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重运动的历史文化现象研究

2017-11-07 04:24杨安成
四川体育科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器械时期力量

杨安成



举重运动的历史文化现象研究

杨安成

襄垣县体育服务中心,山西长治,046200。

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举重运动的历史发展及其文化现象进行了概述,指出了举重运动在不同时期的重要的表现形式,并对所涉及到的文字表述进行了简要的阐述,重要指出举重运动的雏形、发展,以及在中外历史上的发展脉络。

举重运动;历史;文化现象

1 古代举重运动现象述评

1.1 原始社会时期举重的雏形始现

据史料记载,在茹毛饮血的类人猿时代,人类的始祖就开始了用石器捕食并切割食物,同时,在这种生活过程中,劳动的需要就使得类人猿开始托举重物等来进行肌肉的发展和锻炼,比如,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现实条件里,自然所给予原始人的一些生活条件较为苛刻,他们不得不要在无意识状态中发展一些举重、抬、拾、搬等动作,所以这些动作都是对于力量的训练。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这些原始的生活方式被一些部落之间的争斗所影响,他们开始认识到了要增强力量的训练与锻炼,于是开始进行身体方面的有意识锻炼,比如在进行日常军事训练中将举重作为锻炼力量的重要方式,于是,举重这种雏形就在古代逐渐发展开来。从某种意义而言,这样的军事化需要和训练是举重的雏形与发展的样本。这种在当时看来能够锻炼身体力量的训练方式作为战备的主要训练方式被逐渐普及,各个统治者也开始重视这样的活动。如,神话传说中射掉多余太阳的后羿就是具有强大的力量,又如夏朝的桀也是因力大能手搏熊虎而为王。

试想,古代人没有如今的哑铃或杠铃等力量训练工具,完全靠着生活场景中的投石、拉弓等练习进行,才会出现诸如扛鼎等看似莽撞的举动,这一点在《芈月传》中便可以看出,尤其是到了春秋时期,由于社会发展,战事不断,军事训练中举重的锻炼更显分量,扛鼎成为了一种主要的锻炼力量的新方式。当时,青铜器的发明是生产力的一大进步,用青铜器制作而成的鼎有几十斤或几百斤不等,作为一种人们的日常用品,这种鼎是既可以日用,还可以随时举起,是锻炼臂力等的最佳选择,当时为了用扛鼎来展示自己的力量,秦武王嬴荡在不听旁人劝解的情况下一意孤行,最终吐血而亡。所以,力量的训练和力量比赛级别的选择也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不可盲目。

1.2 春秋战国时期举重的发展

到我国的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这段历史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翘关”一词在《文选·左思》中便有体现:“翘关扛鼎,拚射壶博。”而且,在李周翰的注里有所解:“翘、扛皆举也。关,门关也。”后用作武试科目名。扛鼎在当时是统治者为了选拨人才所用的竞争手段,而且,像秦武王一样的统治阶层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挑选了任鄙、乌获、孟说等力士,这种文学作品及改编作品如《芈月传》中有所体现。在《左传·襄公十年》中也有类似的记录,提到了孔子的父亲是就一个力士,曾经在鲁国的一次战争中奋力举起沉重的城门,为鲁国的军队及时撤出立下了巨大的功劳。据史料相传,孔子也有着和他父亲一样的气力。

1.3 秦国统一天下后举重的表现形式

到秦国统一了天下时,为了政治利益,韩国的张良想刺杀秦始皇来为韩国报仇,当时张良采用计策,想用一名大力士之手杀害秦始皇,于是让这名大力士趁寝室换出游的时候将一个重达31kg(按秦时度量衡约120斤)的大铁锤砸向秦始皇的车队。据说,在江苏徐州出土的一个汉代画像石上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大力士们拔树、背兽、扛鼎的生动情景。

到了秦朝末年,社会发展需要新的方式与力量的注入,军事的发展也应顺势而为,当时的社会是比较崇尚武力和勇力的,兵器的发展较为迅速,西楚霸王项羽就有一身值得称赞的大力,是一名名副其实的巨举大将,曾经在与刘邦交战时,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气势将汉军斩于麾下。汉朝时期的扛鼎是被视作一种荣耀的,并非平民百姓都可以参加,而是只有那些有权有势的富贵人家才可以请得起教官,并参加各种举重的表演,当时,甚至是皇室子弟也以举重为荣,平民百姓只能自己平时练习举重,期待有朝一日能够通过举重而进阶权贵。

