵阳方言词典》原指农历初二、十六买刀头猪肚腹部的肉敬财神菩萨,或指某一餐改吃肉,即改善伙食为“打牙祭”。再参考以“古今兼收,源流并重”为标准的《汉语大词典》及其他方言词典中的说法,“牙祭”表示每逢月初、月中吃一顿有荤菜的饭的意义应是由“古时军营中每月初二、十六杀牲祭旗而后分食祭肉”所演变。又“牙”古疑纽鱼部,“祃”古明纽鱼部,“祃”“牙”同韵。祭古精纽月部;酒古精纽幽部。“祃酒”与“牙祭”意义相通且音近,似是由于各地风俗各地不一,在各个方言中的不同说法。

三、禽 (shǔ)

《恩平县志》:“蟾蜍”读“禽 ”。[1]193

吴按:“禽 ”是名词,属粤语。见民国二十三年(1934)《恩平县志》卷四《风俗》。《汉语大词典》《汉语方言大词典》《广州方言词典》《汉语方言词汇》皆未收录,当然,对“禽 ”进行检索后,发现该词也并不仅限于《恩平县志》,民国《西宁县志》卷四也提到了:“蟾蜍读如禽 。”根据《西宁县志》的说法,“禽 ”一词似应为“蟾蜍”注音。通过对广东方志以及相关的文献查询后,发现“禽 ”一词在现今的粤语中极少使用了,人们更多的是用“蠄蟝”。

据《广韵》的记载,“禽”和“蠄”同属群纽侵部;“ ”和“蟝”同属鱼部。“禽 ”和“蠄蟝”同义音近。蠄蟝,《汉语方言大词典》《汉语方言词汇》[4]71《广州方言词典》皆有收录。《汉语方言大词典》:“[蠄蟝]〈名〉蟾蜍,癞蛤蟆。”[3]7396该词在粤语闽语中皆存在。《广州方言词典》:“[蠄蟝]蟾蜍,俗名癞蛤蟆,俗字,本字应为‘蟾蜍’。口语变读此音”[5]297

四、底 高

《靖江县志》:“靖语谓‘甚么’曰‘底高’。”[2]41

吴按:“底高”是代词,属吴语,见清光绪五年刻本《靖江县志》卷五《食货志》。《汉语方言词汇》《汉语大词典》未收录,石汝杰、宫田一郎《明清吴语词典》有收录,并提及所见方志及卷数。[7]130《汉语方言大词典》:“[底高]〈代〉什么。吴语。江苏靖江。”[3]3576据《汉语方言大词典》的收录,“底高”也作“底皋”,仅见于重修本的《靖江县志》,并列举了一个例子,1983年第5期《乡土》:“可是靖江一带就不一样。~样子呢?新娘子穿的是土青布衣裳,土青布裙子,十分朴素。”尤红主编的《中国靖江宝卷》中有上百条“底高”的用例,皆表示“什么”的意义。《中国靖江宝卷·圣卷》中的《三茅宝卷》:“父亲,小时候我不懂礼,现在他们长大了怎么也不懂礼?我作整楫,他们为底高只作半揖?”[8]111《中国靖江宝卷·草卷》中的《牙痕记》:“安能是个安童,来格假山石身边,来下唱春腔,唱格底高呢?”[8]969《中国靖江宝卷·草卷》中的《和合记》:“底髙叫凉亭?凉亭是歇脚亭,来我们靖江看不见,跨过江到江南就多喽。”[8]1328

“什么”,靖江方言说成“底高”,读[ti35k蘅35]或[ti蘅35]。前者俗写为“底高”或“低高”;后者因与“屌”字音同,为避免听感上的粗俗,一般写成“吊”,如靖江语“关你吊事”。“底”相当于“何”“什么”,但“底高”一词为“何”,于书无据。有人认为“吊”是“底高”的合音,根据赵元任先生的《现代吴语研究》,“底高”应是“吊”的分音。《现代吴语研究》[9]100中提到了国语表“什么”时,丹阳记为“底告音”,靖江记为“低高皆音,刁音”,皆属于“底音异”。而“吊”作“何”解,于古有征。如唐代刘肃《大唐新语·酷忍》“天子富有四海,立皇后有何不可,关汝底事而生异议”,其中“关汝底事”与靖江话的“关你吊事”几乎没有多大差别。因此,靖江话里的“吊”,或是表示“何”意义的“底”字音变而来,即赵元任先生所说的“底音异”。

五、葳 蕤

《靖江县志》:“亦有反言者,神气不振曰‘葳蕤’。本荣盛意。不要曰‘要他’平声,不做曰‘做他’,平声。不肯曰‘倒肯’,無曰‘倒有’之类。”[2]44

吴按:“葳蕤”是形容词,见清光绪五年刻本《靖江县志》卷五《食货志》。据《广韵》记载,“葳”和“蕤”同属微部,“葳蕤”为联绵词。符定一《联绵字典》亦收录。《汉语方言大词典》《明清吴语词典》《汉语大词典》和《近代汉语词典》皆有收录。据《汉语方言大词典》[3]5922记载,“葳蕤”一词在闽语、西南官话、吴语中皆有,并不仅限于吴语,在闽语中表示衣服破烂,在西南官话和吴语中才表示委靡。表示“神气不振”一义见清乾隆十五年《昆山新阳合志》和《靖江县志》。《明清吴语词典》:“葳蕤,〈形〉萎靡不振。”[7]628列举了《拍案惊奇》22卷、《二刻拍案惊奇》22卷和《生绡剪》13回中的相关例句。“葳蕤”亦作“葳甤”“萎蕤”,《重修靖江县志》5 卷:“又作‘萎蕤’。”光绪《黎里续志》1卷:“少精彩曰萎蕤。”

