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传播现状调查分析与传播手段的创新

2021-11-15 12:13李诗雨张凌云苗乙乙文之仪
文教资料 2021年21期
关键词:吴语普通话方言

李诗雨 张凌云 苗乙乙 文之仪

摘 要:立足吴语传播现状,分析调查问卷提供的有关吴语使用现状与需求意愿的数据,探讨吴语势弱的原因,挖掘吴语传承的价值,提出新媒体时代吴语的创新性传承手段。

关键词:吴语 传播 调查 创新

吴语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江南一带的传统语言,有数万个特有词汇和诸多特征本字,生动地体现了吴语地区人民的语言习惯、社会生产和风俗民情。吴语分布于今浙江、江苏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北一角(浦城),使用人口九千多万。[1]2014 年初,国务院对汉语方言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汉语方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地方历史文化的见证,是宝贵的文化财富,要加强对其研究、总结,不能使之消失,这与推广普通话并不矛盾。[2] 然而,在北方文化占强势地位的今天,吴语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一、吴语使用现状与需求意愿的数据分析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拓宽社会成员流动的渠道,不同地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推广普通话具有深刻的社会原因与经济原因,然而随着普通话的推广,中国各地方言在公共领域与家庭领域中的使用频率日趋下降,吴语也不例外。

笔者对方言尤其是吴语资料筛选整理后,设计了针对吴语使用情况和切实需求的调查问卷,以调查大众对吴语的态度及其使用情况(包括使用频率、交流对象、传承问题等)。共收集到有效样本265 份,涉及18 岁以下、19 岁至35 岁、36 岁至60 岁、60 岁及以上四个年龄段,其中吴语区答卷155 份,非吴语区答卷110 份。

在语言生态系统中,共同语作为语言生态中的强势语言,占据更多的选择优先权。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在吴语的日常使用中,问卷样本中56.23%选择了“大多数人际交流中使用普通话,但也会说吴语”;15.85%的样本选择了“人际交流中基本使用普通话,但会夹带吴语词语”;13.96%的

样本选择了“大多数人际交流中使用吴语”;只有2.64%的样本选择了“只使用吴语”,表明现代社会中只使用方言的人占极少数,大多数人既会使用普通话,又会使用方言。普通话的主体地位基本确立。

在与人交流方面,绝大多数样本都是在与亲戚朋友和家中老人交流时使用吴语,与同事的交流中有23.77%的人选择吴语,与陌生人的交流中几乎没有人选择吴语。由此可知,吴语的使用出现了典型的“双层语言现象”:在公共领域使用普通话,在家庭领域使用吴语[3]。

通过数据筛选,其中35 岁以下的青年群体选择与同事交流使用吳语的比例仅为11.54%,选择与陌生人交流使用吴语的比例为3.85%,从不使用吴语的比例为9.62%。筛选的数据与整体数据的差异表明在较年轻的群体中“双层语言现象”更普遍。家庭已经成为使用吴语最传统的场所,公共领域中吴语的使用场域逐渐缩小。

在家长对于孩子的吴语教育方面,有34.34%的家长认为孩子应该学会吴语,传承吴语背后的地域文化。一半左右的家长认为没有必要让孩子必须学会吴语。这表明在吴语的传承问题上,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吴语已经不是必备技能, 吴语的家庭教育正在被弱化,导致吴语代际传承受阻。

在吴语地区实地调查中,发现许多人对于部分描述某一特定事物的吴语词汇已经模糊不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吴语语言环境的消解。

二、吴语传播势弱的原因分析

笔者就吴语传播势弱的原因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问卷结果显示:有42.26%的样本认为吴语目前是随着时代发展,根据规律变化的;有26.42%的样本认为吴语目前的发展不温不火;15.47%的样本认为吴语逐渐走向了衰落;有 15.85%的样本认为吴语的衰落已经引起了社会关注。威廉斯在《文化与社会:1780 —1950》[4]中表示,文化共同体是有效传播的保证与目标,高效的传播离不开受众的积极接收与反馈。吴语的传播受众对吴语发展的态度并不积极。