1.4 唐朝时期举重的变形及发展

在我国古代,各种举重的实例其实并非只有扛鼎一种,比如,前文已经提及的“翘关”便是另外一种形式的举重。所谓的“翘关”就是用来关城门的一个又大又重的门拴,据史料记载,这一又大又重的门拴本来是由于城门的关闭作用,后来在武则天时期,因为当时武举制的施行,人们不得不将这一被列入武举正式考试科目的活动重视起来,为了适合于考试,据说还将此“翘关”进行了改装,规定了具体的尺寸及大小,如果举过规定的次数即为成功,反之,则不成功。这样的规定与我们现在看到的举重比赛是有相类似的。

在《歙州图经》中便有记载:唐朝时期的唐德宗年间,一位叫汪节的人力气相当大,有一天,他看到路边摆放的石狮子,就对路人说他可以把这个石狮子拔起来并扔出去,路人都以为他在开玩笑,不予理会,于是,这位叫做汪节的人走到石狮子旁边不但将石狮子提了起来,而且还将这个在当时度量衡单位下重达1 000多斤的石狮子扔出一段距离,这一举动不仅惊呆了围观的路人,而且,因于此,汪节还当上了军官,在闲暇时刻,经常会以这样的绝技来博得皇帝的喜欢,而这样的功夫,据说是举重的重要范例。可见,举重的雏形及其发展中我国历朝历代中已经早有显现。

在唐代的各种艺术表演中,有一种节目叫顶竿载人,这是用一根竿子,上面站上数量不等的小孩,然后艺人要将这根站满小孩的竿子连同小孩一起举起,据《安禄山事迹》记载的安府中的散乐艺人便有这种神力和本领。

1.5 宋代时期举重的发展

宋代,举重的发展形式主要侧重于托举器械,当时出现的主要的举重器械有用石头制成的,也有用以石头为主料,以木棍和竹竿为辅制成的举重器械。当时出现较多的是《武林旧事》中记载的举石球和掇石墩。这一时代对于主要以石器为主制成的举重器械和原始社会时期进行的举重工具有众多相似之处,只是这一时期的举重器械已经偏向于专业化,因为,已经出现了为了防止举重时腰部受伤的护腰带,而且当时的举重石器已经较为人性化地配合了凿眼,以便于插入木棍和竹竿来进行抓举。除此以外,还有一些铁质或木质的器械也被用来进行举重,这石器器械举重的重要转折。

1.6 明清时期的举重发展

到明清时期,延续了唐代的“翘关”,也是作为朝廷进行武举的重要考试科目,只是在形式上有别于唐代的“翘关”,开始用掇石取代了“翘关”,这种举重的形式所用的工具或器械已经将石头变成了整体,并在手握的位置凿出了握痕,并叫做掇石。正所谓“武乡会试,皆令举巨石,以试其力量。”(见图1)鉴于举重对于发展力量的助推作用,明朝抗倭将领戚继光就在他所带领的军队中把举重作为一项军事训练科目进行训练,主要是为了发展将士们的力量,而且还制定过自己军队的专门的力量训练方法,这是将举重与军事训练一体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明朝时期,重要的一点是,此时出现了举重的另一种变形的器械,即石担。这也是接近了现代举重的重要的举重器械之一,石担的外观已经接近了现代国际举重赛场上所用的杠铃,二者除了材质不同以外,其他地方相似处居多。

清朝时期是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为外国侵略者所欺凌的侵略史,在有关举重的发展一线,当时的武举制已然延续了之前的掇石等项目,同时也衍生出了诸如石滚、扔沙袋等练力方式。这也是历史发展的进步所在,对于当时的战备而言,也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7 近现代时期的举重的演进

进入近现代,举重运动作为一项专门的体育运动,具有历史意义的是举重开始进入了奥运会,在西方体育史上,举重也有重要地位,尤其是男子举重,1896年4月举办的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雅典奥运会上,举重运动被正式列入比赛项目。而女子举重运动并没有男子运动会那样的好运,仅仅是于约100年后的1987年才进入世界举重锦标赛,又到十几年后的2000年,女子举重运动才被列入当时的悉尼奥运会。自此,举重运动开始在历届的奥运会上开始展现,也为举重的历史添上了完美的一笔。

举重运动是重在练习力量的运动项目,那么,对于其他同样需要力量训练的运动项目而言,举重是一项比较基础的专项素质训练,对于其他项目的力量发展起着基础作用。与此同时,举重作为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专项体育运动项目,也同其他运动项目一样有着自身的体育文化,对于促进国内外体育、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比如,奥运会上的举重运动就是世界各国进行体育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促进各国体育经济乃至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运动项目。各国可以在奥运会、世锦赛、亚锦赛等各种形式的重大比赛中由不同的体育文化公司或有相应资质的集团等来承担文化宣传和经济铺垫等工作,而且,各个国家在同一个竞技场比赛本身就是一个团结与合作的过程,有助于举重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和传播。