六、冉 鎌

《芜湖县志》:“物之不真实者,谓之冉鎌。俗音若‘穰’腔,此‘冉鎌’声之转也。”[2]9

吴按:“冉鎌”是名词,属吴语,见于《芜湖县志》(民国重修本)卷九《地理志》。据《广韵》记载“冉”和“鎌”同属谈部,“冉鎌”为叠韵联绵词,《联绵字典》也记载为叠韵联绵词。《明清吴语词典》《汉语大词典》未收录。《方言》卷六:“伪物谓之‘冉鎌’。”[10]465《汉语方言大词典》:“[冉鎌]〈名〉假货。吴语。安徽芜湖县。”[3]1263据《汉语方言大词典》的收录,“冉鎌”一词似仅见于《芜湖县志》,也未提及所见卷数,不便读者检阅。但民国铅印本《南陵县志》卷四也有相似的记载。“冉鎌”为叠韵联绵词,意思是物不真实,即假货。“冉鎌”一词并不仅限于芜湖,《汉语方言大词典》应增补《南陵县志》。同样,《安徽通志稿》卷一百五十七:“冄镰,《方言》‘冄镰,危也。东齐伪物谓之冄镰。’今南陵谓物不真实为冄镰,音转如穰腔。”“冄镰”即为“冉鎌”。“冄”为“冉”之异体,“冄”系据小篆形体楷定而成,大徐本、段注本《说文解字·冂部》皆作“冄”,《集韵·上声·琰韵》《类篇·冄部》《字汇·冂部》《汉语大字典·冂部》均载有“冄”字,皆为“冉”之异体。另外,据《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的记载,“镰”为‘鎌’的简化字。

我们在考释方言词的过程中,通过与目前一些方言词典及语文辞书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中国方志所录方言汇编》中收录的方言词语在这些词典中大多有不同程度的记载。这些词语可为词典编纂提供一些参考,也有助于语文辞书释义更趋精准。如《汉语大词典》,作为一部大型历时性的语文辞书,编纂方针是“古今兼收,源流并重”。但“由于汉语历史悠久,古今著作极其繁复,要给每个字词的各个意义列举恰当的书例,已属不易。”同样,《汉语方言大词典》虽收录了这些词,但是在释义上却并不完整。本文所选的六个方言词除“葳蕤”外,其余的五个方言词《汉语大词典》都未收录。那么,本文试着以《中国方志所录方言汇编》中的词语进行考释,以期对《汉语大词典》《汉语方言大词典》的一些条目进行补正。

[1]波多野太郎.中国方志所录方言汇编:第一编[Z].横滨:横滨市立大学纪要,1963.

[2]波多野太郎.中国方志所录方言汇编:第二编[Z].横滨:横滨市立大学纪要,1964.

[3]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1999.

[4]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研室.汉语方言词汇[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5]白宛如.广州方言词典[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6]屈大均.广东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5.

[7]石汝杰,宫田一郎.明清吴语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8]尤红.中国靖江宝卷[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

[9]赵元任.现代吴语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0]华学诚.扬雄方言校释汇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6.

On Dialectal Words in The Dialects Listed in Chinese Local Chronicles

WU Hai-rong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Sichuan 637009)

The Dialects Listed in Chinese Local Chronicles is compiled by Taro Hatano,a Japanese scholar,who has collected and photocopied the dialectal parts from various Chinese Local Chronicles.It is still valuable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dialects and lexicon,the compilation of dictionaries and etc..This paper examines six dialectal words in The Dialects Listed in Chinese Local Chronicles,including Qinlu[琴庐],majiu[祃酒],qinshu[禽],digao[底高],weirui[葳蕤]and ranlian[冉鎌].The examination of dialectal words should based upon various text documents.

The Dialects Listed in Chinese Local Chronicles;dialectal words;examination

H164

A

1673—8861(2017)03—0040—04

2017-05-26

吴海蓉(1994-),女,四川平昌人,西华师范大学2016级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词典学。

国家社科重大项目(15ZDB107)。

[责任编辑]肖 晶

猜你喜欢
方言词吴语靖江
靖江马桥镇把牢“安全第一关”
浅谈吴语方言生存现状及其传承保护
——以浙江地区为例
吴语传播现状调查分析与传播手段的创新
阅尽王城知桂林——独秀峰·靖江王城
马洲警侨联动——情暖海外靖江人
桂林靖江王陵遗址博物馆宣传教育探析
古语词“蹴踏”与方言词“出达”chū?da
吴语闲话(之四)
吴语闲话(之三)
鲁迅著作杨、戴英译本的方言词语英译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