此外,问卷还调查了导致吴语势弱的原因,数据显示(见图1)“,普通话的普及”是主要原因(72.29%)“,大量流动人口缺乏对吴语的理解”是次要原因(67.47%),此外“吴语地区人民缺乏保护意识”(46.99%)。

吴语发展与传播的困境具有特殊的背景,从调查数据出发,结合实地调研与资料阅读,笔者认为吴语势弱有以下四个主要原因。

(一)方言教育缺失

由数据分析可知,吴语不受青少年群体重视,一定程度上导致方言文化的衰落。一方面,由于青少年长期接受的素质教育全面推广普通话,无论是课堂上还是书本中,吴语及吴文化出现的频率都相当低。另一方面,家庭作为方言最传统的使用场所,是方言最牢固的情感单位。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方言教育的重要性,由于在工作生活中常使用普通话,理所当然地认为普通话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融入周围的环境中,忽视对孩子方言文化认同感的教育。

(二)吴语地区人员流动性大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大量人员离开家乡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民工潮”随之出现。吴语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流动人口比例的上升进一步压缩了吴语在公共场合的使用与传播。与语言系统中的通用语相比,吴语更强调地域性,地域特征导致的局限性削弱了其选择优先权,只能退缩为家庭内部口头交流语言。由于吴语区人口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吴语的影响力进一步下降, 使吴语与普通话发展进程错步,成为滞后一方。吴语与普通话的交流碰撞,使吴语方言的纯正度进一步下降,一些吴语特有词汇的使用逐渐减少。这一现象在城市地区表现尤为明显。相比之下,农村地区使用吴语的人群仍占主导地位, 吴语的城乡差异化不断扩大。

(三)吴语艺术表现形式曲高和寡

吴语的艺术表演形式具有抒情性强、曲调婉转的特点, 例如评话、弹词、昆曲等。胡适曾在《吴歌甲集》序言中提及: “吴语文学要算最有势力又最有希望的方言文学了。”[5]然而这些艺术形式往往需要受众拥有一定的文化审美水平和吴 语基础,且不适应泛娱乐化时代的快节奏。结合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6],吴语表现形式的受众对吴语具有较强的认同 感,进入吴语艺术圈文化资本高,且具有一定程度的封闭倾 向,进一步导致吴语表现形式脱离大众主流文化。吴语表现 形式的曲高和寡也是吴语传承传播受限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吴语复杂难学

一方面,吴语相较普通话,存古颇多:塞音和塞擦音声母保留同一部位的中古全浊声母,文白异读较为系统;有入声声调。另一方面,吴语地区“十里不同音”,由于吴语区内部各大城市经济普遍发达,行政区划分具有争议,因此至今仍未确定吴语的标准语言中心。这在客观上加速了吴语的势弱。

三、吴语传播的现实需求

吴语承载的吴文化逐渐演化为江南水乡文化的文脉和灵魂,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瑰宝。直到今天吴文化的辐射面仍然非常广泛,吴语传播有现实需求。

从问卷结果来看,大多数样本赞同将吴语应用于旅游相关产业,支持率达到82.64%;在教育方面,有50%左右的样本持支持态度;吴语在交通方面的应用有43.77%的赞成率;在医疗方面大多数样本并不认同,只有23.4%的赞成率。

由此可见,相比实用性需求,如“医疗“”交通”等方面,大众更愿意在侧重于文化输出的“旅游“”教育”等方面接触了解吴语及其背后的吴地文化。由此可以得出,吴语的文化价值要高于实用价值。由于选择医疗的人数较少,这里不做专门分析。

(一)旅游

在选择旅游的样本中,对于“景点介绍“”表演类节目欣赏解说“”饮食文化解说”等方面,有半数以上的样本选了这些需求。随着近些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将吴语融入旅游有重要的应用需求,更有利于传播吴语蕴含的地域文化。

以上数据表明,虽然三者都有半数以上的样本选择,但是人们更偏向“表演类节目欣赏解说”,支持率达到81.28%; “景点介绍”和“饮食文化解说”较平均,分别有65.75%和 70.78%的人持支持态度。由此得出,大众更欣赏表演类节 目等带来的视听享受,在此基础上愿意了解吴语及其背后的 文化。