图1 掇石

图2 中国古代举重图例

2 西方历史上的举重发源

举重这一运动中西方而言,接近于中国的举重雏形的是古希腊人曾经和我国历史上举石器时期的运动方式一样,曾经也用举石头的方式来进行体力的训练。据相关的绘画表明,大约公元前4 000年的古埃及曾经出现了法老们举沙袋或其他物品的绘画记录。西方的举重运动计入规模化的时期比较领先,在大约19世纪80年代,已经在德国等地具有了正规的举重俱乐部。美国纽约的《时代精神》也在这一时期公布了第一份业余举重世界纪录。之后便有了其他西方国家的举重发展记录等。1896年在雅典举行的第1届奥运会上,举重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32年的奥运会上举重被分成了5个重量级别,3个正式比赛项目—抓举、挺举和推举,在悉尼奥运会上男子举重已发展到有8个级别,而从1972年开始就不再设立推举。从那之后,举重在奥运会上没有任何变化,但在悉尼奥运会上出现一个重大的变化,那就是举重在奥运会上不再是男性的专利,女子举重历史上首次登上奥运大舞台。女选手们进行7个级别的角逐。

3 诗词文中关于举重的表现

据《列子·说符》记载:“孔子之劲能拓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这是对于孔子儒学风格之外的另外一种定性,看来孔子真的是文武兼具。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也是对于这种气势的展示。对于司马迁的《史记》而言,里面有中国的传记,对于历史上许多的名人雅士都有所提及,在关于秦国时期的重要的举重名士等就有所记载:“王与孟说举鼎,绝膑。八月,武王死。族孟说。”而到汉代后,关于举重这一项目,有如张衡记载:“大驾幸乎平乐,张甲乙而袭翠被。攒珍宝之玩好,纷瑰丽以穸(奢)靡。临迥望之广场,程角角氐之妙戏。乌获扛鼎,都卢寻楦,冲狭燕濯,胸突锸锋。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的《定风波》一诗被广为流传:“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一些演绎类的文学作品中也有对于举重的描述,比如,四大著名之一的《水浒全传》中就有关于武松描写武松安平寨举石的故事:“武松把石墩略摇一摇,大笑道:‘小人真个娇惯了,那里拔得起?’施思道:‘三五百斤的石头,如何轻视得它!’武松便把上半截衣裳脱了下来拴在腰里,把那个石墩只一抱,轻轻地抱将起来,双手将石墩只一撇,扑地打下地里一尺来深。武松再把右手去地里一提,提将起来望空中一掷,掷起来一丈来高,武松用双手去接,接来轻轻地放在原旧安处。”

4 结 语

从以上分析和阐述可以得知,在中国漫长的古代时期和现代社会,举重对于力量的锻炼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在古代是选用保卫国家的重要人才的一种手段,而力量也是古代人进行生存和生产最为重要的身体素质之一,由此,对于举重在各个朝代的定位和之于文学的表现都有着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也拥有无形的文化魅力,无论是在远古的争斗还是在现代的力量训练与展示中,举重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1] 王俊奇.中西方民俗体育文化[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

[2] 胡同庆. 论古代举重活动的表演性和娱乐性——兼论对敦煌、炳灵寺等石窟艺术中一些画面的定名[J].敦煌研究,2012(3).

[3] 钱光鉴,杨世勇编著.亚洲举重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5.

[4] 司马迁.史记·秦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2:209.

[5]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2:331.

[6] 徐永昌.中国古代体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90.

[7] 欧阳修,宋 祁.新唐书·选举制[M].北京:中华书局,1975:1 170.

Study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of Weightlifting

YANG Ancheng

P.E. Service Centre of Xiangyuan, Xiangyuan Shanxi, 046200, China.

This paper mainly adopts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history and culture phenomenon of weightlifting were summarized, pointed out the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weightlifting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the involved words are discussed, pointed out the important rudiment, weightlifting development, as well as in history the development .

Weightlifting; History; Cultural phenomenon

1007―6891(2017)05―0035―03

10.13932/j.cnki.sctykx.2017.05.09

G884

A

2017-03-16

2017-05-16

猜你喜欢
器械时期力量
幼儿园自制体育器械的开发与运用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清代时期
麦唛力量 (一)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孤独的力量
外来器械实行集中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健身器械
怀疑一切的力量