长期以来,与各种自然景观、地理发现、历史事件相关的电视纪录片一直有很好的观众基础,这说明大众对拓宽视野、提高知识水平有很大需求。因此,有关吴語背后地域文化和民间风俗的纪录片势必扩大吴语的传播影响力。在吴语纪录片中宣传当地特色旅游产业,进一步优化吴语文化环境。

(二)交通

在选择交通的样本中,对于“导航“”公共交通”等方面,有半数以上的样本选了这些需求。随着交通的不断发展,将吴语融入其中有重要的应用需求。

比起只有53.45%样本持支持态度的“导航”,支持率达到86.21%的“公共交通”有更迫切的吴语应用需求。一方面大众出行更倾向使用经济成本更低的公共交通工具,另一方面吴语在公共交通中的应用能为更习惯用方言交流的老人提供便利,也能为青年人创造良好的吴语学习环境。

为了营造吴语方言氛围,苏州市曾在部分公交站点中使用吴语报站,但考虑到吴语各地发音差距较大,且吴语地区并未确立标准语言等因素,后又将吴语报站逐步取消“。吴语十里不同音”,吴语在其方言区内部的差异很大,即使同在吴语区也不一定能听懂对方的方言,一定程度阻碍了吴语在公共交通中的应用。

(三)教育

在选择教育的样本中,大多数认为可以将与吴语相关的优秀内容列入当地教育资源中,其中“吴语有关名著“”评弹欣赏”“吴语有关历史”等十分受推崇,分别有 79.1%、 85.82%和85.07%的支持率,体现了人们对吴语文化价值的认同。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可知,大多数样本对于吴语蕴含的文化并没有抵触情绪,对吴文化的历史与其特有的评弹艺术有一定的兴趣。

吴语有关名著作为吴语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了吴语地区的风俗文化和语言习惯,代表作有《海上花列传》《何典》等。这些书目在当地学校却未受到应有重视。此外,鲁迅、蔡元培、朱自清等近代文学大家都来自吴语区,他们的作品中带有浓厚的吴语用语习惯,吴语甚至几乎成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标榜身份的“暗语”。

作为历史的镜子,吴语能够反映吴地历史的发展。通过相邻地区吴语方言的比较得出的关于语言接触的证据,往往能够反映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如人口迁移、战争等。一些传统的带有方言特征的地名,反映出历史上这些地区的原貌。例如,在苏州“,养鱼巷“”饮马桥”这一类地名非常普遍,反映出历史上苏州地区河汊纵横、水资源极丰富的地理面貌。尽管一切早已物是人非,但我们仍然能从这些名字里完成对历史的想象。

四、新媒体时代吴语的传播手段及其创新

新媒体改变了过去信息单向传播的模式,创造了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随时随地的双向传播模式。[7]吴语可以借助新媒体速度快、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的传播优势,发挥自身平民化和大众化传播的优势,寻找新的传播形态。

(一)现有的吴语传播新媒体手段

近年来微信表情包发展迅速,在聊天过程中表情包已经成为大众准确传递情感的表达方式之一。研发表情包的人员借助微信表情包这种传播的趋势和优势研发出了吴语表情包,苏州话表情包、上海话表情包等,表情包作为一种图文表现形式,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吴语的趣味性,更有利于拓宽吴语的传播范围。微信方言表情包彰显了方言的独特魅力。如下图:

微博传播具有裂变式特征,在吴语方言传播方面微博起到扩大传播的作用,成为其融合传播渠道之一。据笔者统计,截至2021 年1 月29 日,以“吴语”为关键词的话题在新浪微博中共有8853 讨论和162.5 万阅读。其中不乏用户以形象生动的文字、图片向大众形象生动地传播吴语文化。与此同时用户们在微博上建立了吴语超话、苏州话超话、上海话超话等,这些超话都拥有不俗的浏览量和关注者。

B站紧跟潮流推出的《说唱新世代》节目获得了极大的 热度与好评。其中TangoZ 所写的Love Paradise 运用杭州方言演唱,真情实感地让观众感受到方言的魅力和杭州的美好。除了哔哩哔哩官方的节目栏目外,众多热爱音乐的“up 主”也利用吴语元素进行音乐和MV 的创作。拥有24 万播放量的吴语歌曲《孤城将军》,其中的伴唱叶夕源以苏州古城区吴语发音为准为听众献上一场听觉盛宴。评论和弹幕皆表示吴语的演唱韵味十足。

由網易制作的游戏《时空中的绘旅人》,是一款基于“平行宇宙”概念的多时空冒险手游。其中由汤成君Jun 制作的游戏原声音乐《苏州夜曲》融入了评弹元素,使玩家在游戏中的体验更丰富,更有玩家爱上了吴侬软语,激发了学习吴语、了解吴文化的兴趣。

Minecraft 是一款风靡全球的高自由度3D沙盒游戏,哔哩哔哩栏目中提到“让游戏为保护中华文化助力”。吴语+ Minecraft,玩家可以在游戏中创造无限,包括建筑、创造、生存、指令编辑、制作机械等,届时这些都可以用吴语表达。

(二)创新的吴语传播新媒体手段

目前新媒体手段依托的平台受众相对有限,为了更好地突出新媒体手段的平民化和大众化优势,突破受众局限, 在研究吴语在新媒体时代的切实需求和实际应用后,笔者认为可以借助时下新兴的轻应用形式——微信小程序作为新媒体传播载体,为吴语传播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现在名 为“耳畔吴语”的微信小程序已经上线。

关于小程序内容设计,我们既考虑了问卷结果,又采取了深入吴语地区实地调研的结果,最终确定从实用价值与文化价值两个方面设计内容。

目前市面上已推出的方言小程序中,包含的方言种类虽多,但各方言包含的内容并不全面,不能满足简单的日常交流需要。针对这种情况,综合考虑各场合、各情景下的日常用语使用,尽量解决沟通上的困难。内容涉及人际交流、美味佳肴、个人空间、交通出行、交易购物、休闲娱乐、公共服务、职场事务和爱情婚姻。在多次修改整理语音库内容后,以苏州吴语发音为标准进行实地语音录制采集,并采用专业的音频编辑和混合环境 AU(Adobe Audition)进行效果处理。

吴语承载了吴语地区独特的地区文化和民间风俗,为了有效推广吴语文化,小程序中设计了美食、景点、文化三个模块介绍吴语区苏州的文化。

关于UI 设计,考虑到在应对一些突发情况时,使用者需要第一时间打开日常用语模块,因此将此模块设置在第一界面。将文化模块放置在推荐一栏,需要进行手动跳转。

关于传播方式,决定利用新媒体低成本高速化的传播推广小程序。利用各种即时通信软件、移动视频平台和社交平台进行宣传,并针对各大主流平台的传播特征进行差异化宣传,例如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录制相对较短和节奏明快的视频。

随着媒介科技的发展,吴语的传播困境可以利用新媒体受众广、形式新、效率高的特点来化解。未来,我们将继续积极地寻找吴语方言的传播新对策,从吴语的新研究视角探究吴语所代表的地域文化,进一步促进吴语的有效传播和接收。

参考文献:

[1]曹志耘. 南部吴语语音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杨丽娜.方言的文化和社会功能[J].人民论坛,2020(1).

[3]杨黎黎,周品,陶家骏. 地方语言文化资源与“语言学概论”课程的多模态结合——以苏州大学为例[J]. 教育现代化,2019,6(83).

[4]雷蒙·威廉斯. 文化与社会1780 —1950[M]. 高晓玲,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5]顾颉刚. 吴歌甲集[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6]布尔迪厄. 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 包亚明,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7]王喆. 新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研究[D]. 长春: 吉林大学,2020.

猜你喜欢
吴语普通话方言
方严的方言
浅谈吴语方言生存现状及其传承保护
——以浙江地区为例
方言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吴语闲话(之四)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吴语闲话(之三)
吴语闲话(之二)
如果古人也说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